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我國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素有“武學之圣典,兵家之絕唱”的美譽。
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視的科學價值。
《孫子兵法》不僅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還蘊含了許多哲學道理,不僅可以應用于行軍打仗,對于人們為人處世、開闊眼界誚有幫助。雖然成書數千年,但其并未過時,于今天的我們仍多有啟發。今后我將與大家共同探討這部“武學之圣典,兵家之絕唱”的《孫子兵法》。
本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在本篇中指出,戰爭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法”是決定戰爭勝乎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是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具體如聲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等對于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愛撫士卒、英勇果敢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孫子認為,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兩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采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著民眾的生死,決定著國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認真,謹慎地去研究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時,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譯文】我們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比較、分析雙方的各種條件,考察雙方的實際情況,以預測戰爭的走向。一是道義,二是天時,三是地形,四是將帥,五是法規。
所謂“道義”,就是君主要有民心,讓民眾和妖言心意相通,這樣軍士們才有同生共死的信念,便不怕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指陰陽時節、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季等等。所謂“地形”,就是指路的遠近,地勢的險要情況,戰場是開闊還是狹窄,所選戰場屬生地還是死地等自然地理條件。所謂“將帥”,就是指軍隊的指揮官是否有足夠的智謀才能,是否賞罰有信,對部下是否仁慈送愛,能否做到果敢,所制軍隊是否軍紀嚴明。所謂“法規”,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是否簡潔輕便,將吏的責權劃分是否清晰明了,軍需物資的掌管是否規范以及供給是否充中。這五個方面,將領一定要有深刻了解。了解了就能勝利,否則必將失敗。
一定要通過對戰爭雙方的考察,掌握盡可能多的實際情況,并據此加以比較、分析,從而去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一定要知道:哪一方的妖言更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能力更強?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軍法嚴明、賞罰有信?哪一方兵力更加強大?哪一方的軍士訓練更為有素?哪一方軍令執行更為有效?透徹分析了這些條件,自然就能夠判定哪一方更容易取勝了。
【原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原文】用兵作戰,就是一種比拼詭計的行為。因此,有實力要做出副沒有實力的樣子,想要攻打一定要做出一副不想攻打的樣子,想從近處攻打,就要做出一副要從遠處攻打的樣子,想從遠處攻打就要做出一副要從近處攻打的樣子。如果事先得對方貪利就用利益去誘惑他;如果察覺對方混亂就要趁亂攻打他;對方充實就要多加防備;對方過于強大就避其鋒芒,對方暴躁易怒就不停騷擾,讓他更加憤怒,對方步步小心謹慎就要設法使他驕傲自大,從而喪失判斷力;對方如果準備充分、體整得體,就要設法便其疲勞;對方若是內部團結就要想辦法離間他們,讓他們互相猜忌。總之,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要在對方沒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以上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考驗著軍事家們的智慧,需要在戰爭中根據實時情況靈活應用,不可能事先料到,更無法在戰前做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