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軍于2014年7月18日頒布了新版聯合出版物JP3-02《兩棲作戰》,該聯合條令對2009年8月版進行了21處修改,增添、修改或刪除了許多定義與術語,使之更符合2011年版聯合出版物JP3-0《聯合作戰綱要》的要求。本文選取其中的執行摘要進行了翻譯,以便讀者對新版聯合條令大致內容與框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一、兩棲作戰概述
(一)兩棲作戰需要跨越空中、陸地和海洋的作戰能力
兩棲作戰是指兩棲部隊從海上發起的軍事行動,目的是沿海地區實施登陸部隊行動。沿海地區包括那些明顯受到海上交戰影響的陸地區域(及其鄰海和相關的空域)。
(二)應用
兩棲作戰運用機動原則,將做好戰斗準備的戰斗部隊從海上轉移至岸上,目的是獲取相對于敵的位置優勢。在戰斗行動期間,機動在(建制和支援)火力的配合下,對實現在敵最想不到的地方實現進入是必不可少的。
(三)兩棲作戰的特點
兩棲作戰的特點包括:兩棲特遣部隊和登陸部隊的一體化,獲取和保持進入作戰區域的進入權,基于任務的兩棲部隊特遣編組,以及行動一致。某些兩棲作戰(例如突擊和襲擊)目的是通過在最有利的位置和時間精確投送和運用戰斗力,來達成突然性和利用敵人的薄弱點。精心實施的其他樣式兩棲作戰,目的讓各種受眾了解預定的行動(例如佯動、危機反應和其他行動)
二、指揮與控制
兩棲部隊的編組應有足夠的靈活性,以便適應預期行動的計劃內階段,以及可能有必要修改計劃的任何發展情況。
聯合部隊指揮官可以決定組建一個負責整合計劃工作的職能組成部隊司令部;減少聯合部隊指揮官的控制跨度;顯著提升戰斗效能、信息傳輸、行動一致、武器系統管理、組成部隊互動,或者是控制機動計劃。兩棲部隊的指揮官,是全面指揮兩棲作戰的軍官。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和登陸部隊指揮官,是兩棲部隊指揮官的下屬指揮官。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是啟動指令中指定為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的海軍軍官。登陸部隊指揮官,是啟動指令中指定為負責兩棲作戰的登陸部隊指揮官的軍官。
(一)兩棲部隊的指揮與控制
聯合部隊指揮官要么保留對負責實施兩棲作戰的軍種或職能組成部隊司令部的作戰控制,要么通過指派兩棲部隊的作戰控制權或戰術控制,從而對兩棲部隊建立起統一指揮。聯合部隊指揮官還可以將此職責指派給一位下屬指揮官。如果聯合部隊按照職能線進行編組,那么職能組成部隊指揮官通常對其原軍種的部隊行使作戰控制權,對配屬的或可用于遂行任務的其他軍種部隊行使戰術控制權。根據任務的目的和范圍,可以被指定為兩棲部隊指揮官的下屬指揮官包括聯合部隊海上組成部隊指揮官,或者是其下屬的海上特遣部隊或群的指揮官。
(二)兩棲部隊編組
兩棲部隊是基于任務進行特遣編組。每個特遣大隊都可以獨立編組,或者有些可以根據作戰需求進行合成編組。兩棲部隊的海軍部隊可以由美國和多國的部隊組成,是根據許多獨立但又是滿足作戰需求所需相互關聯任務進行特遣編組。實施兩棲作戰的最大型兩棲特遣部隊將由一位艦隊指揮官負責領導。中等規模的兩棲特遣部隊將由一個遠征打擊群負責領導。小型的兩棲特遣部隊將由一名兩棲戰備大隊指揮官負責領導,單艘艦也可以作為一支實施戰區安全合作或其他行動的兩棲特遣部隊。登陸部隊其地面戰斗部隊及其任何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組成。登陸部隊可以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陸軍部隊、其他美國部隊和多國部隊。當海軍陸戰隊部隊被用作為登陸部隊時,他們可以被特遣編組為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部隊,是海軍陸戰隊在軍事行動范疇內遂行任務的主要組織。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部隊從職能上分為四個核心分隊:指揮分隊、地面戰斗分隊、航空兵戰斗分隊和后勤戰斗分隊。
