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感悟生活 作者:江鳳鳴 [個人散文集] 日期:2012-2-13 9:12:30
編者按:文章開篇一句“江南就萌發出絲絲春意”,極其傳神地寫出了萬象更新、生機孕育的景致來,接著作者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將梅花的香、梅花的韻、梅花的魂、梅花的氣節次第展開,描繪了好一幅“風雨梅園香雪海”的畫卷。文中古詩詞的旁征博引,給梅花賦予了風骨和內涵,作者之博學令人嘆服!寫景和抒懷相互交融,渾然一體,實為佳作!拜讀,傾情推薦,問好!
一過立春節氣,江南就萌發出絲絲春意。大地上枯黃的野草間,已悄悄地透出綠意。溪河邊的岸柳綻出細嫩的柳芽兒,玉蘭花毛茸茸的花蕾頂在了花枝尖上。斜風細雨里,灌木和葛藤開始復蘇,高大喬木暗綠的老葉開始飄落,它們正準備更換新衣。成群的柳鶯、黃鸝、山雀、鷓鴣鳥兒在林間歌唱,不停地在空中飛來飛去,表演著原創的歌舞劇。丘陵間傳來淙淙的流水聲,溪流開始奏起迎春的樂曲。
我們幾個人,撐了五顏六色的傘,走出幽深的雨巷,走進大自然的懷抱,耳畔是清脆的雨滴和微風嬌細的喘息,眼前是殘冬與初春交織的景致。春天來了,我們要到梅園去賞梅。
早就想到梅園去賞梅,只是總在凜冽寒風、刺骨冬雨里躊躇、猶豫。不是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人哪,有時倒不如花木富有勇敢精神。人活在世上,不要說去建功立業,就是欣賞風花雪月這樣美麗的事物,也是要有所付出的。沒有一點犧牲精神,沒有一點進取的勇敢,恐怕是要一事無成的。
小城梅園遙臨太湖,背倚龍山。素有“七十二峰青未斷,萬八千株芳不孤”之稱。賞梅的路,回環曲折,斜徑蜿蜒。我們沿山麓而上,繞過一片褐色里夾雜新綠的草坪,迎面是一座六角亭。這亭子叫做天心亭。古人稱贊“梅花鼎一陽之復,見天地之心,為群芳之先覺者。”意為梅花能預知天意,不畏嚴寒,在百花之前率先迎春。據說此亭名字正是取“梅花點點皆天心”之意。
走到此處,風聲漸緊,雨點忽大,有陣陣梅香引人。于是我們收了雨傘,穿過一個石洞,拾級而上,登上天心亭避雨。站在亭中,憑欄賞景,只見煙雨空濛中,有溪水憑高流下。溪水蜿蜒處,紅梅初綻,綠萼欲飄,讓人不禁想起北宋詩人林逋“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遠處溪流之上有坐野橋,流水淙淙里,讓人仿佛體悟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老岳父黃承彥正在風雪里,邊走邊吟唱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的意趣。
梅花凌寒而開,苦寒蘊香,獨先天下而春,故人們列梅花為群芳之首。她不慕虛榮,不與桃李斗艷,不與杏花爭春,有堅貞自守,潔身自愛的君子之風。所以歷代文人都把她與松竹組成歲寒三友,又將她與蘭、竹、菊同譽為花中四君子。梅花在古時候,還是友誼之花。南朝時詩人顧凱思念遠在長安的好友范曄,于是從江南寄去一枝梅花,并附一首小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此則佳話,傳為千古美談。于是折梅送友,也就成為友誼的象征。
在江南民間,人們拜女夷為百花之神。《淮南子》上說:“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谷,禽獸、草木”,人們還專拜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為梅花神。傳說,有一年的正月初七,公主在宮中賞梅,累了就在梅花樹下睡去,有梅花恰巧落在她的前額上,并像烙印一樣印出五瓣花紋,公主醒來,揮之不去。世人以為很美,以后宮女們模仿裝扮,號為梅花妝。
而文人們則將北宋詩人林逋敬為梅神。林逋潔身自好,終身不做官,不娶妻。他隱居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孤山,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林逋酷愛梅花,一生寫下大量詠梅詩句。如:“吟懷長恨負芳時,為見梅花輒入詩”、“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撗枝”、“雪竹低翠,風梅落晚香”等,都是千古傳唱的佳句。
