心理學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加簡單與直接,掌握了這幾個心理學現象你會發現成功是可以有捷徑的。
首因效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以片面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被試者分為兩組,同看一張照片。對甲組說,這是一位屢教不改的罪犯。對乙組說,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看完后讓被試者根據這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征。結果甲組說,“深陷的眼睛藏著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決心。”乙組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維深遂,高聳的額頭說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志。”
這個實驗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勢,會使人在后繼了解中多偏向發掘對方具有美好意義的品質。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勢,則會使人在后繼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對象令人厭惡的部分。
近因效應:是指個體最近獲得的信息(也就是對末尾部分信息記憶效果)優于中間部分信息的現象。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面試過程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面試順序中的第一個人和最后一個人往往被應聘的概率比較高(在不失誤的情況下)。為什么呢?首先,我們來說第一個面試的人,因為在此之前面試官是沒有其他信息干擾的,所以對于第一個人的印象會比較深一些。其次,再來說最后一個人,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大量的信息充斥著面試官大腦,所以最近的信息(也就是最后一個面試的人)比較容易被他記住。其實這個例子就是心理學中比較典型的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偏概全,“光環效應”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光環效應其實不難理解,電視里經常看到的明星屬于自帶光環的人,因為他們有著強大的粉絲團隊,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大眾認同,所以好多品牌廣告還是喜歡找明星來代言。
再舉一對明星夫妻的例子:大家知道,今年網絡上被吵的沸沸揚揚的,恐怕當屬黃曉明夫婦了,為什么呢?如果沒有《孤芳不自賞》的摳圖事件,黃曉明沒有演上古情歌,那么baby還是baby,黃曉明還是黃教主。為什么?雖然他們二位在演技上的表現不甚理想,但黃曉明夫婦一直熱心公益,截止到16年累計捐款超2000萬人民幣,他與Angelababy結婚時,更是助養了527名小孩作為送給太太的結婚禮物,高調雖高調,卻也是圈粉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