(三)兩棲作戰期間水面和水下行動的指揮與控制
在任命有海上戰斗指揮官時,他負責計劃、指導、監督和評估水面戰和反潛戰任務,從而在兩棲部隊向兩棲目標地域運動過程中,以及隨著登陸部隊進出登陸地域,保護部隊不受到水上和水下的威脅。如果沒有任命海上戰斗的指揮,就要將職責交給獨立的水面戰和反潛戰指揮官。水雷戰指揮官擔負類似的職責,負責來自海上水雷的威脅。戰術指揮官要決定由誰擔此任務;此人不會在兩棲部隊的編成內。
(四)由艦至岸運動的指揮與控制
在由艦到岸運動期間,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登陸部隊指揮官和兩部隊所屬其他部隊指揮官的權限和關系,是在啟動指令中確定的。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負責卸載和由艦至岸運動,直到兩棲作戰終止,此時后續部隊的卸載和跟隨船隊與岸上后勤作業等職責,可以交給上級權力機構指定的另一組織。海軍控制大隊要向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登陸部隊指揮官和其他指定的指揮官,通報由艦至岸水面輸送的進展情況,其中包括實際登陸的波次和岸上行動進展情況。
(五)兩棲作戰期間空中作戰的指揮與控制
聯合部隊指揮官通過為聯合作戰地域指定聯合部隊空中組成部隊指揮官、區域防空指揮官和空域控制機構等,完成空中作戰的指揮和控制。如果設立了聯合部隊空中組成部隊指揮官,他可以根據要求,通過與聯合部隊海上組成部隊指揮官的協同,向兩棲目標地域內的兩棲作戰提供聯合航空兵支援。
在兩棲目標地域內實施的空中作戰,可以根據指示,由兩棲特遣部隊和/或登陸部隊航空兵參謀機構進行控制。當聯合部隊指揮官在聯合作戰地域內設置了兩棲目標地域時,受援指揮官負責該地域內的所有行動。為兩棲目標地域內行動提供支援的,或者將可能影響到兩棲目標地域內行動的任何聯合空中作戰,都應受到兩棲部隊指揮官的控制,或者與其進行協調。在兩棲特遣部隊編成內,海軍戰術航空兵控制中心一般搭載在兩棲旗艦上,負責控制所分配空域范圍內的所有空中作戰,無論任務或來源是否包括支援兵種和突擊破障。在岸上設立海軍陸戰隊戰術航空兵指揮中心時,它要為實施空中作戰的航空兵戰斗分隊指揮官和參謀機構提供設施。如果航空兵戰斗分隊在海上,那么海軍陸戰隊戰術航空兵指揮中心可以分階段上岸。開始時,海軍陸戰隊戰術航空兵引導中心設在岸上,隸屬于海軍戰術航空兵控制中心,負責作戰地域向陸防衛區內的空中作戰。空中直接支援中心是海軍陸戰隊航空兵指揮和控制系統的一個機構,可以作為所有空中直接支援請求的中心協調點。
(六)岸上行動的指揮與控制
在海上時,登陸部隊指揮官和參謀機構從兩棲特遣部隊旗艦上的登陸部隊行動中心,負責計劃、指導和監控登陸部隊的行動。當指揮和控制分階段上岸時,登陸部隊戰斗行動中心擔負起登陸部隊行動中心的控制權。隨著控制權轉移到岸上,支援兵種協調中心逐步將火力支援協調職責,轉交給部隊火力協調中心和火力支援協調中心。隨著航空兵控制權轉交到岸上,空中直接支援中心的監督權從海軍的戰術航空兵控制中心轉交給海軍陸戰隊戰術航空兵指揮中心。根據待實施兩棲作戰的類型和范圍,指揮和控制權可以保留在海上,而不是轉交給岸上。負責實施小規模作戰的前沿部署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通常在海上實施指揮和控制。對于大規模的兩棲作戰,這就更為困難,登陸部隊指揮官應考慮到艦載通信系統的局限性和可用于指揮和控制的空間問題,從而確定要在海上保留多少指揮和控制權,以及確定哪些指揮和控制要素需要轉移到岸上。
三、兩棲作戰的實施
