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如今,這個機會到來了!
1.4萬億豬業財富即將爆發
2015 年,整個豬肉市場大約 1.4 萬億。1.4 萬億是什么概念呢?
整個 2015 年,中國智能手機的總銷售額加起來不到 6500 億,遠不及中國人一年吃掉豬肉價值的一半。由此可見,中國豬肉市場規模之大。
2015 年中國豬肉年產量為 5487 萬噸,是改革開放初期的 4 倍有余(1980 年 1134 萬噸),年平均增速約 11%。中國人去年大概吃掉 7 億頭豬,平攤下來每人一年吃半頭(約 40 千克),也就是大約每人一天吃 2 兩。豬肉產量在中國整體處于上升趨勢,而且這種趨勢仍在繼續。歐洲和美國豬肉產品的產量比較穩定,與中國相比產量處于較低水平。
▲ 世界各主要國家豬肉產量對比(來源:智研咨詢)
2015 年,中國豬肉產量是牛肉(700 萬噸)的 7.8 倍,是羊肉(441 萬噸)的 12.4 倍。不過中國消費的牛肉有一半是從國外進口的。
最近幾年把養豬炒得火熱的是網易丁磊。2009 年,網易高調宣布養豬。網易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毛山曾坦言,網易做農業是為了賺錢,而不是做慈善:“民以食為天,13 億中國人總要吃東西,農業永遠有市場。”
雖然因為很久不見成果,網易養豬很長時間內被視為一個笑話,但是 “丁家豬” 終于要在今年 12 月份面市了。“丁家豬” 采用智能養豬模式,6 個人的小團隊養 2 萬頭豬。飼料是特別定制的,不是普通飼料廠配制出的那種含有重金屬的飼料,這避免了豬糞中遺留的重金屬對環境的污染。用丁磊的話說:“我們養的豬糞便經過處理之后,這水我可以喝下去。”
▲ 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網易丁磊用 “丁家豬” 宴請雷軍、周鴻祎等互聯網大佬。
剖析豬肉產業鏈
市值1600億元的養豬大王
溫氏集團為什么能做成養豬領域的大王?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對分析中國養豬業的發展趨勢有直接意義。
溫氏的市值約為 1600 億人民幣,在中國的上市公司里排名 27,在民營上市公司里排第 3 (第一名萬科 2700 億,第二名美的 1800 億,第三名就是溫氏 1600 億)。
這張圖是溫氏的營收表,溫氏 40% 的業務是養雞,60% 的業務為養豬,養豬這兩年貢獻了其絕大部分的收入。溫氏的毛利水平在 2014 年大概為 10 %,2015 年則上升為 22 %,毛利的變化主要是市場價格的波動,因為養豬成本相對穩定。常人的理解是,豬肉價格波動會讓養豬企業虧損。這句話沒錯,但是只對 80% 的養豬場有效,像溫氏這樣的頂尖企業,對豬肉價格的周期變動有很強大的抵抗力。即使處于豬肉價格周期的底部,它的擴張速度依然非常快,可以保持近 30% 的年增速。
▲ 溫氏集團創始人溫北英
溫氏其實是以養雞起家的。其創始人溫北英,號稱一代 “雞王”,1955 年畢業于肇慶師范學院,是當時少有的大學生;轉眼間,1957 年,溫北英就被劃為右派,之后回家務農,全身心投入到養雞技術的鉆研中;1978 年,溫北英得到平反,彼時他已是當地養雞業當之無愧的專家。溫北英在 1983 年以股份制的形式聯合另外 6 家農戶創辦了養雞場,日后名震天下的溫氏便以這樣不起眼的方式成立了。養著養著周邊的村民發現他們家養雞最好,賣得價格最高,所以村民就讓他代為采購雞苗、飼料、藥疫苗,結果發現即使這么干,依然養不過溫氏,村民后來和溫氏說,那干脆我幫你養,你來幫我賣,我按照你的方法來。于是,就自然形成了目前 “公司+農戶” 的模式。
具體而言,溫氏做了 5 件事情:
決定品種;
提供飼料;
提供仔豬 / 雞苗;
提供藥疫苗;
終端銷售,比如說溫氏把仔豬 / 雞苗給農戶時,和農戶定好價格,然后等豬/雞長大時,按照定好的價格收購。
以上是溫氏做的事,而農戶只負責一個環節,就是肉豬/肉雞的養殖。
溫氏養豬的時間并不長,1997 年,溫氏直接把養雞的模式搬過來養豬,采用 “公司+農戶” 的模式。溫氏這種模式有不少人想學,但還是溫氏做得最好。我們從以下兩件事來看溫氏模式背后的邏輯。
第一件事是股權結構,溫氏只有 17% 的股份在溫氏家族手中。剩余股份全部分給 6000 多名員工,所以溫氏是一家全員持股公司。這個故事是不是很眼熟?對,跟華為的模式很像,所以溫氏也被稱為農業領域的 “華為”。
