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我和張宏達教授因茶而起的故事(第三章)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一九九一年三月,思茅地區經貿局副局長何仕華先生根據群眾反映,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海拔一千九百米的富東鄉邦崴村新寨家腳寨邊上的一塊斜坡園地里,發現了一棵樹高十二米、樹冠最大幅度七點八米、樹干直徑一點二米、樹冠挺拔、枝葉茂密、生機盎然的大茶樹。

      一九九二年一月九日晚,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播出了一條簡短的新聞:“在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東鄉邦崴村發現了一棵大茶樹,經專家鑒定,樹齡在千年左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年長的‘茶樹王’。”新聞播出之后,引起國內外不少專家的震驚和關注,并前去考查。

      時隔九個月之后,為了進一步考察論證“茶樹王”的科學價值,國內外專家云集瀾滄富東鄉邦崴村,在現場進行實地考察、測量、取樣、分析論證,最后一致認為:“瀾滄邦崴茶樹王具有野生型大茶樹的花果種子形態特征,又具有栽培型茶樹的芽葉、枝梢的特點,可直接采制飲用,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

      什么是過渡型大茶樹呢?它的意思就是野生型大茶樹過渡到栽培型大茶樹階段的生態型大茶樹。

      在巴達山所發現的巴達山大茶樹被鑒定為野生型大茶樹,而在南糯山所發現的南糯山大茶樹被鑒定為栽培型大茶樹。邦崴過渡型大茶樹的發現,從此也揭開了鮮為人知的茶葉歷史發展史。


      瀾滄江從唐古拉山的冰峰雪川走來,穿過無數高山峽谷,經過千回百轉,在云南省思茅地區和臨滄地區的交界處拐了一個大彎,然后奔騰咆哮流向湄公河而入大海。

      在這個大彎的西南部有一塊八百八十平方公里面積的土地,這就是全國唯一的以拉祜族為主體的思茅地區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富東鄉邦崴村及周圍村寨一帶曾經發現過許多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石器工具,有學者考證,三千多年前邦崴及其周圍一帶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過著用似石斧的工具播種和采集的生活。在采集植物的過程中,先民們自然會有如同《神農本草經》中所說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時茶的稱呼)乃解”的情況,從而發現了野生大茶樹的藥物用途。

      但是,原始的野生大茶樹的葉片是有毒性的,如果要成為日常飲料,野生大茶樹必須要經過人類的馴化進行栽培。

      而邦崴村從野生型過渡到栽培型大茶樹的發現,也證明了居住在邦崴村的少數民族的先民們是最早發現、馴化和栽培茶樹的歷史主人。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邦崴村所發現的過渡型大茶樹被定名為“邦崴古茶樹”,它與勐海縣巴達山野生型大茶樹和勐海縣南糯山栽培型老茶樹,并列為云南三大茶樹王。

      “邦崴古茶樹”的發現和考證,填補了之前發現的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老茶樹,和巴達山一千七百年野生型大茶樹的缺環,對研究茶樹起源和進化、茶樹原產地、茶樹馴化生物學、茶樹良種選育、農業遺產與農藝史、地方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它不僅是國家的珍稀植物和瑰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邦崴村的茶樹歷史實際上遠不止千年左右,早在三、四千多年前,可以說在邦崴古茶樹生長以前,這里就已經遍布古茶樹,只是因為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至今才剩下了最耐寒霜、樹齡最老的一棵。

      事實上,邦崴村至今仍是一個老茶區,歷史上這一帶曾先后居住過布朗族、佤族、拉祜族的先民,現今仍是布朗族、拉祜族、漢族聚居的地方,古代遺留下來的數百畝連片的古茶園就在邦崴古茶樹附近的村寨旁。

      瀾滄縣境內,自古以來也是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先民的居住區,因此,人們認為布朗族、佤族的先民——古代濮人是瀾滄江流域沿岸一帶較遠古的土著民族,是最早發現、馴化、栽培茶樹的先驅,這是云南民族社會學界和茶葉界前輩們的研究成果,也是全國各界專家所一致公認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少數民族的遷徙,滇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參與了野生茶樹的馴化和新茶樹的栽培,形成了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的先民們大規模的茶樹栽培和種植。充分體現出云南西南部少數民族產茶區是中華民族茶文化的發祥地,那里也是中華民族茶文化的搖籃。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自從印度的阿薩姆首次發現類似野生的大茶樹后,世界便掀起了茶樹原產地到底在哪里的爭論,百多年來,從無間斷。

      中國的茶葉專家,近五十年來積極的開展對茶樹原產地問題的研究,被譽為“當代茶圣”地中國茶業界泰斗吳覺農老先生,以大量鐵的事實論證、并明確指出: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地也掀起了開展尋找古茶樹的熱潮,在全國各地都不斷有發現古茶樹的報導。

      一九五一年,勐海南糯山發現三株大茶樹,樹高三點五至四米。

      一九五六年,西雙版納古老茶區之一的易武茶區孔明山,海拔一千九百米的山地上又發現大茶樹,最高的達十九米。傳說三國時代孔明南征時,環繞這座高山四周的六座山都栽了茶,當地人民尊孔明為“茶祖”,歷史上稱這六座茶山為普洱茶的“六大茶山”。

