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一種肝臟疾病,是肝細胞內的脂肪堆積過多引起的一種肝臟病變。
很多人至今還錯誤的認為''脂肪肝只是一種小病,不用重視''。實際上,脂肪肝若不及時治療,那么心腦血管疾病及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都會大大增加。
肝病初期''不痛不癢'',出現4種表現,可能肝已病變,盡早檢查
表現1:食欲不振
一旦患上脂肪肝,機體對脂肪與蛋白質的耐受性就會降低,導致機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甚至機體會有排斥現象。
若輕度脂肪肝患者伴有肝功能損害,還會有惡心嘔吐、上腹飽脹等異常。
表現2:蜘蛛痣
蜘蛛痣是毛細血管擴張形成的形似蜘蛛的痣體,一般常見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身上,但在一些脂肪肝患者身上也能見到。
蜘蛛痣常出現在人體面部、頸部、手背、上臂、前胸、肩膀等部位,向痣體中心施加壓力時,痣體可褪色,去除壓力時又會出現。
表現3:黃疸
黃疸是體內的膽紅素代謝出現異常,導致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將粘膜、皮膚等染成黃色導致的。
脂肪肝時期的黃疸多為肝細胞性,且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癥。
少數患者伴有黃疸,在肝細胞內的脂肪消失后,黃疸也可消退。
表現4:肝掌
部分重度脂肪肝合并肝纖維化或者肝硬化時,會出現肝掌。
肝掌的發生與蜘蛛痣相同,是肝臟功能減退后,雌激素的代謝滅活障礙引起的小動脈擴張。
肝掌的表現為在手掌的大小拇指根部出現的紅色斑點、斑塊,施加壓力時可變為蒼白色。
肝臟病變,很多人常做的3件事是''幫兇''
第1件:長期酗酒
酒精主要有肝臟進行分解代謝。
如果大量喝酒,酒精會對肝細胞帶來''毒害'',導致肝細胞分解代謝脂肪酸的功能異常,使肝內沉積大量的脂肪,誘發脂肪肝。
喝酒量越多,引起的脂肪肝也越嚴重,甚至可能誘發肝硬化。
第2件:營養不均衡
? 營養過剩。經常攝入過量的油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食物無法被成分利用,剩余的營養就會轉化為脂肪在肝臟儲存,引起肥胖、脂肪肝。
? 營養不良。長期營養不良的人,容易缺乏膽堿、氨基酸,容易發生低蛋白血癥,從而影響脂肪的代謝,導致脂肪在肝內堆積,誘發脂肪肝。
這也是為何''瘦子''也會患上脂肪肝的原因之一。
第3件:藥物性肝損傷
長期吃藥也可能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如長期服用四環素、合成雌激素、胺碘酮、乙酰水楊酸、硝苯地平、一些降脂藥等,這些藥物都可能引起肝損傷,導致脂肪堆積。
養護肝臟健康,預防肝病,生活中要做好3件事
第1件:常喝茶
人體65%~70%都是水,因此,正確喝水,對于養護肝臟來說,至關重要。
在喝水的同時,可加入一些小植物——菊花,利于預防肝損傷,每天適量補充,不僅可提高肝細胞免疫力,加速肝臟排毒,還能修復受損肝細胞,抑制肝臟硬化進程,預防肝硬化、肝癌。
第2件:適當運動
堅持運動,能增強體內脂肪的消耗,可有效防治脂肪肝。
建議選擇快走、打球、慢跑、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每周運動不少于4次。
剛開始,可以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
運動時有任何不適,要暫停運動;運動結束后,要及時補充水分,保證體內水分充足。
第3件:不熬夜
熬夜是誘發肝損傷的一個高危因素。
經常熬夜得人,易發生代謝紊亂,肝臟無法正常排毒,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脂肪肝也會隨之而來。
經常熬夜的人,免疫力下降,也會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生率。
因此,建議晚上11點之前睡覺,最好能保證7~8個小時的充足睡眠。
小知識:定期檢查
? 脂肪肝患者每半年復查一次;
? 每3~5年檢查一次乙肝五項,若體內無抗體,需及時接種乙肝疫苗;
? 乙肝患者每半年至一年復查一次;
復查時根據醫生建議,檢查肝功能、乙型肝炎DNA定量、肝臟彩超、肝臟彈性測定、凝血四項、血常規、甲胎蛋白等項目。
? 定期篩查肝臟B超+血清甲胎蛋白測定
建議,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肝病患者、其他疾病患者,每6個月檢查一次;
肝硬化患者每3個月檢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