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積療法又稱捏脊療法。捏積是從其功效而言,捏脊是從其施術部位而言。臨床上主要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營養不良、消化功能紊亂癥、腸道寄生蟲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的遷延不愈而并發的貧血、佝僂病,以及多種維生素缺乏癥。近年來有人用此治療小兒哮喘,同時還可用于小兒保健。
施術時室內溫度要適中,并避開室內的桌邊、床角,以防患兒由于哭鬧、掙脫而發生撞傷;應將患兒腰帶松解,充分暴露出整個脊背,使體位自然舒適.
【基本內容】
1、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如頭面部癥狀明顯(目紅赤、癢澀羞明、鼻腔紅赤、牙齒松動、牙齦潰爛、面黃肌瘦、唇紅煩渴、面紅煩急、驚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風府穴。捏拿完畢,再按腎俞穴。
2、施術時患者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務使臥平、臥正,以背部平坦松弛為目的。
3、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4、施術時可根據臟腑辨證,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以加強針對性治療作用。如厭食提大腸俞、胃俞、脾俞;嘔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瀉提大腸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腸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腎俞、照明俞、肺俞;尿頻提膀骯俞、腎俞、肺俞;煩躁提肝俞、厥陰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陰俞;失眠提腎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統病癥提腎俞、肺俞、風門等。
【具體操作】:
術者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對準食指的前半段,各指均要放松。治療時先從尾椎開始,術者雙手配合,在食指向輕推患兒皮膚的同時與拇指一起將皮膚捏拿起來,沿著脊背,自下而上,向前捏拿至脊背上方的大椎穴。有時還可根據病情將施術部位延至到頸后正中發際內的風府穴。完成上述過程就叫捏一遍,如此循環,根據病情和體質可捏拿4-6遍。從第二遍開始,術者可根據患兒出現的不同癥狀,采用重提的手法,目的是有針對性的刺激某些背部的臟腑腧穴,以加強療效。最后一遍結束后,術者可用雙手的拇指指腹,采用揉按手法,對腎俞、脾俞、胃俞等按揉數次,至此,全過程結束。術后應馬上給患兒穿好衣服,避免受涼。
捏積療法每日一次,連續6天為一療程,一般1--2療程即可。病情重者可配合針灸、藥物治療。
【適應證】
本療法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為突出。臨床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癥。此外,也可作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禁忌癥】
①小兒的后背有癤腫、外傷或患有某些嚴重的皮膚病而出現背部皮膚破損時;
②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施術時由于小兒哭鬧,可能加重病情或出現意外,應視為禁忌;
③小兒患有某些出血性疾病;
④小兒患有急性熱性病,如小兒高燒,不宜同時進行捏積。
對捏積療法有了全面了解后,必要時家長們不妨試用這種方法,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