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愛情滋味 作者:孫雯霞 [個人散文集] 日期:2011-9-1 12:13:01
編者按:編者記得徐志摩曾寫過:“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可以說是徐志摩為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寫的注腳。徐志摩的愛情故事里,總共有三個女人: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三個不同的女人,因他而譜寫了三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愛情?哪一個又才是真正的幸福?也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可讀性很強的好文字,愿與更多讀者分享!
愛情,從來都是一個百轉千回的事情。誰又能明白誰的深愛,誰又能理解誰的離開。
他生命里,三個不同的女人,因他而譜寫了三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張幼儀,典型的大家閨秀,恪守婦道,溫柔敦厚。作為女兒,她對父母言聽計從;作為妻子,她的心里,被他填的滿滿的;作為兒媳,她侍奉公婆盡心盡力;作為母親,她無疑是最偉大的。
這樣的女人,好了所有的人,卻惟獨苦了她自己。他們的婚姻,明媒正娶,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悲劇。她是愛他的,愛的最深的一個,可是,他卻不曾給予她點滴的溫暖。她義無反顧的愛著他,他卻始終不曾給她一次回眸。看了多久,他就忽略了她多久。他說:“我對你有太多的抱歉,我一直就沒拿捏好該怎么對待你。以前,我一直以為,那只是我一個人的苦。今天我才明白,你吞的是另一種苦,只是因為,你是那么的心甘情愿的要做我的妻子,而我,卻一點要努力的意思也沒有,對不起,我沒有辦法愛你。”
這樣令人心力憔悴的話語,她卻并未死心,而是卑微的說著:“我可以不要你的愛。”可是任憑她再怎樣的不舍,怎樣的努力,就算是淚流滿面,他卻依舊不為所動,他始終沒有愛上她,還是義無反顧的將離婚協議書那樣赤裸裸的擺在了她的面前,絲毫沒有商量的余地。
他說:“我們再不能被絆著。”與他而言,她的存在,她的愛,早已成為負擔,早已是羈絆。愛的越深,越是卑微。可是,到底是誰羈絆了誰?到底是誰禁錮了誰的自由?到底是誰羈絆了誰的幸福?他向一個沒有半點自由的人要自由,她除了說抱歉,還能怎樣?他要的自由,她是那樣的無能為力。
最終的宣判,還是不期而至,面對她最后的乞求,他說:“這是茍且,可是,愛情,就只能是愛情。”在她舉筆躊躇的剎那間,他說:“我求你。”求她什么?求她不要愛他么?最終,她還是在離婚協議書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說:“我的人生,除了服從你,就別無選擇了…”只因,她愛的至深。
這就是他跟她要的自由么?可是,她到底做錯了什么,要接受這樣的羞辱?
