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傅榮楷)
一、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和主要任務
化石考古和DNA檢測證明,人類大約于300萬年前起源于非洲。不管是先進民族,還是落后民族,都經歷了漫長的一代代地繁衍發展的過程。然而,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起源和進程卻大不相同。人類發展進入了文字時代之后,才得以迅速地發展。只有有了文字記錄,才能作為國家文明史的重要證據。歷史典籍和考古發現證明,中華文明起源于五千多年前。
國家史書、地方志書和民間族譜,是記錄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三大載體。民間族譜,是記錄家族成員間血緣關系和遷徙歷史的簿書,是史書和方志的重要補充。我國文化部、教育部、檔案局的有關文件指出: “家譜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
民間族譜是姓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記錄了家族繁衍和播遷的歷史,記錄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民間族譜,是我們當代文史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務。
由于我國姓氏文化長期處于民間自發研究狀態,力量單薄,成效有限。在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關心和重視下,近年來民間族譜續修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姓氏文化研究機構也紛紛成立。如何搞好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
記錄宗族歷史和文化的民間族譜,是開展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礎,需要廣泛收集、全面整理和妥善保存。 民間族譜數量之龐大,內容之繁雜,史料之豐富,令人驚嘆。全國各地還有大量家族文化遺址古跡,也包含了大量的姓氏文化重要信息。
姓氏文化研究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包含有家族血緣關系的人文實錄(如家族遷徙史、源流世系表);另一部分是記錄宗族道德文化的文字材料(如家規家訓、序跋牒文、先賢列傳等),以及古跡遺存(如祠堂、家廟、牌坊、碑刻、古墓等)。
第一部分內容是血緣關系之實錄,是人文科學研究的重要依據,必須真實可靠。源流研究工作必須嚴肅認真,史料必須確鑿無誤,分析要科學論證,不能輕率定論,更不能弄虛作假。
第二部分內容是宗族道德文化的歷史遺產,是我們應該傳承和發揚的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對于這部分史料,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萃取優秀道德文化之精髓,去除封建文化之糟粕。歷史人物、重大事件、重要實物等的記載,同樣也要經過考證,不能隨意編造。
二、姓氏文化研究的發展歷程和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族譜文化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家族譜牒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的家譜而逐漸演變、推廣和發展起來的。宋代之前民間私修族譜活動,主要還在社會地位較高的名門望族中進行,尚不是很普遍。
到了宋代,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促進了譜牒學的興盛。以家庭為中心的“家譜”演變為以家族為主體的、分枝眾多的“族譜”。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以尊祖敬宗、敦親睦族。 族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壟斷走向民間私修,所錄之內容不斷地豐富,其功用也在不斷地擴充。
到了明清兩代,民間修譜活動開始“遍地開花”。特別是康乾盛世,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加之皇室的推崇,民間修譜非常普遍。許多剛創修族譜的族群,原先處于脫根狀態,沒有前源的記錄。這些族群在編制本族群的“源流世系表”時,就借用了同姓不同族的已有族譜資料,造成了前期史料的混亂。并族合修的現象也出現了,虛假信息也層出不窮。
共和國成立以后,民間族譜修撰幾乎全部停止。文革時期,農村族譜損毀嚴重。1984年,國務院檔案局下文,廣泛收集各地民間保存的姓氏族譜,民間族譜續修又開始活躍起來。許多族群重修族譜時,由于族譜散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農村中(特別是偏僻地區)還是有一些民間族譜保存了下來。那些少量留存的族譜,成了各地續修族譜時的重要依據。由于應用了移花接木、東拼西湊等手段,產生了許多問題,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族譜的史料價值。
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為信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全國各姓氏合編《宗譜》、《通譜》、《通鑒》的熱情高漲。由于工程浩大、資料繁雜,任務繁重,編纂工作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及時發現并解決。
