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痛風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2015年,我國痛風患病人數已超過2000萬人。據報道,截至2019年我國高尿酸血癥的總體患病率為13.3%,患病人數超1.8億,甚至比糖尿病患者還要多,成為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以外的“第四高”。目前,全國痛風患者已經超過8000萬,而且正以9.7%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與15年前相比,痛風患者數量已經增加了15-30倍,并且仍在迅速增加。
那么究竟什么是痛風?它與高尿酸血癥有何關系?應該如何治療和預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痛風與高尿酸血癥的神秘面紗。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代謝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引起血清尿酸濃度過高,尿酸結晶沉積于關節、軟組織、骨骼、軟骨和腎臟等處而引起的疾病。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癥,伴痛風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并可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
通俗地講,痛風屬嘌呤代謝障礙性疾病,嘌呤在身體里大量累積就形成了痛風。嘌呤主要來源于我們日常吃的食物中,比如肉、魚、動物內臟、海鮮等等,吃太多這些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就會導致我們體內嘌呤成分過多。除了存在于食物中,人體自身也有嘌呤。嘌呤存在于細胞的核酸中,參與DNA和蛋白質的合成。不管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嘌呤,還是我們人體自身存在的嘌呤,經過人體代謝之后,就會變成尿酸,所以體內的嘌呤多,尿酸就會多。
尿酸最后是通過腎臟和腸道排泄出去的,正常人每天的尿酸有進有出,保持著平衡。而高尿酸血癥形成的原因就是:吃太多含嘌呤的食物、人體自身產生的嘌呤太多或排出得太少,存在1種或多種原因。臨床上男性血尿酸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 ,就叫做高尿酸血癥。
血液中的尿酸太多了,尿酸就沒有辦法完全溶于血液中,沒有溶于血液的尿酸就會以鈉鹽的形式累積在關節和皮膚里,這是尿酸的固態形態,就像一根一根小針一樣。小針在關節里不斷刺激關節里的軟骨組織,導致關節發炎;而關節一旦發炎,就會使得小針刺激關節里的神經次數增加,人就會感覺非常疼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痛風。可見,痛風的根本原因是高尿酸血癥。
一般而言,血尿酸越高,痛風發作越頻繁。研究表明:血尿酸≥600μmol/L時痛風的發生率為30.5%,血尿酸<420μmol/L時痛風的發生率僅為0.6%。但高尿酸血癥未必都發生痛風。也就是說,痛風一定伴有高尿酸血癥,但高尿酸血癥不一定會痛風。
血尿酸忽高忽低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血尿酸突然升高,尿酸在關節的滑液中形成針狀尿酸鹽結晶;而血尿酸突然降低,則可使關節內痛風石表面溶解,釋放出針狀尿酸鹽結晶。這些針狀尿酸鹽結晶刺激關節神經,導致痛風發作。
另外,酗酒、熬夜、關節損傷、局部溫度降低、局部pH降低、疲勞等都會促使尿酸在關節內形成尿酸結晶,從而誘發痛風發作。
(一)藥物治療
痛風發作的治療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迅速止痛,藥物治療是最有效的辦法。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三類: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消炎藥(解熱止痛藥)和激素,其中前兩者是一線藥物,應該首選。
1.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的特效藥,越早用藥,療效越好,超過36小時療效明顯降低。秋水仙堿的不良反應隨藥物劑量增加而增加,常見的有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道反應,癥狀出現時應立即停藥。長期使用可導致轉氨酶升高,白細胞降低,腎功能損害等。
2.非甾體抗炎藥:也就是常說的解熱鎮痛藥,這一類藥家族龐大,成員眾多。常用的有扶他林、布洛芬等,以及新型的止痛藥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非甾體類消炎藥主張早期和足量使用,即在發作的前2天給最大量,等癥狀緩解后迅速減至常規劑量。這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癥狀,比如消化道潰瘍、胃腸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此外長期使用還導致腎損害。應嚴格按藥物說明書用藥,而且禁止兩種這類藥物同時使用。
3.糖皮質激素:就是我們常說的激素,不首選使用,只有當上述兩類藥無效,或者腎功能不好不能使用上述藥物時可選擇使用。激素長期使用的副作用很多,比如向心性肥胖、感染、糖尿病、胃潰瘍等,短期使用問題不大,主要預防胃腸道反應比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出血等。
對嚴重痛風、劇烈疼痛者,可聯合用藥:比如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或者秋水仙堿+非甾類消炎藥。不提倡非甾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的聯合,因為二者對胃腸黏膜的損害都很明顯,容易導致消化道出血。
對無法避免的胃腸道反應,可同時使用抑酸藥比如拉唑類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和胃黏膜保護劑等。
(二)手術治療
大部分痛風患者通過藥物即可控制病情發展,而少數患者經內科治療后,療效不佳甚至無效,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肌腱,逐漸形成痛風石,痛風石直徑達1.5cm者應爭取盡早手術。
痛風石的手術適應癥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痛風石導致肢體畸形并引起功能障礙而影響日常生活;壓迫皮膚,已經形成或即將出現皮膚破潰;竇道形成,粉筆樣物質滲出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關節活動障礙,神經受壓出現卡壓癥狀。
(一)痛風風險因素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哪些因素易導致痛風的發生。
肥胖是痛風的危險因素,肥胖不僅增加痛風發生的風險,而且肥胖患者痛風發病年齡較早。隨著BMI(體質指數,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2)的增加,痛風的發生率明顯升高,而且內臟脂肪與痛風的發生亦密切相關。
過量的酒精攝入是痛風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因此誘發痛風的風險最大。
高血壓是痛風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現,患有高血壓的參與者發生痛風的風險顯著高于非高血壓者。
高血糖也是痛風的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嘌呤分解代謝增強、尿酸生成增加,血尿酸水平升高,而高尿酸血癥可加重腎臟損傷,使腎臟尿酸排泄減少,進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癥的發生。
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肉類、海鮮)可增加痛風發生風險。果糖是可升高血尿酸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可促進尿酸合成,抑制尿酸排泄,故含果糖飲料等的大量攝入可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此外,某些藥物也會成為痛風發生的風險因素。袢利尿劑、噻嗪類利尿劑發生痛風的相對危險度分別為2.64和1.70。小劑量阿司匹林(75~150 mg/d)、環孢素、他克莫司和吡嗪酰胺等可促進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風的發生風險。
(二)痛風患者日常生活管理
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在飲食上應做到:保持飲水量;限酒,特別是啤酒;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常見高嘌呤水平食物包括:動物內臟、豬肉、牛肉、羊肉、貝類、鳳尾魚、沙丁魚、金槍魚等;減少富含果糖飲料的攝入;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
應提倡以下生活方式:保持體重,尤其不能過于肥胖;規律飲食和作息;規律運動;禁煙;停用可導致尿酸升高的藥物。(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陳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