我想,如果說,徐志摩,除了給以張幼儀傷痛以外,那就是成長。
是的,他教會了他成長。那么多的傷痛過后,她已不再是初嫁時那個唯唯諾諾的小女人,當曾經那個她以為是天是地的人再也無法去依賴的時侯,除了堅強她還能怎樣,正如她自己所說:“其實有什么不能選擇,也挺簡單的,學著接受一切最壞的,等著看接下來還有什么。過山,過水,走就是了。”這樣的話語會說出口并不是源于豁達,只是生活給予的歷練讓她不得不如此。后來的她,歷經磨難,堅強隱忍,成為了生活的強者。這樣的刻骨銘心,成就了她華麗的蛻變。可是,她再怎么努力,卻依舊得不到她想要的愛情。再怎么努力,他依舊還是選擇不愛。生活中,她面對著太多的苦難,除了一一承受,她竟別無選擇。
也許,她若選擇放手,她會自由,她會幸福。怎奈,她卻愛上了他,即使這份愛,他是那么的不屑。這樣悲劇的一生,是自己給的,還是徐志摩給的?恐怕,張幼儀也分不清吧。只因,她在他的世界里,困住自己,也毫不猶豫。又或許,她并沒有那么的愛他,只是,對他的愛,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悲劇的一生,只因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吧。更悲劇的是,知道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卻還是無法決絕的轉身離開。
關于林徽因,在認識徐志摩的時候,他已經是有家室的人。已為人夫,已為人父。而她,是青澀懵懂正值青春年少的妙齡少女。
他們之間,有著痛徹心扉的愛戀,都深深地愛著彼此。他說:“我知道,我生,就是為了來遇你的。這幾萬里的海洋,不是緣分是什么。我只遵循我自己心里的聲音,他告訴我,是你,是你,那個以靈魂和我相遇,讓我敢舍生命以求的人是你。”
如此深情的告白,足以每一個女子都以身相許吧。可是,那么多的柔腸百轉之后,卻還是不得不分道揚鑣,從此天涯陌路。此去經年,這兩個少年一個溫柔了時光一個驚艷了歲月。
愛了那么久,愛的那么矛盾,那么害怕,那么辛苦,終于,他歷經艱辛,為她拋妻棄子,回來找她,可是,此刻,那個曾經海誓山盟的人,她的身邊卻已有了別人
再次的相見,已是相顧無言,他轉身,給了她一個落寞的背影,他卻不知道,在他轉身的那一刻,她已淚流滿面,只是,他再也看不見…
也許,她明白,徐志摩給得了她風花雪月的浪漫,他們之間卻經不起細水長流的平淡。畢竟,相濡以沫,到底需要愛淡如水。畢竟,生活如此現實,除了愛情,要面對的,不只是一點點。
在愛情和道德之間,必須選擇,她選擇了后者。她說:“那不是一個人的未來,也不是兩個人的未來,而是三個人的未來。如果只要有一個人為這份愛情而受到絲毫的傷害,這對于我來說,就是我這一生中最大的憾恨,我不是沒有了愛,我是無緣留下。我不要你為我,我不要這罪孽。我不要在道德良心的悔恨里后悔一輩子。”她是愛他的,很愛,很愛,并不比他對她的愛要少。只是,這份愛里,讓她有著太多的罪惡感,她無法救贖自己的靈魂。任何人,也無法減輕她心里的罪責。他們之間的愛情,如果要說錯,我想,錯就錯在,在錯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所以,就算愛的再深,再怎樣的不舍,卻不得不就此放手,就算留下的是一輩子也無法彌合的憾恨,她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離開,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
善良的女子,往往能得到上蒼的眷顧。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她,是睿智的。在愛情與幸福之間,最終的最終,她選擇了幸福。在轟轟烈烈的愛戀與地久天長的守候之間,最終的最終,她要的是不止是曾經擁有。正如她自己說的:“不管我的想法多可笑,我的愛情絕對不會是空中樓閣。”最終,梁思成給了她想要的幸福。對于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間的一切,梁思成不是不知道的,只因,他是那么的愛著林徽因,所以他可以包容她的一切。梁思成的寬容和雅量,成就了林徽因的幸福,這樣的男人,夫婦何求。坦誠而待,他們收獲了幸福。梁思成也是愛她,更多的,不只是愛,是因為,他可以給得起她幸福。
