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酸味耽誤的補益藥——五味子。
關于五味子
五味子,看名字,就知道這個中藥有“五種味道”。一物有五味,這種感覺很特別,所以古人也就以味道來命名這個藥,在世界最早的藥典——唐代的《新修本草》也道明了其中緣由: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
因“五味”當中,又以酸味尤為明顯,酸味收斂固澀,因此,一般認為五味子屬于收澀藥。但五味子的補益作用,較其收斂固澀,其實更為重要,譬如,《神農本草經》記載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其功用就是以補益為主;唐代百歲名醫甄權的《藥性論》中記載,五味子可以“補諸虛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點明了五味子的補益作用:“酸咸入肝而補肝腎,辛苦入心而補肺,甘入中宮益脾胃。”
五味子的功能主治
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
能益氣生津,補腎養心,收斂固澀。用于氣虛津傷,體倦多汗,短氣心悸;肺氣不足或肺腎兩虛所致的喘咳,或喘咳日久,肺氣耗傷:心陰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腎氣不固,遺精,尿頻,或脾腎兩虛,久瀉不止。現代又用于無黃疸型和遷延慢性肝炎。
五味子的作用
(1)斂肺止咳:用于肺腎兩虛之虛咳、氣喘,常與補腎藥合用。
(2)澀精止瀉:用于遺精、久瀉。治遺精常配桑螵蛸、煅龍骨;治久瀉,常配肉豆蔻、芡實。
(3)生津斂汗:一般氣虛喘急、精神不足、肢體羸弱源于精元耗竭,五味子用其酸斂生津,保固元氣,然后上入肺生津濟源,下入腎固精壯陽。用于多汗、盜汗、咽干口渴、遺精、肢體羸瘦等癥。用于陰液不足之口干渴、盜汗,常配麥冬、生牡蠣。
(4)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于久咳虛喘,夢遺滑精,遺尿,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益氣。
(5)平肝明目:肝為陰陽二氣的轉折點,肺氣隨陰以下降,則氣化精而精盈;腎水從陽以上布,則精化氣而氣盛。五味子專精于肝,而交合肺腎,于是可平肝熄風,明目寧神。
(6)養五臟,澀精固腎:專補腎,兼補五臟。腎藏精,精盛則陰強,收攝則真氣歸元,從而丹田暖,促進消化,棄其糟粕而留取精華,則精自生。用于夢遺滑精、尿頻遺尿、久瀉不止等癥。凡一切氣血耗散之休克、虛脫,皆可配補藥用之。
(7)強健身體:研究表明,五味子含有豐富的有機酸、維生素、類黃酮、植物固醇及有強效復原作用的木酚素,是兼具精、氣、神三大補益作用的少數藥材之一,能益氣強肝、增進細胞排除廢物的效率、供應更多氧氣,用來制造和運能量、提高記憶力。
五味子的正確吃法
五味子是一種中藥材,它是植物五行相生的果實,因為有酸、甜、辛、苦、咸五味而得名在。
五味子含有多種酸性成分和一些生物堿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能收斂固澀也能益氣生津,五味子成熟后生吃味道甜甜的,也有些酸味,一般曬干后食用,用來燉湯或者泡水喝,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五味子的正確吃法有哪些吧!
五味子涼拌很好吃,不過涼拌時只能選擇五味子的嫩葉,把它洗好以后用開水焯燙,取出以后加入鹽和味精以及生抽與蒜泥,最后放入香油調勻以后直接食用就可以。
煎湯也是五味子的常見吃法之一,在煎制時可以取五味子五十克,大棗十顆,人參十二克,再加入適量的清水一起煎制,煎好以后加入適量的紅糖進行調味,調勻以后直接食用就可以,這種用五味子煎的湯可以補血,能用于人類貧血和產后后血暈癥的輔助。
五味子泡茶也是它最理想的食用方法之一,平時大家可以取羅布麻葉六克,山楂十五克,五味子四克,一起放入杯子中再放入幾顆冰糖,然后加入開水沖泡,泡好以后代茶飲用,可以起到清熱平肝和活血化瘀的重要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