梅花神、韻、姿、香俱佳,人們愛梅,也想知道,梅花源自何處?元代畫家王冕曾專門寫過一篇《梅花傳》講解梅花的身世。在王冕眼里,梅花不是俏佳人,而是美男子。其傳曰:“先生姓梅,名華,字魁,不知何許人。或謂出炎帝,其先有以滋味干商,高宗乃召與語,大悅,曰:‘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因食采邑于梅,賜以為氏,梅之有姓自此始……厥后累生葉,葉生萼,萼生蕊,蕊生華,是為先生……。”據王冕這篇擬人化的《梅花傳》,我國上古時,人們就認識了梅花。上古之時,梅花廣泛的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山海經》說:“靈山……其木多桃李梅杏。”《詩經》“四月”詩曰:“山有佳卉,侯李侯梅。”根據史書的記載,梅花的大量人工栽培大約始于西漢初年。現在,隨著氣候的變化,梅花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北方嚴寒地區很少能見到梅花了。
流云北上,天光漸明,風雨小了些,我們即刻走下小亭,入園賞花。天心亭周邊正是賞梅的絕佳地。一眼望去,梅樹成林,千株競發,堪稱花山雪海。走進梅花叢中,有老干古梅姿態橫生,體曲枝疏。一樹白花,花放似蝶,晶瑩如雪。清人龔自珍曾說: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敧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他是深得賞梅真髓的。這株老梅,讓人賞心悅目,前來留影者絡繹不絕。這邊一棵紅梅,粉紅顏色,花蕊含金,繁密似杏,幽香襲人。花瓣上帶著細小的雨滴,宛若梨花帶雨的含愁美女,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引來不少的情侶,牽手合影。古人有紅梅詩曰:“紫府與丹來換骨,春風吹酒上凝脂”。用來描寫此情此景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這梅林里還有許多名貴的梅花品種。有色若胭脂、嬌艷欲滴的朱砂梅;有紅顏淡妝,清麗秀雅的宮粉梅;有花如碧玉,萼勝翡翠的綠萼梅;還有潔白素凈,翩翩欲飛的玉蝶梅。宋朝詩人范成大嘗說:“梅,天下尤物。”我要說,這些名貴的梅花,則是尤物中的精靈了。
帶著一身幽香,穿過天心亭側的花徑。放眼望去,香雪如海,云蒸霞蔚,滿眼是雨中寒梅的冷艷芳姿。在這花海間,中立一軒,名曰“香海”。遙看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里是梅園中另一處賞梅好景點。“香海”軒前,據說原有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父親,著名愛國實業家榮德生老先生重金托人請康有為寫的“香雪海”一匾。1919年康有為慕名來無錫賞梅,看到這塊匾,不禁啞然失笑,原來這匾上的題字是假冒的。于是康先生揮毫重新題寫了“香海”二字,并在左側附書11行字,以證真偽:“舊偽吾書作香雪海,甚劣。為補書,去雪字。名園是合稱香海,偽字如何冒老夫;為謝主人濡大筆,且留佳話證真吾。梅園主人榮君德生以五十金覓吾書香雪海,吾來視非吾書,乃補寫題詩更甡。”康有為先生這段詩文相間,亦莊亦諧的補白,成為梅園的一段佳話。不過,我由此也想到,文人無行者,非但孔乙已那樣竊書者,更有騙人錢財者。這世上有如梅花般高潔的仁人志士,也有蒼蠅般的小人,后來君子要當心啊。
梅園賞梅處尚有誦豳堂、清芬軒、招鶴亭、小羅孚、念劬塔等處。誦豳堂內從國內各地引進的各色梅樁,大約有三、四十個品種。這些梅樁多是梅中珍品,名貴的有如探身弄影的“照水梅”,也有矯若游龍的“龍游梅”等,這些充滿藝術氣息的梅中珍品,蒼勁挺秀,造型典雅,花朵碩大,招人喜愛,使人留戀。念劬塔是為紀念榮德生先生母親八十歲冥壽而修建的。塔高十八米,聳立山腰,玲瓏俊秀,我們登塔眺望,近處,漫山遍野,花濤雪海,紅梅勝霞,白梅若雪,紅白相映,渾如一幅天然的梅花情趣圖。遠方,群峰逶迤,氣勢雄偉。煙雨迷蒙里,遠眺茫茫萬頃太湖,水天一色,云濤相接。不由人不思緒連連,遐思無限。
雨中賞梅,在這高潔的梅花叢里,在這幽香陣陣的香雪海中,我覺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提升,靈魂得到了凈化。梅花在寒冬里綻放,在雨雪里抗爭,多像不畏強權,傲骨錚錚,不懼世態炎涼的仁人志士;梅花冰心玉骨,高潔超然,多像堅貞自守,廉潔自律、清心雅骨、品格高尚的清官廉吏;梅花獨標高格,率先迎春,多像一馬當先、沖鋒陷陣、英勇無畏的闖將猛士;梅花悄然綻放、幽香暗送,多像默默奉獻、超凡脫俗、不慕虛榮的謙謙君子。“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梅花是高潔的花,高尚的花。她堅強、堅韌、不畏艱難、百折不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果說百花都是窈窕嬌羞的美女佳人,我卻要說梅花是花中的偉丈夫。正如元人王冕所說:梅花品質高潔,瀟灑大方,外表秀美,中心晶瑩剔透。他亭亭玉立在風塵之中,具有仙風道骨。他俊美的風采,高雅的神韻,具有古代君子的的風度。“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梅花是百花叢中的美男子,他英俊帥氣,是君子中的楷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