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一:要事第一
我們明白了,對于時間這個無形卻又特殊的資產,重要的是自己進行主動的選擇。在選擇的時候就需要遵循這一個原則:選擇那些最重要的事,優先去完成——也就是「要事第一」。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第四代時間理論,將事物按照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是一「重要且緊急」,二「重要但是不緊急」,三「不重要且不緊急」,四「不重要但緊急」」。對于不同象限的工作事物推薦用不同策略去進行處理。
「要事第一」原則強調的就是,我們需要以第二象限那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為工作的重心,每天優先去完成。
但是我們往往在工作出現問題,卻是花大量時間在「救火」。處理那些「緊急又重要」的危機或者問題,會消耗大部分的精力,整天都在處理危機,滿腦子都是問題,忙于應付各種緊急任務。
然后在閑暇時候只想通過「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來放松下緊張的心情,其實時間一長就會發現自己并沒有有效的產出。
比如說 Taka 之前因為比較忙,所以沒有建立出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這樣來了實習生之后,就會出現很多低效的問題,那我每天還得一直自己干,來處理運營里緊急而且瑣碎的任務,那我就越沒有時間去培養實習生。
這樣不斷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永遠在忙,永遠被各種問題推著走,永遠在「救火」。
這也是為什么進化論之前專門花了1個多月時間,飼主帶著所有內容部的同學閉門集訓,所有發文頻率都降低甚至暫停。
因為這件「要事」不做好,大家的寫作習慣和方法沒有得到改善,沒有足夠穩定的輸入,一直出于趕活兒的狀態,最后只能是導致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內容質量的降低。
而且事實和我們想象中不同,其實這些「要事」并不會占據掉我們所有的時間。因為真正極其重要的,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產生影響的,一般只有少數幾件,但是這些「要事」產生的回報和成果卻會非常大。
被驗證過無數次的帕累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告訴我們,關鍵的80%的成果是由20%的關鍵活動(也就是那些「要事」)決定的。
就像飼主,你能夠想象她做為老板每天有無數大小事情要去處理,但是卻完全不像 Taka 那樣處在「緊迫」的工作節奏中,工作和生活都能平衡的很好。
所以如果把時間當做資產進行投資,這些要事就是那些「績優股」,值得我們投入更多,并放在足夠優先的位置。
原則二:一次只做一件事
了解了第一個「要事第一」的原則,我們知道哪些是要事,并且要優先去安排。但是在執行過程中,還需要遵守第二個原則:一次只做一件事。
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去做,能夠讓我們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意志力。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才能完全發揮出大腦最高效的產出。
正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太雜,才特別需要專心,一次只做好一件事,集中時間精力和資源,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
之前 Taka 在《精力管理》的文章中提到過,盡量減少多任務的切換。
索菲·格魯瓦在09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注意力殘留」(Attention Residue)的效應:就是當你從某項任務 A 轉移到任務 B 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并沒有即使轉移,你的大腦依然停留在思考之前的任務A上,而且因為注意力的分散,降低對任務B的完成進度。
一旦你的思路或者任務被中斷,等到再次撿起來的時候至少要花15分鐘的時間。所以對于要事,我們更加需要極度專注來提高完成的質量和效率。
而當我們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上的時候,大腦會調動所有的力量努力搜集和當前這件事相關的任何信息,能夠極大的提高創造力,思維會更加活躍,可以更清晰有邏輯地去思考。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系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