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后遺癥系中風發病半年以上而某些臨床癥狀、體征未能消失。中醫認為中風的形成,是在氣血內虛的基礎上,遇有勞倦內傷、憂思惱怒、嗜食厚味,煙酒等原因,進而引起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所致。本病病位在腦,但和肝、脾、腎、心等臟器密切相關。論其病性,多為本虛標實,其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其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臨床如能正確辨證論治,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感覺功能、言語功能及認知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中風后遺癥多屬本虛標實而側重在“本虛”,其虛可見氣虛與陰虛,但以氣虛為多見。按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應以扶正為主。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不利之癥俱在,乃瘀血、濕痰阻絡而成,故治宜標本兼顧。結合自己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大致可分以下幾型,并需隨證加減。 1.氣虛血瘀型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感覺減退或消失,面色白,氣短乏力,自汗出,舌質暗淡,舌苔薄白膩或有齒痕,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扶正祛邪。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5g,地龍10g。方中重用黃芪補氣,配當歸養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以活血化瘀通絡。如氣虛明顯者加黨參、太子參以益氣通絡;上肢偏癱重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絡,下肢癱軟無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黃、山茱萸等以壯筋骨,強腰膝。半身不遂較重可加穿山甲、水蛭等藥加重活血通絡;肢體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絡;兼有言語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開竅。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肝腎陰虛型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感覺減退或消失,眩暈耳鳴,腰酸腿軟,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熟地10g,山藥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參10g,天冬10g,龜板膠15g,鹿角膠15g,阿膠15g,丹參30g,當歸10g,紅花5g,雞血藤15g.方中熟地、山藥、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白芍、玄參、天冬以滋養肝腎之陰,龜板膠、鹿角膠、阿膠等以補髓養陰,丹參、紅花、雞血藤以活血通絡。如大便干燥加肉蓯蓉、當歸、火麻仁以滋液潤腸;失眠加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以養血安神,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眩暈頭痛者加鉤藤、石決明、龍骨以平肝潛陽;肢體強痙拘急著可加入全蝎、天麻、僵蠶等以熄風止痙。 3.風痰瘀血型證候:此型以實為主,表現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方藥:化痰通絡湯加減:半夏10g,茯苓10g,白術10g,膽南星10g,天竺黃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參15g,大黃5g。方中半夏、茯苓、白術健脾化濕;膽南星、天竺黃清化痰熱;天麻平肝熄風;香附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助脾運以化濕;又配以丹參活血化瘀;大黃通腑瀉熱涼血,以防腑實,此大黃用量宜輕,以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若半身不遂重者可加天仙藤、伸筋草、雞血藤以增強活血通絡之力;瘀血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紅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舌苔黃膩,煩躁不安等有熱象者,加黃芩、山枝以清熱瀉火;頭暈、頭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瀉火。 中風后遺癥除中醫的辨證治療外,還可運用具有中醫特色的非藥物治療如針灸、推拿及理療等,同時應鼓勵患者進行早期積極的功能鍛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