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季節交界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隨著自然的變化也同時在變化,為了下一個季節做出準備,當身體在做這樣的準備的時候,身體對于外界的邪氣的抵抗力也會下降很多。
夏秋交界的時候,上吐下瀉的問題常見。很多時候是因為吃了不對的東西,身體通過上吐下瀉的方式把這些不對的東西,還有隨之生成的痰排出來。
經過一番上吐下瀉之后,氣機亂了,人體處在相對虛弱的狀態,如果這個時候再受到邪氣,就馬上會有新的問題。
所以換季的時候,要注意好飲食和日常安排,預防疾病。
來看今天的案例
主訴:1歲一個月,男孩。昨天中午到下午嘔吐很多次,晚上睡著后拉肚子,一共拉了五次。今天不嘔吐了,拉了稀水樣大便,有白色物。現在精神狀態特別不好,一直想睡。用了藿香正氣和保和。
看主訴知道,有寒,有濕。再來看看十問:
「食欲:比平時吃得少。」
可能是上吐下瀉時消耗了胃腸的正氣,胃氣不足;也可能是肚子里面有積。這里要注意看孩子有沒有意愿吃。有意愿吃但吃不多的,胃腸有積滯;吃的意愿都沒有的,往往提示脾胃虛寒,也就是脾胃正氣不足。
「喝水:生病后要水喝,喝得多,都是溫水。」
拉肚子嘔吐都會消耗大量的津液,所以身體津液不足,需要補充水分。也有的拉肚子嘔吐卻不想喝水的,提示體內水飲比較多。
「大便:一天拉好幾次,很稀的水樣便,有黃色有綠色,有白色糊狀物,酸腐味。」
水便分離的情況下,如果拉的次數比較多,每次拉的很快,來的很急,這個是有熱的證據。當然拉稀,一定是伴隨濕的。
「小便:量少,色黃。」
拉肚子時,水分大部分會從大便排出,所以這里的小便量少色黃。可以作為津液不足的熱的佐證。
「睡眠:容易哭鬧,驚醒。昨晚睡著后拉肚子。」
本身有嘔吐和拉肚子,身體肯定是不舒服的,所以睡得不安穩。
哭鬧時情緒相對激動,鬧具有“煩”的屬性,人煩的時候,說明津液是不足,有熱。
從一開始的嘔吐,變為半夜的拉肚子,這個是邪氣逐漸往下走的表現,也可以確定這個拉肚子和嘔吐是里證而不是表證引起的。
「出汗:白天無汗,摸上去皮膚干燥;睡著后哭得厲害時,后腦勺到太陽穴這一圈會出汗,后背上半部出汗。」
后腦勺、太陽穴、后背上半部出汗,陽明多見,是個熱證。白天無汗,皮膚干燥,津液都丟失了,不能濡養皮膚了。上吐下瀉的時候,津液全在內部做功,這個時候要注意脫水的問題。
「怕冷怕熱:生病前睡覺喜歡把手從被子里伸出來,生病后蓋很多也不蹬被子,蓋得多還是會出汗。」
上吐下瀉之后津液丟失,正氣消耗,所以身體處于一種虛弱狀態,這時候的怕冷說明是一個寒證,身體能量不足的表現。
「溫度:有發燒,發燒時整個手腳、肚子后背、大腿都燙,全身除了額頭不燙其他地方都很燙;偶爾手心比手背燙;太陽穴燙。」
這里重點要關注的是溫差,肚子后背,手心手背溫差不明顯,可以暫時不考慮積食的發燒。太陽穴燙,是上焦氣血阻滯的證據。
「精神狀態:不好,白天一直想睡。」
津液流失過多,引起了身體內部氣血能量的不足,這是虛寒的證據。
「其他癥狀:口干;嘴唇紅;昨天中午到下午嘔吐了很多次,多是在進食后,能聽到他喉嚨里有倒酸水的聲音。」
口干,津液不足的癥狀。嘴唇紅,嘴唇反應的是中焦消化系統,紅代表消化系統有熱,在這里我們也考慮是津液丟失后不能滋潤所致。
一開始吐了很多次,吐得很兇的,多半是熱的證據。孩子出現嘔吐后,一開始盡量以少量水或者稀的東西慢慢給,如果孩子強烈拒絕進食或者吃一點都會吐,那暫時不要喂東西,去醫院看過醫生后再決定要不要給。
喉嚨倒酸水的聲音,多是太陰水飲上逆的表現。
「舌診:舌苔中部白色稍厚。」
中焦有積滯。
中焦氣機不暢,寒熱錯雜
熱的證據有,嘴唇紅,出汗多,發燒太陽穴燙,小便黃,喝水多。寒的證據有,怕冷,一直想睡覺,要喝溫水,食欲不好。
可能一開始是吃壞了,發生了嘔吐;邪氣依然沒有排出,邪氣一直在中焦導致脾胃運化問題,水液代謝異常,出現拉肚子。發燒是正氣想要驅邪外出的表現,也就是說明正邪在進行激烈的抗爭。
六綱辨證是:少陽太陰。處理的方向是,調和中焦氣機,健脾祛濕。在對癥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小柴胡+藿香正氣。注意,這個處理方案是針對這個孩子當時的情況特定的方案,并不適合其他孩子,不可以套用哦~如果需要協助梳理孩子的情況,可以在評論中留言,或私信我發送“求助”(點頭像即可找到)
少陽是怎么辨出來的?看病機
少陽病四大主證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癥狀,比如咳嗽、腹痛、小便不利等。
這個案例里面有發熱,但是似乎也不是往來寒熱;患兒不能表述,家長也沒有觸診,是不是胸脅苦滿不確定;有吃東西減少;有嘔,有煩;但是都還是比較模糊。
我們知道陽明證、太陰證都可能吃東西減少、嘔、煩。而我們最后確定少陽的原因,一個是排除法,就是說沒有其他證據表明太陽或者陽明;另一個就是少陽病機:津液虛了,脾胃弱了,邪氣進去了,雍滯在中焦,臟腑氣機運行不暢,邪氣既不能從上完全出去,也不能從下完全出去。
小柴胡就剛好可以起到補充津液,調和中焦,疏通表里的作用。小柴胡湯以柴胡為主藥,柴胡在《本經》上講,苦平,主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結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也就是說,心腹之間,腸胃之中,不論是無形的氣滯,還是有形的積滯,它都能把這個淤堵通開。同時,黃芩可以祛濕熱,半夏生姜可以止嘔,化開上焦的痰飲水飲;另外,人參、甘草、大棗可以生津液。
藿香正氣用于太陰太陽,以太陰為主,功效是化濕解表,理氣和中。需要說明的是,純發散解表的力度其實不強,重在理中、化濕,里氣和,表自解。所以用藿香正氣是增強化濕的功效,這樣才能止瀉。
討論
1.要喝水,通常是在有熱的情況,也有寒的情況嗎?
津液丟失的情況下口渴,是寒是熱呢?其實不一定的。有寒引起的,也有熱引起的。結合案例本身來說,孩子因為吃錯東西后,上吐下瀉,身體又產生代償反應引起發燒,津液不足,你可以認為是虛熱的證據,但是其實本質是寒。
2.描述出汗這一塊的一般是消化不好的表現嗎?
是,一般消化不好。表現在頭部,頭后部,后背,手心這塊。當然,我們要結合其他證據一起判斷。
3.大便白就是消化不好嗎?
不一定。有時候是因為里虛寒大便變白,是食物引起的,有時候是因為外邪,外邪進來大便也可能變白變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