更厲害的是第二件事情,溫氏在養雞/豬農戶里的口碑極其好。1989 年,溫氏還是幫人買原料的模式,因為流行一時的禽流感,肉雞價格極度下滑,養雞戶虧得非常厲害。就在這時,溫氏主動提出開始變為保價收購,原來是溫氏幫農戶買原料,現在是既幫農戶買原料,同時收購農戶的雞。這次保價收購,實質上是拿自己的錢來補貼養雞戶,溫氏因此損失了很多錢。而且這種事情不止發生一次,1997 年又來了一波禽流感,彼時溫氏其實可以反悔了,但還是信守承諾。2005 年 H5N1 禽流感來的時候,它甚至把養豬賺的 40 個億都補貼到養雞戶那里去了。通過保價收購,溫氏從農民那里贏來極好的口碑,彼此聯系非常緊密。
此外,溫氏的 “公司+農戶” 模式還跟農戶的投資能力相匹配。據了解,溫氏的養豬場年出欄量平均規模在幾千頭。這意味著,每個養豬場投資額大約需要一兩百萬人民幣,這對農戶來說并非遙不可及。
所以,我們看溫氏的發展過程,溫氏的 “公司+農戶” 模式,一方面是自己雞/豬養得好,另一方面與企業的文化和精神有很大關系。
▲ 溫氏 2000~2015 年歷年資產增長圖
從實際的生產技術來講,溫氏的厲害之處具體而言是 3 句話:生產效率高,規模效應強,品控做得好。
第一句話,生產效率高。
據公開新聞報道,溫氏的 PSY 約為 23,高出中國平均水平約 50%;料肉比是 2.45,比中國平均水平低約 10%。這一高(PSY)一低(料肉比),意義重大。兩個指標的高效,折射出溫氏養豬的水平和技術。
對于養豬戶來說,最痛苦的是豬周期(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每三到四年豬肉價格會經歷一次大幅漲跌),一旦豬肉價格暴跌,輕則巨虧、重則破產。2013年、2014 年的豬肉價格低迷,導致了一大批養豬場退出市場。然而,溫氏卻沒有這個問題,主要原因就是他的高 PSY 和低料肉比。
按照 2015 年的情況,一公斤豬肉的成本是 12 元,而豬周期最低點的生豬價格大約是 11 元/公斤(2014年)。只要做到比 11 元還低的成本,就能安全度過豬周期的低谷。根據上面的計算,溫氏的成本比平均水平能夠低 10% 以上,這樣大約就是 10.5 元/公斤,這保證了溫氏能夠完整穿越豬周期。
第二句話,規模效應強。
2015年,溫氏的年出欄量達到 1535 萬頭,消耗的飼料和藥品是非常驚人的。打個比方,如果按照 50 元/頭的藥品費用算,那么溫氏在藥疫苗上的支出約是 8 個億,如果按 30% 的毛利水平算大約是 2.5 億元;這個利潤水平超過了不少上市公司,包括比較大的獸藥上市公司——普萊柯去年的年營收不到 5 個億。換句話說,溫氏一項原料的采購完全足以養活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想象,這種規模的采購額擁有多么強大的議價能力。事實上,我們發現溫氏的藥疫苗的成本是很多養豬場的一半。
第三句話,品控做得好。
很多人可能會質疑 “公司+農戶” 模式對養豬過程的掌控。溫氏對品質的控制主要通過三個方法實現的。
1)五統一。上游的品種、防疫、進苗、用料和下游的銷售全部由溫氏來做。農戶只做從小豬仔長到成年這一段的養殖。
2)溫氏會對農戶進行服務。一定區域內的養豬農戶會有專門的溫氏員工進行服務,來看豬是否健康、養殖過程是否達標;等到收購時,還會進行檢測,如果某些指標不達標,會進行打折收購;所以,養殖戶積極性比較高。
3)收購價高且穩定。與溫氏合作,會比較有保障,不用承擔豬周期的風險,所以養殖戶很有動力去遵守溫氏的規定,不會輕易違約。比如,在豬價比較低的時候,如果自己養豬,可能每頭要虧 100 元,2000 頭就是 20 萬,對于養殖戶來說損失慘重。所以,養殖戶不會為了市場價格高而跟溫氏違約。
風口的豬,要長出翅膀,才能飛的更高
歷史不會重復,但往往驚人的相似。美國的今天為我們分析中國的明天提供了借鑒。談到中國養豬業的未來趨勢,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是規模化趨勢,第二是兩種經營模式的潛力對比。
(一)規模化問題:我們對 5-10 年行業格局變化的思考
美國養豬業的規模化大概花了 20 年時間,從 1980 年到 2000 年。在此之前,美國也和中國一樣呈現散戶化、市場混亂的格局。1980 年大概是 70 萬養豬場,到 2000 年僅剩 7-8 萬,減少了 90%。
中國養豬業目前的形勢跟美國 80 年代非常像。按照 2011 年的數據,中國出欄量 50 頭以下豬場的變化,大概一年減少幾百萬家,但中國整體減少的出欄量并不多,大概幾百萬頭。真正減少的發生在 500 頭以上出欄量的養豬場。這個拐點發生在 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