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無所息,至死方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故生即行、死即歸,死者,德之徼也。
越是忙碌,大腦里的想法就越是多,多到讓我忍不住忙里偷閑地將它寫下來。
于是,一個想法,引發(fā)又一個新的想法;一個未知,又牽引出一個新的未知;
學的越多,未知的就越多;忙碌的人,永遠閑不下來,你說他會累嗎?
偶爾也會吧,但因為心中有目標,所以稍作休息之后,他又出發(fā)了。
活著,就一直在向死亡走去,有的人因為害怕漫長的終點,而嚇死在了途中(自殺),
其實他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生活;
有的人因為經(jīng)不起生活的干擾,而迷失在了蹉跎的歲月中(無所事事),
其實迷失他的,不是生活,而是內(nèi)心的漫無目的;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真的智者,能在看淡紅塵的同時,仍然熱愛生活、修身濟人。
2.天下武功,唯學不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湖泊的深沉,不如河流的歡快;河流的歡快,不如大海的壯闊;
與其深沉,不如歡快;與其歡快,不如壯闊。
死水再深,那也是死水,最強大的人,應(yīng)該始終汲取著天地的活水。
在災(zāi)難中學習悲傷,在悲傷中學習沉默,在沉默中學習積累,
在積累中學習充實,在充實中學習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思考,
在思考中學習孤獨,在孤獨中找回自我,讓內(nèi)心回歸完滿。
湖水無論有多深,總歸是有限的體積,而河水無論多細,其體積都是無限;
一個不學的人有多少能力,是可以測量的,而一個始終學習的人有多少能力,是無法測量的。
是故日省吾身,可以溫故而知新,
是故三日不見,即當刮目相看。
3.金玉人品,烈火中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災(zāi)難與痛苦教給我們的,遠比幸福與快樂教給的多,
唯有失去,才會珍惜;唯有傷過,方能銘記。
父母可以代替子女享福,但不能代替子女受苦,
因為,痛苦與孤獨,是成長必經(jīng)之過程,小時不受苦,則大時受苦更甚。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百火煉之、千水淬之,
使之水火無懼,悲喜不侵,方信其能舍小就大、取義成仁。
快樂之所以快樂,是因為痛苦過;
菩薩之所以救苦救難,是因為曾經(jīng)受苦受難;
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益溫厚,
感謝災(zāi)難,品味痛苦,苦過方有真甜。
4.學當溯源,事有反復(fù)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學習當追溯本原,讀書當讀原著。
諸子百家、四書五經(jīng)、詩詞曲賦,原著味濃而鮮,意高而遠,
名家評注之后,則味淡而淺、意薄而俗,雜家紛論之后,則怪味迭出、淪落末流。
故讀書不可不讀原著,學習不可不無思考。
破除封建迷信,并非否定中國文化;學習西方科學,并非貶低東方哲學。
事有反復(fù)方成真,情有悲喜方可久,歷史上矯枉過正的悲劇實在太多了,
廢除了八股文,也因此怠慢了中華經(jīng)典,
追求了開放樂俗,也因此遺失了婉約淑雅,
倡導(dǎo)了馬克思的物質(zhì)客觀,也因此忽略了儒釋道的精神完滿,
上天一再用醒目的事實告訴我們“沖動是魔鬼”,但人們還是很沖動。
當年捧的極高的德先生賽先生,后來竟引來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
當年貶的極低的中醫(yī)國學,如今竟得了諾貝爾獎,
當年極力倡導(dǎo)的英語,現(xiàn)在竟被逐出了高考,事多反復(fù),人多悲喜,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真是應(yīng)了王羲之千年之前的話,后之覽者,亦真有感于斯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