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不僅有著得天獨厚的豐富自然景觀,而且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呼和浩特是內蒙古的首府,匯聚了內蒙古各地的美食和小吃,因此到呼和浩特旅游你便能吃到地地道道的內蒙特色美食,流口水了吧,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呼和浩特特色美食眾多,大致可分為呼和浩特特色菜和呼和浩特特色小吃,最為出名的小吃美食有烤全羊、羊雜碎、稍賣、莜面,另外還有手抓肉、大盤雞、烤羊腿、馕坑烤肉、炸羊尾、稀果子、風干肉、燒烤、焙子等也吃起來相當不錯。下面呢小編一一為您介紹。
一、手抓肉—手抓肉做法簡單,白水煮了切片或者成塊,沾上醬料用手抓著吃,野風原味十足,是草原牧民最常食用和深得牧民喜歡的傳統菜品,在牧民的意識中手抓肉是表達心意的一道美味,因此它是招待客人時必不可少的佳肴之一。另外在人們的意識中到草原不吃手抓肉就不算真正到了草原,就像到北京旅游沒有去天安門、故宮,到杭州沒有去西湖一樣讓人遺憾與可惜。
二、烤羊腿—烤羊腿與手把肉一樣也是蒙古游牧民族喜歡吃和招待賓客的佳肴名菜美食之一,與烤全羊相比雖然制作方法差不多,但是味道卻更加鮮美,食用更加方便。加上烤羊腿制作方法不斷完善過程中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不斷應用,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香飄滿室,令人垂涎,是一道不可多得的草原風味美食。
三、羊雜碎—羊雜碎是一道著名傳統小吃,也是呼和浩特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特色小吃之一,是家中老少皆喜愛的食物,而且在呼和浩特的街道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羊雜碎店鋪的影子。羊雜碎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等混合燴制而成,故又名“羊雜燴”,料、制作和食用搭配都非常講究,但價格中等,味鮮湯香,肥而不膩,令人胃口大開。
四、炸羊尾—炸羊尾在呼和浩特也比較常見,制作時現將羊尾片切成薄片,在羊尾片上裹上白糖、京糕、麻仁摻面粉拌勻而成的餡料,然后裹上雞蛋炸成淡黃,撒上白糖即可食用。此菜外形豐滿美觀、造型獨特、香甜酥脆,一般多用在接待賓客宴席上。
五、大盤雞—大盤雞一般是由主料雞塊和土豆,配上辣椒輔料和調料烹制而成,是一道正宗的新疆風味特色菜,辣椒雞鮮嫩爽滑絕不膩口,帶著淡淡的啤酒香,又有著夠勁的辣椒香,土豆外皮焦脆,中芯入唇即化,綿而甜潤,湯汁更是鮮美難抵。在呼和浩特也可以吃到與正宗新疆大盤雞一樣地道的大盤雞,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呼市也可以嘗到加了板栗和其他配料的大盤雞,別具風味,深得游客喜愛。
六、稍麥—稍麥是面制包餡的籠蒸點心,皮薄餡嫩,也是呼和浩特的地方風味小吃,飯館大部分都兼營,專營的小店更是星羅棋布地遍布大街小巷。呼和浩特早點習慣都以稍麥為主,而且呼和浩特的稍賣味道與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用料有所差異,味道純正,吃起來香而不膩,形美而味濃。
七、莜面—莜面是西北特有、呼和浩特最具盛名的特色食品之一,莜面耐餓,是勞動人民最喜愛的食品,在呼和浩特幾百年的飲食習慣中的地位不曾動搖,民間順口溜“冷調莜面搗燒酒,山珍海味都不如,一口莜面一口酒,香得人們口水流”講的就是它。莜面食法多樣,有壓饸饹、推窩窩、卷囤囤、搓魚魚、碾刨渣、炒傀儡、攪拿糕等等。在吃時,可按各人的口味與季節的不同選擇多種吃法。夏季天氣熱,人們偏愛用冷湯來調制,愛吃酸和辣的人,吃莜面更是一種享受,酸爽可口,再配上幾瓣蒜,吃著都會流口水。而到了冬季,人們大都會選擇熱湯,什么湯都可以,羊肉湯、菜湯、時令蔬菜等因人而異,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覺可口,深受當地人喜愛。
在蒙族特色濃郁的地方會有馬奶酒,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馬奶釀制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有奶皮子,把鮮牛奶倒入鍋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結一層臘狀脂肪,用筷子挑起掛在通風處晾干,即為奶皮子;有酥油,又稱奶油,其味道獨特營養價值極高,中西餐均可飲用;有奶酪,將分離出酥油的酸奶,經微火煮熬后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干即為奶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一;有酸奶子,牧民一般不愛喝鮮牛奶,而喜歡喝酸奶子;有奶茶,蒙古民族傳統的熱飲料,由磚茶水加鮮奶熬制而成。喝時通常要加少許鹽,還可以加黃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可終日飲用,有暖胃、解渴、充饑、助消化的功能。
最后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種為全國朋友都深受喜愛的美食—牛肉干,通常有三種叫法,“風干牛肉”、“牛肉干”、“風干牛肉干”。牛肉干源于蒙古鐵騎的戰糧,攜帶方便,并且有豐富的營養,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行軍糧”。
牛肉是中國人的第二大肉類食品,僅次于豬肉,牛肉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鮮美,受人喜愛,享有“肉中驕子”的美稱。
牛肉干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和氨基酸,既保持了牛肉耐咀嚼的風味,又久存不變質,是很好的休閑食品!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不是內蒙人的你或許覺得這只是詩詞里的美好景象,但來到大草原上,以天為蓋,地為廬,在真正的藍天白云下感受草原的異域風情將會是真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