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這才秋天,她就手涼的受不了,到了冬天該怎么活?
我笑笑:網絡上不是說“手腳冰涼的人,是上輩子折翼的天使”嗎?大概你就是天使吧。
當然,這只是開玩笑。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都會有相同的困擾。每到秋冬季節,不管穿多厚的衣服、蓋多厚的被子,手腳還是冰涼,好像體溫就是傳遞不到手一樣……其實啊,手腳涼有時候是因為寒冷的外部環境,但有些可能是身體其他疾病的征兆。今天小Yao就帶您了解一下手足寒涼是怎么回事。
手腳冰涼,是指主觀上感覺手足部寒冷,同時客觀上手足部溫度低于身體其他部位。手腳冰冷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并不陌生,因為在寒冷的環境里,未戴手套或做好其他保暖工作,手足都會冰涼。然而,有些人即便并非處于寒冷的環境,也會長時間的手足發涼,這也許就是身體疾病的信號。
一、導致手腳冰涼的常見原因
1、寒冷的外部環境
正常人體的體溫通常在36-37℃之間波動。這種平衡是在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的作用下實現的。因此,在寒冷的外部環境下,手足寒涼是人體一種自然調節反應。身體通過體溫調節機制保證基礎溫度的平衡,以及重要器官(心、腦等)的血液溫度。一旦處于溫暖的環境,手足自然也就不涼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典型的“要風度不要溫度”,這樣的情況下,手足冰涼也就不言自喻了。
2、貧血
貧血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循環血量不足或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偏低。貧血的人,遠端肢體(手、足部位)可能末梢血液循環不足,從而也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自然就會冰冷。同時雙手掌色也可表現為蒼白,搓一搓也不能變紅,另外還會有易疲勞、乏力、頭暈、心慌、面色蒼白、口唇顏色變淡等癥狀。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建議去醫院查個血常規,看看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指標是否正常。
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全身代謝性疾病,其并發癥之一就是血管病變。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周圍血管病變,體現為微循環障礙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內皮纖維增生,血管腔狹窄或閉塞。可導致遠端肢體缺血缺氧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手腳冰冷便可以是其中之一。
糖尿病的基本癥狀是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而出現血管病變一般都是病情進展到一定階段才發生的。當出現以上癥狀時,建議去醫院檢查血糖。
4、雷諾病或雷諾現象
雷諾病是一種寒冷刺激、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后,以陣發性肢端小動脈強烈收縮引起肢端缺血改變為特征的疾病,又稱肢端血管痙攣癥,在女性中多見。典型發作過程為當上述刺激發生時,手指皮膚出現蒼白和發紺,手指末梢麻木、發涼和刺痛,經保暖后,皮色變潮紅,有溫熱和脹感,繼而皮色恢復正常,癥狀也隨之消失。本病無其他相關疾病和明確病因時稱雷諾病;與某些疾病相關則是雷諾現象。此外,患者多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易興奮、感情易沖動、多疑、郁悶、失眠多夢等。
5、閉塞性動脈硬化
閉塞性動脈硬化是指因動脈硬化導致腿部血管阻塞,血液無法傳到腳部末梢的狀態。初期表現為患肢皮膚蒼白、發涼、麻痹等癥狀。其后,步行百米就會產生疼痛,稍事休息后雖會緩解,但繼續行走時又不得不因疼痛而休息,這種癥狀叫作間歇性跛行。情況進一步惡化時,會出現潰瘍,甚至是腳部或下肢組織壞死。這種疾病好發于男性下肢。
二、手腳總是冰涼應該去看醫生嗎?
如果僅在處于寒冷環境時出現手腳冰冷,而在溫暖時又恢復正常,這就是正常反應,大可不必擔心。但如果并非處于寒冷環境,卻感到持續手腳冰冷,特別是伴隨一些其它癥狀,如手足皮膚顏色改變(皮膚發青或發白)、手足感到麻木或刺痛、手足部皮膚出現潰瘍、水泡、硬化時,這可能是身體疾病的警告信號,應及時就醫。
三、如何改善手腳冰涼?
首先,若有其它疾病,應及時就醫。其次,應從生活習慣方面進行改善。
1.飲食
平時要做到飲食均衡,不要過度節食減肥,保證每天攝入充足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有貧血癥狀的人,需要多吃些含鐵量高的食物,比如黑芝麻、鴨血、豬肝等。
花生,它富含維生素E和多種營養,可以幫助B族維生素的吸收,加強身體對抗寒冷的能力,維生素E一定程度上還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加強肢體末梢血液循環。
平時少吃生冷食物,比如冰淇淋等涼飲。
2.運動
運動時肌肉不停收縮和舒張,對于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等有好處,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手足冰涼。具體來說,平常處處都可以注重鍛煉,如慢跑、甩手、健走、爬樓梯、瑜伽、健身操等。
3.保暖
年輕人不要為了風度就不要溫度,天冷就要添衣服,建議穿厚實并寬松的服裝,過緊的衣服會影響血液流動。
4.其他
用熱水(不是燙水)洗手、泡腳,促進血液循環,也能緩解手腳發涼的情況。若有時間還可以經常揉搓手、腳心,改善手足部末端血管的微循環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