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慶再聚首
(南昌三中首屆奧斯特洛夫斯基班同學聚會簡報)
(2002年10月6-7日)
一、 聚會前期準備
去年年底,母校南昌三中籌備百年慶典活動,委托徐寶珍、吳剛果同學為我班聯絡
員,要求收集原班同學的現行工作單位、通信地址,供編寫《校友錄》之用。今年1月3日,本班南昌市區的幾位同學在江西師大聚會,商討聯絡原班同學的具體事宜。經過半年多的相互聯絡,本班大部分同學的通信地址已經收集到。
9月14日,三中校慶日臨近,本班王仲明、王雁飛、吳剛果、徐寶珍、喻尊華、傅
榮楷等六位同學在傅榮楷同學家里召開碰頭會,決定組成聯絡組,為我班同學大聚會做好籌備和服務工作。大家認為,六十年代的三中正處于其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我們在三中度過的六年美好時光,對于我們以后的人生經歷有著重大的影響。我們同學之間純潔的友誼,終生難忘。我們應該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爭取盡可能多的同學回南昌,舉辦一次大聚會。
這次碰頭會過后,我們將會議主要精神印成《通知》,隨三中邀請信一道,寄送給各位同學,前后共計發出聯絡信四十余封。同學們聞訊紛紛表示要參加聚會。周樂文同學聞信,主動請求參與籌備事務工作,并愿在經費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10月2日,按照原定設想并經過多日的斟酌和選擇,最終確定購置“世紀時鐘”一座,刻上我班的班名,由吳剛果、周樂文、徐寶珍、傅榮楷同學送往民德路三中原校(現南昌三中初中部),以作永久紀念。
二、 聚會情況紀要
10月3~5日,剛剛回到南昌的外地學友趙希龍、翁金生、舒荔裳、楊鎮南等,與聯絡組及其他同學先行舉行了多次小型聚會,暢述同學友情,并商討全班大聚會的具體事項,爭取盡可能多的同學參會。
10月6日上午,我班同學分別自由參加了“南昌三中建校一百年慶典大會”。大會隆重熱烈舉行,新校區成了歡樂的海洋。由傅榮楷同學提供的我班同學合影(1959)和老教學樓照片,刊載于南昌三中百年校慶紀念冊中。
當天下午,按照母校安排,我們首屆奧斯特洛夫斯基班同學聚會在南昌三中初中校區初一(10)班教室舉行,到會的有30人,(參加后續活動的有2 人),其中不遠千里從外地趕回南昌的有:趙希龍、翁金生、舒荔裳、楊名江、楊鎮南、賈廣和、胡小琴、左新蓮等同學。
會議開始,先由喻茶生同學代表聯絡組向全班同學匯報了聚會籌備工作情況。萬福根同學代表原班干部講話,對遠道回來的同學表示歡迎,對全班同學大聚會感到非常激動和高興。隨后發言的有:徐寶珍、周樂文、黃高森、趙希龍、傅榮楷、吳剛果等同學。發言的同學都表示,我們在中學保爾班同窗共讀的幾年,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我們同學中結下的真誠友誼,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永遠不能忘懷。
趙希龍同學說,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的名言,我們同學們都做到了,盡管我們走過的道路并不相同,但我們一生都沒有虛度年華,也不是碌碌無為,我們為國家為社會奉獻,問心無愧。傅榮楷同學拿出了保存幾十年的紀念冊,深情地念了張老師,還有劉高倬等同學給他的臨別留言。正是中學時期老師和同學們對他的教育和幫助,對他的期望與鼓勵,促使他在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聚會進行之中,我們撥通了張惠堯老師家中的電話,每一位同學輪流向張老師問候,對他的教育和關懷表示真誠的感謝,祝他老人家健康長壽。會后,到會同學前往真真照相館照了一張紀念照,共洗印35張。接著,大家一道到孺子路上的“家鄉菜”飯店聚餐。
第二天,趙希龍等13位同學坐上王仲明同學借來的“全順”車,一路順風奔赴撫州市,專程去探望班主任張惠堯老師。
赴撫州的同學們代表我們全班同學向恩師敬獻感恩匾一塊,上書“吾輩有今日,師恩重如山”,每人簽上自己的名字。各位同學都爭相向張老師、張師母問候,匯報自己走上社會以來為國家做的工作和體會。張老師全家很激動,熱情接待諸位昔日的學生。其晚輩為探訪活動熱情攝像,并擬制光盤,留下這美好而又珍貴的鏡頭,作為永久的紀念。分別之時,張老師熱淚縱橫,大家難舍難分。
因故不能前往撫州的其余同學,沒有去觀光游玩,繼續在南昌市二醫院王雁飛同學工作部門聚會,互相介紹工作經歷、家庭情況和生活體會。
幾天來,在大會、小會連續不斷的交往中,同學們互相關心,互相勉勵,表達多年分別、今日重逢的喜悅之情。此時此刻,我們對因公務繁忙不能回來的劉高倬同學,對因故不能回南昌聚會的易顯立、李福南、毛紹梅等許多同學,更加增添一份思念之情。劉高倬同學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母校爭了光,我們為他感到驕傲。預祝他事業再創輝煌,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四十年歲月滄桑,同學相見有說不完的話。你看那趙希龍和楊名江見面時熱烈擁抱的情景,你看那大會、小會上七嘴八舌爭相發言的熱鬧場面,誰看見了都會深受感染。原先聯絡組安排大家一道游覽觀光,大家覺得交談時間不夠,結果改為繼續聚會,沒有去游玩。相見時難別亦難。大家互道珍重,表達一個共同的心愿,祝大家健康長壽,人人都有一個愉快安樂的晚年。我們盼望今后的重逢之日,同學們再歡聚一堂。
三、 聚會小結
這次聚會活動圓滿成功,是全班同學積極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充分體現出我班同學間深厚友誼和凝聚力。有許多同學不辭辛苦,不遠千里,來去匆匆,為的是見一見四十年未見的老同學。為使經濟困難的同學能夠與會,有的同學爭著多出活動經費。前期的小聚會活動的費用都是由召集同學自己出的。還有許多同學主動積極參加聯歡會活動籌備事務,有的電話聯絡各地學友,有的整理聯歡會場地,有的到處選購獻給母校的禮品,有的借交通工具,有的編寫、充實《通訊錄》……人人都為聚會活動爭相出力。
會后,還有許多同學給聯絡組提出了不少好建議。趙希龍同學建議,我班同學共同出一本書,每位同學將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寫成文字,匯集成書,在社會歷史中留下我們這一代人人生經歷的真實紀錄。周起玉同學建議,在因特網上建立我們班的網站或主頁,收集報道我班同學的照片、文章、著作。我們今后將根據全班大多數同學的愿望,以及現實條件,逐步實施。
聚會活動結束后,聯絡組同學整理了有關材料,寄送各位同學,計有
① 南昌三中61屆奧斯特洛夫斯基班母校百年校慶聚會留影
② 南昌三中首屆奧斯特洛夫斯基班(61屆)同學通訊錄
③ 聚會活動照片
④ 南昌三中首屆奧斯特洛夫斯基班同學聚會簡報
⑤ 傅榮楷同學回憶錄《崎嶇的山路》
希望我班同學今后加強聯系,對今后聯誼活動提出寶貴意見。
校慶聚會聯絡組(傅榮楷 執筆)
200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