現在農村續修族譜,基本上還是由農村族人來組織和承擔。主修人員文化水平有限,思想素養也有高有低,缺乏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和素養。有的主修人員對原族譜內容沒有深入地了解,對歷史事件和先賢事跡不加考證,隨心所欲,隨意杜撰。這是造成各地族譜舛訛百出的重要原因。
必須強調的是: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擔當主編大任的,一定要是有較高文化程度,同時又熟悉族譜相關知識和具有豐富經驗的人;也不是文化程度高、知識豐富的人就可以擔當主編大任的,一定要是有對家族歷史高度責任心,吃苦耐勞且不謀私利的人。 要確保姓氏譜牒編纂的編輯質量,必須要聘請有較高文化程度、有高度責任心的,同時又愿意無私奉獻的人來擔任主編。
民間族譜、宗譜和通譜,其歷史價值在于其真實性。 確保民間譜牒文獻的學術質量和編輯質量,是我們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責任。
近年來,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潮中,各種姓氏文化研究機構紛紛成立。其中有正規合法的社會團體,也有自發聯合成立的組織。如何更好地開展姓氏文化研究活動,是我們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三、關于加強姓氏文化研究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1)要提高對姓氏文化研究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姓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社會責任。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廣大公眾,都要以積極的態度支持和參加這項工作,使過去由民間自發、分散進行的落后狀態得到根本性地改變。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農村城鎮化的步伐正在加速,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正在徹底地改變。城鎮人口比例大大增加,城市市民中脫根現象也日益增多。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不知道自己祖輩來自何地,更不知道中華文化之根是如何得以代代相傳。 祖輩留存下來的民間族譜和其他史料,保留有族群歷史資料,彌足珍貴,亟需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如果思想麻痹,行動遲緩,將會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嚴重后果。我們將愧對祖先和后人。
(2)要以科學的態度,嚴肅認真地開展姓氏文化研究工作
姓氏文化研究,屬于社會科學中人文科學研究的范疇。研究工作要有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按照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固有規律、原理和方法來進行。對于收集的史料,要認真考證,仔細勘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和推理要符合科學原理和方法,反復討論和分析,不能輕易下結論。特別要強調的是,決不能憑空捏造,貽誤后人。
現存民間族譜中錯漏現象普遍存在,代代續修時沒有得到及時地糾正,并且不斷地積累。甚至有一些人,在族譜中無根據地添加史料和評論,人為造成混亂。這種情況,應該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及時糾正。
(3)要重視民間古舊譜牒和史料善本的收集和保存。
古代族譜等史料載體都是紙質材料,容易破損和霉變。族譜續修時,新譜修成后,舊譜遺棄。族譜在代代續修過程中,會產生并積累各種錯誤,這是文字史料傳承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對于歷史文獻來說,越是古老版本價值越高,族譜也是如此。因為舊譜是新譜原始依據,史實考證時,越早的舊譜信息越可靠。
有條件的地方和機構,都應該建立譜牒史料收藏館,收集保存這些非常珍貴的文獻。鑒于現在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利用影印方式保存舊譜之原樣,并建立數字檔案館供大眾檢索參閱。這些重要舉措,對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極大的便利。
(4)保護好古跡和文物,糾正厚今薄古的現象。
古代遺存的舊祠堂,牌坊、碑刻、古墓等,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應該妥為保存。古代實物遺存,是家族歷史的重要物證。由于沒有人為地修改過,其考古價值要高于文字記錄。
現在各地重建新祠堂,修復古墓,其建筑頗為豪華。這是當代人對祖先的一片真情,也是當今經濟實力雄厚的體現。在建新祠堂、家廟,重建陵墓的時候,應該將以前遺留下來的建筑構件妥善收藏。這些歷史遺物,是重要的物證。可惜的是,有些地方宗族沒有認真對待這件大事,把一些歷史文物作為建筑垃圾處理掉了。筆者先祖傅宗皋親筆題寫的“根”字石碑,還遺棄在清流關內的大路旁,無人問津,令人黯然神傷。
有些族群在續修家譜之時,也有厚今薄古的現象。新族譜裝飾豪華精美,里面大量收錄當代族人的照片和事跡,好像彩色畫報一般。而歷代先人的信息,卻不顯眼,內容刪節不少。我們應該知道,族譜中任何一位古人都是我們的先人,都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我們應該宣傳祖宗的功德,而不能一心一意為自己歌功頌德。建議族譜和通譜出版時,將當代人的事跡和功德,作為副冊出版,以示區別。
(4)建議成立專門機構,進行姓氏文化科學研究,指導民間族譜修撰活動
