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一個人追求學問,那么他的知識一天比一天增長,但是當他追求大道時,欲念則是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的無為,便可無所不為。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去繁就簡,返璞歸真,拋開一切虛偽的招數和手段,用淳樸赤誠的心思去待人處事,以真誠化育天地萬物,以坦然面對世俗紛雜。
古人云: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只有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
所有的陰謀詭計,古怪陋習,奇異行為和能力,都只是設身處事時,招惹禍患的本源,那些花里胡哨的行為,看似是給自己帶來了短暫的榮耀和光輝,但是這樣特立獨行的行為,只會給自己招致禍患。
而真正能夠讓自己居于世俗之中,能夠占據上位,以自己的行為贏得別人尊重的根本,是樸實純正的德行,這也是給人生平和的根本原因。
人生最好的手段是至誠,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返璞歸真,一個人追求學問根本的境界,一定懂得以“簡單”謀劃人生。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番故事:
孔子去楚國,路過樹林,看到有一個駝背老人在捉蟬,好像拾取一樣容易。
孔子就問這個老人:“你是有熟練的技巧呢,還是有道?”
這個捉蟬的老人就說:“我有道,才經過五六個月的學習,我的竹竿上面可以累計兩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敗的機會減少,累積到三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敗的機會更少,當我累積到五個丸子都不掉下來的時候,捉蟬好像拾取一樣容易了,當我捉蟬的時候,身體站在那里一動不動,好像一個樹立的木樁,我伸出竹竿如同槁木的樹枝,雖然天地無限廣大,萬物紛紜繁多,而我眼中心中只有蟬,我身心不變不動,不因繁雜萬物改變我的關注,怎么得不到蟬呢?”
孔子回頭就對弟子說:“用心不分散,精神凝聚專一,不就是所說的這位駝背老人嗎?
莊子杜撰了孔子和捉蟬老人的一番對話,來講述了用心不分散,精神專一,便是合于道的智慧,其中所表達的道理便是只要能夠排除外來干擾,讓精神集中,就沒有達不到目的的人生。
人生是一個不斷完善和追求的過程,完善的是自我心性,追求的是內心的合理欲念。
但是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世俗之人卻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了外在的機巧之上,企圖通過圓滑和狡詐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欲求。
就好像現在世俗之人的世界觀,所有人信奉的都是以“術”為本,拼命的使用手段,但是卻不知,符合“道”的德行,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遵循自然大道與淳樸之心,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有的“術”在看似贏得利益的同時,也讓自己背“道”而馳,最終走向一個糟糕的深淵而無法自拔。
《道德經》中這樣一段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一個人墊著腳跟用腳尖站立,是站不穩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遠的。只看見自己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以為是的人看不清方向,自我夸耀的人更顯不出來功勞,自高自大的人難以長久。這樣所有背離“道”的行為,都只是人類行為的殘羹贅瘤,惹人討厭。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做這些事情的。
對于人生來說,所有太過于偏激對立的觀念和行為,都不能支撐著自己走向更遠更高的一個層次,只會成為人生的負累。
所以,明白莊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道理,不讓外物擾亂自己的心神,只要做到用心不分散,精神凝聚專一,才能將自己的人生發揮到最好。
文|國學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