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易傳》作者問題的探究,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易傳》為孔子所作。《周易正義》中有:“伏義制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子十冀也。”現存最早談及孔子與《易傳》關系的文獻是《史記·孔子世家》,這也是孔子作《易傳》說的最主要根據。
第二種觀點認為《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以宋代的歐陽修和近代的馮友蘭為代表。歐陽修認為只有《彖辭傳》與《象辭傳》為孔子所作,其他皆非。根據是“從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謂其說出于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于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圣人之作,則又大繆矣!孔子之文章易
《春秋》是已。其言愈簡,其義愈深,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叢脞之如此也”。近代馮友蘭則認為《易傳》中的思想與今本《論語》的思想不合,因此《易傳》并非孔子一人所作。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懷疑孔子作《易傳》的諸多觀點,大多認為《易傳》為孔子以后的作品,大概成書干戰國期間,是后人托名孔子之作。但繼馮友蘭之后的李鏡池先生,竟然認為《易傳》之七種十篇皆成書于秦朝以后。
以上所列舉的諸家都不認同孔子作《易傳》之事,但卻基本認同《易傳》為儒家典籍。但隨著人們將《易傳》思想與懦家思想進行深層對比,又出現了《易傳》為道家哲學的觀點。
《易傳》是解釋《易經》的著作。廣義而言,所有解釋、疏通、闡發《易經》的著作皆可稱為“易傳”,如《子復易傳》、《京氏易傳》等。抉義而言,《易傳》專指相傳為孔子所作的“七種十篇”,這些也構成了《易傳》的內容:《彖辭傳》上、下篇,《象辭傳》上、下篇,《文言》,《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它們是解讀《易經》最古老的鑰匙。《易傳》,又稱《易大傳》,自漢以來,也被稱為《十翼》,與《易經》一起成為公認的儒家經典。
當周文王的《周易》傳到孔子時,孔子已有得之恨晚之感,他從五十歲開始虔心研習《周易》,并三次磨斷串連竹簡的牛皮繩。
孔子對卦辭和爻辭又作了進一步的詮釋和發展,撰寫了幾萬字的解讀文字,其中有解釋卦辭和爻辭的“彖辭傳”、“象辭傳”和“文言”,有闡釋易理的“系辭傳”,有說明卦象、卦理的“說卦傳”,說明卦序排列次序的“序卦傳”和“雜卦傳”。這樣,《周易》有了新的內容,卦辭和爻辭便稱為“易經”,孔子的文字便稱為“易傳”。
《易傳》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戰國中后期社會變革的產物。它在《易經》以天道比擬人道的思維模式基礎上,借鑒并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觀、儒家的倫理觀和陰陽家的陰陽學說,以儒家倫理觀為立論基點和核心,將其納入道家天道觀中,利用陰陽家的陰陽學說,為儒家倫理觀提供了形而上的理論根據每卦所隱含的義理或德行來說明每卦的內涵;其三是析位,以爻象在全卦中所處的位置來說明卦辭含義,包括當位、得中、應位、承乘及剛柔往來等諸多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