成熟的女人,會選擇梁思成,因為他給得了你幸福。愛戀的女人,會選擇徐志摩,因為他給得了你地老天荒的愛。愛情與幸福,從來就不是可以等同的兩個詞。
最后一個女人,陸小曼,漂亮而又性感,還懂得小資情調。應當說,是男人眼中的尤物,女人眼中的妒物,上天賦予了她美貌與風情。這樣的女人,應該要和一個徐志摩這樣懂得浪漫的詩人,給得了她轟轟烈烈的愛情的男子才能相配。
只是,徐志摩的愛情就是有這么多的磨難,這么多的起起伏伏。在遇上陸小曼的時候,她過著她貴婦人生活。
表面上,她有著讓人羨慕與嫉妒的一切。上天似乎把一切的美好都給了她,女人夢寐以求的美貌,很好的家世,疼她愛她讓她生活富足的丈夫。
只有徐志摩看出了她內心深處甚至連她自己都不曾察覺的痛苦。
一個是有夫之婦,一個是為愛情而離婚,心愛的女人卻遠走他鄉的男人。在一切世俗的憤懣與不解中,他們歷經艱難還是選擇要在一起。他們的婚禮,謾罵聲并不少于祝福聲幸福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其實,做陸小曼這樣的女人,應當是最為灑脫的,只為自己而活,他人的喜怒哀樂,都不屬于她的世界。
不禁在想,她的出軌,對婚姻的背叛,與她而言,真的心安理得么?真的就不曾有半點愧疚么?只是,愧疚又能怎樣?痛苦的人,依舊痛苦…再多的痛苦,也阻擋不了她的義無反顧…
也許,每個女人都應該像陸小曼那樣,轟轟烈烈,如此任性,如此妄為,只為自己而活,這樣的人生才不會有遺憾吧。就算傷,就算痛,至少,努力過,精彩過,也就不枉此生。可是,責任與道義,還有自己身邊的人,又被置于怎樣的位置?這是最大的自私吧。用身邊人的感受,用愛自己至深的人的痛苦,來換自己驚天動地的愛戀,大概也只有陸小曼這樣的女子才做得到吧。
然而,生活里不只有風花雪月,更多的是材米油鹽。不止有轟轟烈烈的浪漫,更多的是細水長流的平淡。
當激情已被平庸所代替,當平淡的家庭生活成為主流,他們之間也開始有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盡管再愛,還是會有爭吵。在又一次兩個人都無法說服彼此的情況下,徐志摩只身一人從上海趕赴北京去參加林徽因的學術講座。
1931-11-1914:00徐志摩搭乘的飛機失事墜毀!!!
如果,如果,他沒有搭上那架飛往北京的飛機。如果,如果,他乘坐的飛機沒有失事。如果,如果…可是,現實不容許那么多的如果。
他用生命的隕落,完成了最后一次的飛行。留給活著的人的是遺憾與痛楚。
再美的愛情,也要以生命的存在為基石,如若隕落,一切都是枉然。
后來的她,洗盡鉛華,甘于平淡,陰陽相隔,他卻再也見不到。
她用后半輩子的幸福,換來一次驚天動地的愛戀,于陸小曼這樣的女人而言,也足以無悔了吧。
他的靈魂,伴隨著他的離去,也步入了天堂。留給后人的,是眾說紛紜的謎團。
縱觀他的一生,為愛情而生,為愛情而死。
最初的他,為了得到愛情,逼走了最愛自己的女子。可是,在這個時刻,自己深愛的女子,轉眼之間已為他人婦。徐志摩啊徐志摩,這就是你要的答案么?你拼盡全力,換來的就是這個么?
當有人問他:“你會回頭么?倘若前頭沒有路,而回頭是岸。”他回答說:“如果可以選擇,我活該受罪也無顏回頭。八面都是風,課我查遍我的字典,就是找不到那兩個字,叫‘放棄’。”
那么,林徽因和陸小曼,在他心里,孰輕孰重?一個是紅玫瑰一個是白玫瑰。娶了紅的,久而久之,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也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也許,轟轟烈烈的愛情,本身就注定了無法譜寫完美的結局。只因,幸福本身何其平凡。
張幼儀,愛的太苦;陸小曼,最為灑脫;林徽因,得到的是幸福。
三個女人,三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愛情?哪一個又才是真正的幸福?
誰比誰殘酷,誰比誰清醒。
愛情,可以理解。無法理解的是,愛情的最后,追求的不都是幸福么?相濡以沫,到底需要愛淡如水…
那么,轟轟烈烈過后,留下的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