國家史書有正史與野史之分,正史由國家組織編纂,野史由民間學者撰寫。地方志書由地方政府組織編纂。民間族譜續修和研討活動,現在主要由農村宗族自發組織。
這種民間自發組織的族譜編撰活動,條件簡陋,水平有限,學術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這種狀態應該得到根本性地改變,應該建立新的姓氏文化研究機構。
現在各地政府部門審批成立了各種姓氏文化社會團體,這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舉措。這些社會團體的成立, 一方面可以使各地混亂無序的宗親聯誼活動得到有效的管控,另一方面也給姓氏文化研究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由這種正規、合法的社會團體專門設立的姓氏文化研究機構,要動員和吸納文化程度較高、知識豐富的學者來參加,形成中堅力量。那些長期從事譜牒研究且精通古文的學者,是非常寶貴的人才,有許多歷史文獻中的古文,要靠他們才能正確理解和詮釋。他們仍然是研究的主要力量。這兩股力量的結合,才能使研究工作出現嶄新的局面。
必須指出,新成立的經過審批的姓氏文化社會團體,應該按照正規程序重組,不能是“換湯不換藥”,僅僅只換一個名稱,內部組織和運作狀態依然照舊。 新的社會團體應該實行正規的會員制,要有明確的宗旨和完備的章程,入會要有基本條件,會員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領導層要經過基層推薦、民主選舉,重大問題經過議論、協商和表決。組織內部要有明確職責和任務分工,要有定期會議制度,要有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監察機構,要有獎懲措施。有了組織嚴密、運作高效的組織機構,才能真正為姓氏文化研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6)建議各姓氏文化社會團體設立專項基金,加強財務管理。
目前進行姓氏文化研究的宗親聯誼組織,其研究經費主要靠企業和個人捐獻。在愛國敬祖的理念推動下,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中,大批樂善好施的企業家和熱心宗親,捐獻了大批錢款,推動了族譜續修等文化活動的開展。
姓氏文化研究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們看到有大量出錢出力、無私奉獻的好人好事,也發現有一些人利用宗親的捐款,假公濟私,揮霍浪費。由于一些地方宗親聯誼組織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不公開、監管措施缺失,引起了廣大宗親的強烈不滿。
宗親聯誼組織籌款不易,捐獻者功德無量。募集到的善款,一定要重點用在查閱史料、基層調研和課題研討之上。盡量不要舉辦那些重形式、輕內容的大型“源流研討會”。這種會議中心議題不明確,討論不充分,參會人數眾多而收效不大,費用卻非常的可觀。
新成立的文化團體可設立文化研究專項基金,公開募捐。募集錢款向社會公布,對于捐款企業和個人的善舉,應該以適當方式宣傳和獎勵。
各個姓氏文化研究團體,應該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專款專用,嚴格審計,財務收支賬目要定期公布,接受大家的監督,杜絕貪污和浪費現象的發生。
(7)姓氏文化研究應該尊重科學,不要“轟轟烈烈”,而要“扎扎實實”。
我們從事姓氏文化研究的工作者,一定要有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嚴謹周密的治學精神,腳踏實地、一絲不茍地開展工作。
現在宗親聯誼組織研究姓氏文化,往往是匆匆忙忙、熱熱鬧鬧地召開大會,對研究課題并沒有深入研究,成效甚微。新建立的文化研究機構,應該制定出長期的研究規劃,選擇重要課題,集中力量調查研究,充分考證、分析和探討,以得出有史學價值的成果。
歷史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非常艱苦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史料的收集、考證和整理,都需要大量時間。由于年代久遠,證據缺失,一項課題的研究進程是漫長的,有時只能得到階段性成果,供若干年后條件成熟時再繼續進行研究。
歷史研究課題,既有系統性的重大課題,也有單個事件,單個人物的專門研究課題。不管課題大小,都是人文科學研究工作,都要遵循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和嚴格要求。研究人員應該嚴肅認真,進行深入研究。在證據不足、存在爭議的情況下,不可輕易作結論。
姓氏文化研究要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允許大家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研究活動中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現象,不允許發表不同見解才是不正常現象。要使大家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心平氣和地爭論,以求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結論。
姓氏文化研究是艱難、繁重而光榮的工作。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者是默默無聞的勞動者。只有具有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精神的人,才能堅持不懈,取得豐碩的成果。
祝愿我國姓氏文化研究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
(江西 傅榮楷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