(一)實施兩棲作戰的一般構想
無論是什么樣的兩棲作戰,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和登陸部隊指揮官都要根據機動戰思想和以下一般構想來計劃和實施作戰:
·所有的行動都要聚焦于實現指揮官目標。
·海洋可以用作為機動空間。作戰行動應為兩棲部隊創造行動自由,同時創造敵人無法承受的更快節奏。
·兩棲部隊行動成功的關鍵是,有能力跨越沿海地區實施機動,以戰勝區域拒止挑戰、獲取進入權并在必要時向岸上投送力量。
·兩棲部隊打擊海岸防御的首選戰術,就是避開或繞過強點,并利用防御空隙。
·鑒于兩棲作戰的復雜性與兩棲部隊的薄弱性,所以在岸上集結戰斗力需要全面整合建制力量,以及整合其他聯合和多國部隊的力量。
(二)計劃工作
成功制定兩棲計劃的原則就是,指揮官親自參與和做出指示,以及達成共同努力。兩棲作戰的本質導致計劃工作程序變得錯綜復雜和別具一格。這種錯綜復雜源自于全面協調運用空中和水面手段上載兵員、裝備和補給品所需的復雜細節;要充分發揮機動力、速度和可用的火力支援;把兩棲部隊的薄弱點減至最少。兩棲計劃工作是聯合作戰計劃工作流程的一部分,采用了適應性計劃和實施系統,從而加快和整合計劃制定活動,無論是周密計劃工作還是危機行動計劃工作。
(三)裝載
裝載階段是指部隊與其裝備和補給品搭載進指定艦船的時間段。此階段的主要目的是以旨在滿足登陸部隊岸上作戰構想的順序,按順序集結和裝載人員和物資。集結兩棲戰艦以及向裝載點輸送部隊等計劃,是由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和登陸部隊指揮官分別準備的,作為輸送命令、裝載計劃和裝貨計劃等形式的獨立文件。
(三)預演
預演是指演練預定行動的時間段,目的是:
·考驗指揮和控制的充足度;測試所有的計劃,例如由艦至岸上運動、通信、海軍水面火力支援;測試具體行動的時機與順序。
·測試參戰部隊的整合與戰備情況。
·讓各級部隊熟悉計劃。
·測試通信和信息系統。
(四)輸送
在兩棲作戰中,輸送計劃是指將兩棲特遣部隊輸送至目標地域的海軍計劃。它包括有關艦船從裝載點出發、海上通道、接近和抵達目標地域內指定位置等信息和指示。
(五)行動
在兩棲作戰中,行動階段是指兩棲部隊抵達作戰地域與完成其任務之間的時間段。登陸部隊的登陸編組,是指為完成受領的任務對兵力進行具體的戰術編組。在由艦至岸運動期間,保持登陸分隊的戰術完整性是切實可行的。兩棲特遣部隊和登陸部隊的編組應平等巨型,以便于執行登陸計劃和登陸部隊岸上機動計劃。登陸部隊的岸上作戰始于首個計劃波次通過水面手段、垂直插入或機降等上陸。登陸部隊的各要素要快速從登陸編組轉換為戰斗編組,從而完成登陸部隊的岸上任務。只要在岸上全面立足,登陸部隊就要實施類似正常的地面作戰那樣實施戰術行動,但仍會依賴于海上部隊的支援。
四、兩棲作戰的類型
兩棲作戰分為五種類型:兩棲襲擊、兩棲佯動、兩棲突擊、兩棲撤退、危機反應和其他行動的兩棲部隊支援
兩棲襲擊是指快速侵入或臨時占領目標以完成受領任務,隨后按計劃撤出的行動。實施兩棲襲擊可以臨時奪占一個區域,目的是保護信息安全、擾亂敵手、俘獲人員或設備,或者是摧毀一種能力。
兩棲佯動是一種武力顯示,旨在影響和遏制敵手的決心。兩棲佯動的意圖是欺騙敵人,使敵人選擇不利的行動方案。
兩棲突擊是指在敵對或潛在敵對岸上組建一支登陸部隊。兩棲突擊需要隨著針對兩棲部隊目標的攻擊進展,從開始時的零能力到全面協調的打擊力,快速在岸上集結起戰斗力。在充足的突擊梯隊抵達作戰地域之后,并且滿足了具體的登陸作戰標準,就要待命突擊。對于突擊,當滿足了啟動指令中規定的條件時,根據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和登陸部隊指揮官的建議,以及聯合部隊指揮官或指定指揮官的批準,行動階段結束。
兩棲撤退是指用艦船或艇將部隊從敵對或潛在敵岸撤出而實施的行動。它們可以在敵壓力下實施,或者是在有利的、不確定的或敵對的環境中緊急作戰條件下實施,以獲得其他地方所需的兵力,或者是轉移出完成任務的部隊。
