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意思就是,當一個人的品德不能和所處的位置相匹配時,必然就會有災(zāi)難。
古人講究,以德服人,所以就有了如: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等諸多流傳至今的治世名言。也成為我華夏5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寶典。
最近,這些年隨著人們對金錢欲望的膨脹,漸漸的出現(xiàn)了許多為了金錢,毫無底線、不擇手段的案例。毒奶粉、假疫苗、豆腐渣工程等等,從文化層面來看,究其原因,都是因道德的淪喪,當然,最后結(jié)果都是害人害己。
今天“河馬鮮生”因偷換胡蘿卜日期標簽,被立案調(diào)查。在這里想說的是,名人、商人、醫(yī)院都要有自己的道德標準,當年偉人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再帶動大家都富起來。而不是讓你們先富起來以后,偷稅漏稅,為富不仁,甚至操縱股市來收割大眾的財富。
商人要有自己的為商之道,而不是平常疏于管理,出了問題不敢勇于承擔責(zé)任,不去積極面對,去完善管理上的漏洞,而是去推卸責(zé)任。通過更換標簽日期,以舊充新,可能你們賣出去了胡蘿卜,卻永遠失去了商德,失去了消費者對你們的信任。
最后,奉勸那些為富不仁,迷失在失德路上的人,能謹記: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為善不昌,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殃,殃盡定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