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特質:你有卻不自知的優勢
所謂人格特質,就是一個人獨有的氣質,獨特的人格特點,也是一個人區別于其他人的性格上的特征。
人應該從事什么職業,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也就是說是走專業路線,還是走綜合管理路線,都和人格特質有關。
有些學者把人格分為“內控性人格”和“外控性人格”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l具有“內控性人格”的人,特點是他一旦遇到事情,會覺得所出現的事情,都是個人能力和處世方式造成的,他的直覺會讓他覺得:只要努力,事情就可以掌控。
l而“外控性人格”的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剛好相反。他們一旦遇到事情,往往認為事情的出現都是超乎自己掌控的,是周圍環境太過復雜導致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有“外控性”特質的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就應該尋找那些環境比較穩定的工作和崗位,從事一些例行化程度比較高、作業程序相對比較標準的工作。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就會有比較清晰的工作指南、任務標準來作為你行動的支撐。相反,如果你是有“內控性”特質的人,你就應該尋找一些有挑戰性的工作,你的積極傾向如果此時不用,就有點浪費了。也就是說,對于有內控性人格的人來說,只有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顯現出你的能力,以便晉升到更高的位置,處理更加全面復雜的工作。
我們的兩個決策回路—— “本能”回路和 “思考”回路?!氨灸堋钡纳窠浕芈肥堑谝粌炏鹊?“思考”回路處于第二位作決定。第二位作決定的思考回路反應會相對比較慢。
當你知道了人類行為上的這兩個回路,你就能理解利用人格特質的意義了。因為一旦你選擇的工作可以充分發揮你的人格特質,多數時候,你做起事來,就像你躲車那樣出于本能,別人沒你反應得那么自然,那么快。因為別人可能需要理性系統權衡再三才做出來的事,而你是基于本能一下子就做到了。你的所有心理活動都是連貫的,由此就可以形成你的職業優勢,這種職業優勢是別人沒辦法比過你的。所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選擇特定的管理方式,選擇特定的工作,有助于你揚長避短,把本能的東西做到極致。
人格特質,是一個人的特點所在,沒有好和壞之分。
2、達克效應:自視甚高與傾家蕩產
“達克效應”的定義是: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對自己過高的評價,至少會把自己的能力評價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較高的人,則會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所進行的基本判斷,是每個人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的基礎。
3、情緒:第一生產力
學者們發現的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能力低的人,當你用相對簡單的任務來考驗他的時候,他會覺得大材小用;相反,當你換成復雜一點的事情,他又特別容易直接繳槍,士氣低落到一塌糊涂。
情緒才是決策過程中的主角。
達馬西奧推斷,情緒與決策如影隨形,人是不能脫離情緒,來進行所謂理性決策的,人的所有決策,都是情緒參與的結果。
情緒和管理的關系的三個最要緊的觀念:
第一,情緒的產生,是大腦運行的自然過程,不存在只有好情緒、沒有壞情緒的可能性。產生好情緒和產生壞情緒,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情緒又會參與到我們的決策和判斷之中。這一點一定要記住,這是討論情緒管理的基礎。
第二,情緒管理的本質,就是要控制自己產生好情緒和產生壞情緒的比例。有一門學問叫“積極心理學”,學者們建議大家掌握這個比例,最好是3:1。好情緒占三,壞情緒占一。那么,該如何保有積極情緒呢?學術界目前沒有答案。我的親身體驗告訴我,多接觸積極的人、積極的觀念和積極的事物,也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第三,管理者需要格外注意:情緒,才是第一生產力。管理者首先需要把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加積極,同時還要學會有意識地將這種情緒傳遞給員工。把達馬西奧的觀點翻譯成管理學的語言就是:一個人情緒差的時候,他的工作表現一定差;而一個人情緒飽滿的時候,他的創造力一定超強。
4、認知能量:減少心力的流失
什么是認知能量呢?就是當我們注意到一件事情,對它進行分析、判斷,乃至于記憶的時候,都是需要花費心力的。認知能量,通俗來理解,就是“心力”。人的心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會下意識地節省心力,心理學家創造了一個詞叫 “ 認知吝嗇 ” ,就用來描述這種節省。
聰明人只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放棄、不輕率,反復權衡,不怕浪費心力,而在那些小事情上,并不是太計較,這其實就是我們本能地在進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較。
“正念”的真正含義其實就是一種專注力,就是要排除一切雜念,這是一種境界??ò徒饛娬{,一個人如果處于正念的狀態,就意味著他集中心力專注于一件事,而不是做著這一件事,又想另外一件事。在卡巴金看來, “ 正念 ” 是心力配置的最佳狀態。
作為管理學的教授,我給幾條建議供你參考:
1.請你留意一下,你有多少時間是處于一種專注狀態的?什么是專注狀態呢?就是不知不覺中,你突然發現“怎么就到了吃飯的時間了”。接下來,你再評估一下自己經常會在什么事情上處于這樣的狀態?處于這樣的狀態的事情是不是很有意義?是不是在工作?而你處于這種狀態的時候,經常會被什么樣的事情打斷?
2.如果評估完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你就要想辦法努力創造一個能夠進入到這種專注狀態的機會。最直接的一個辦法就是:給自己找一個環境,讓自己能夠在指定時間里、在這個環境中完成特定的任務。比如在參加高考的時候,我們會不專注嗎?高考就是典型的在指定時間指定環境完成特定任務的例子。而高考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心力使用最有效率的時候。
3.管理者要格外注意:盡量減少員工被打斷的情況。因為人的工作狀態,最開始的時候效率低,它需要一個啟動,啟動完會達到一個較高的狀態,在較高的狀態上維持一段時間后,人就會累,效率就會降低。如果這個過程中間被打斷,就需要不斷地重新啟動。這個過程如果反反復復,人的心力使用效率,就會像一個鋸齒狀一樣忽上忽下,而不是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就有點像堵車時候的汽車,一腳油門一腳剎車,實際上是最費油的。所以,管理者一定要熟悉這個規律,盡量為員工創造一個不經常被打斷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