危機反應和其他行動的兩棲部隊支援,其重點是對危機做出反應、遏制戰爭、解決沖突、促進和平和支援民政當局應對國內危機。兩棲部隊一般對其他行動實施支援,例如安全合作、外國人道主義援助、非戰斗人員撤離行動、和平支援行動、營救行動,或者是保護國外的美國設施與人員。
五、支援兩棲作戰
支援兩棲作戰是支撐作戰實施的賦能器
兩棲作戰支援可以分為情報、火力支援、通信、后勤、防護和海上基地能力
(一)情報
由于兩棲作戰的特點就是最復雜和最困難的軍事行動,所以情報活動必須考慮到驅動及時正確決策的作戰環境所有方面。
支援兩棲作戰所需的情報能力有:
·可以為兩棲計劃、預演和實施及時分發信息的互操作信息系統。
·包含有指揮控制應用程序和協作性信息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統,以協調情報搜集與分發工作。這些系統可以為信息管理計劃提供支持,并納入任務需求和全面支持任務需求。
·能夠超地平線滿足兩棲特遣部隊和登陸部隊需求的遠程情報搜集力量。
·連接廣泛分散在海上和岸上部隊的信息分發系統。
·能夠運用支援受到最小削弱情況下快速在岸上轉換的靈活情報力量。
(二)火力支援
在兩棲作戰中,火力支援計劃與協調工作是連續的過程,尋求在作戰區域及時和適當運用兵力以實現目標。
正確計劃和執行殺傷性和非殺傷性支援火力,對兩棲作戰的取勝是至關重要的。兩棲目標地域或作戰地域內的兩棲部隊通常需要對作戰行動提供火力支援,例如海灘偵察、水文勘測、排除海灘和水下障礙物,以及水雷對抗措施。在開始登陸之前、期間和之后,登陸部隊通常需要火力支援打擊岸上目標。只要在岸上奪取了足夠的區域,炮兵就要上陸提供額外的火力支援。在登陸部隊的地面火力支援手段(例如迫擊炮、火箭炮和加農炮兵)上陸并做好提供支援之前,火力支援是由近距離空中支援、海軍水面火力支援等提供的,在有限情況下,還有來自鄰近己方部隊的直瞄和間瞄火力。
(三)通信
兩棲作戰需要有靈活的通信系統,能夠支持快速決策和作戰實施,從而節奏高速的作戰節奏。這些系統必須是可靠的、任務足夠用的、靈活的、可持續的、生存力強的,并能夠伴隨兩棲部隊遠征。通信系統體系結構應向各種臨時編組的兩棲部隊、多國伙伴、美國政府部門與機構,以及兩棲作戰中的其他指揮官和參戰方提供戰略和戰術連通。
(四)后勤
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和登陸部隊指揮官共同負責確定兩棲部隊的總體后勤需求。無法在兩棲特遣部隊編成內可用資源進行保障的那些需求,可通過啟動指令中建立的指揮鏈,提交給合適的軍種組成部隊。從戰斗勤務支援的立場來看,由艦至岸輸送可分為兩個時間段。選擇性裝載時間段是響應登陸部隊各單位的需求。戰斗勤務支援分隊緊隨戰斗分隊向登陸海灘或登陸場運動。通常,當有充足的兵員和補給品已經上陸以維持攻擊銳勢,并且區域能夠處理大量即將到達的補給品時,就是進行全面卸載。
(五)防護
兩棲部隊的防護對所有兩棲作戰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由艦至岸運動期間。聯合部隊海上組成部隊指揮官要在兩棲部隊與其他部隊(特種作戰部隊和其他海軍部隊及聯合部隊)之間協調行動,以應對和壓制敵機、潛艇、水面作戰艦艇、小艇、陸基反艦巡航導彈、海岸防御、水雷,以及通用兩棲目標地域途中或其范圍內對兩棲部隊構成的其他潛在威脅,從而獲取局部的海上和空中優勢。
(六)海上基地能力
海上基地能力是指不依賴聯合作戰地域內陸上基地的情況下,從海上部署、集結、指揮、投送、重建和重新部署聯合戰斗力。盡管在國際水域,但從海上基地實施作戰,可以向危機地域快速運動和集結戰斗力,不會政治的制約。實施在海上建立基地的行動決心取決于戰術勢態,以及受領任務的范圍的強度。
六、結論
本出版物提出了計劃、實施和評估兩棲作戰的頂層聯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