      同年,又在勐海的勐宋區曼宋寨發現一株野生大茶樹,樹高十三米。當地人稱盆地叫壩子,也為“勐”,高地為“宋”,“勐宋”指的就是高山上的壩子。這株野生大茶樹就生長在森林茂密的高山北坡。

      一九六零年,在勐海格朗和區的那哈山崗、海拔二千米的高山東南坡上,又發現一株高十一米的大茶樹。

      一九七七年,在勐先和黎明兩鄉交界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一樹高八米、樹幅六米的大茶樹。

      一九八三年,勐臘縣農業局在易武區曼龍鄉落水村發現一株野生的栽培型大茶樹,高十一米,樹幅一點二米,經初步鑒定樹齡在千年以上。

      江城縣田房寨與山神廟之間的山腳有一老茶樹,高七點六米,樹幅四點二米,樹齡大約二、三百年。

      后來,思茅地區也不斷的發現古老大茶樹,主要分布在無量山、哀牢山和瀾滄江兩岸,海拔一千八百至二千五百米之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思茅地區茶樹品種資源調查團的報告指出,野生茶樹分布在普洱、墨江、景谷、鎮沅、景東、瀾滄、孟連七個縣、三十九處,面積約七萬畝。

      最為集中的是鎮沅縣九甲鄉和平村千家寨,野生茶樹分布在海拔二千一百至二千六百米之間的大、小吊水上方的大龍潭、平掌地、堿水塘等七處原始森林中,屬野生大茶樹群落,面積約五千畝。

      除了鎮沅縣以外,有野生茶樹的地方主要還有景谷縣正興鄉黃草壩村和鳳山鄉順南村光山,那里至今仍存在著成片的野生茶樹五千畝,其間有許多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茶樹。

      一九九三年,參加“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的代表們到瀾滄縣惠民鄉的景邁茶山參觀,這里有千多年歷史遺留下來的萬畝古代茶園,那是成片看不到邊的喬木大茶樹林。日本電視臺的記者來到此地,看到此景,禁不住對天長嘆說:“這是古代茶樹的活化石,是茶葉歷史的博物館,是人類的瑰寶啊!”

      但最為矚目的是,在一九五三年勐海縣格朗和鄉南糯山所發現的大茶樹,樹高五點五米,樹幅十米,主桿徑一點三八米,生長在海拔一千一百米的東北向半山坡上。

      當地人也稱“南”是“臘”,意思是指茶,“糯”是指竹,南糯山代表茶竹山。這里生長著許多健壯的喬木、小喬木古茶樹,在高層闊葉林木的遮蔭下,成片而有規則的分布,而這棵最大的古茶樹經專家鑒定,也有八百年歷史,屬于栽培型的大茶樹,是至今已被發現最古老的栽培型大茶樹,因此被稱為栽培型“茶樹王”。

      另一棵是一九六一年在勐海縣巴達山賀松云賀屋村大黑山的原始森林中,所發現的野生茶樹群,其中最大的一株高三十二米,后因大風折斷頂部,現樹高有十五米,根徑周圍三米,離地分出三個分枝,干徑分別為三十厘米、三十厘米和六十厘米,離地一點五米處又分出五個分枝。這棵大茶樹經專家鑒定,已有一千七百年歷史,屬于野生型大茶樹。  

      離這棵大茶樹三公里處,又有一株直立型喬木大茶樹,樹高二十米,在十五米左右處有分枝。

      還有一株大茶樹距離最大一株茶樹約五公里,樹高十六米。據當地群眾反映,像這樣零散分布的大茶樹,附近已發現有九株。

      勐海縣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茶樹王,勐海縣巴達山一千七百年野生型大茶樹和瀾滄縣邦崴村千年過渡型大茶樹,概括反映了茶樹發源與早期馴化的全部發展過程,它們的發現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的價值,同時也確切的證實著這里是茶樹的原產中心。

      為了論證“茶樹的原產地”,還有如何保護古茶樹遺產的問題,一九九三年四月在思茅地區召開了“首屆中國普洱茶國際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會上,當時任職于中國農業部的著名茶葉專家高麟溢先生(他也是我難忘的茶界友人,他所主編的《中國名優茶選集》寫下了中國各名優茶的制作工藝,我經常翻閱做參考)在主持發言時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召開古茶樹保護研討會,這是一次很重要的會議,也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聚會!”。

 此次會議也為人們探索普洱茶取得一個決定性的突破口,從此中外專家、學者和商人,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紛紛涌入云南并到偏遠的古老茶區,為的是找尋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藏——野生大茶樹,并不斷地進行“挖掘”,希望能夠找到普洱茶的“根”。



二 探索茶樹的起源

 

一九九三年,云南省思茅市召開第一屆“普洱茶國際研討會”和“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云南。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普洱茶?”

蕩漾在我腦海里已經許多年的疑問,希望能在這次的會議中徹底的找到答案。

第一天的午餐會上,我正巧被安排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專家同桌,令我難忘的是當時任職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副所長俞永明先生。自從結識他以來,在他的指引下我在中國的茶業之旅不斷地邁向高峰。

    當時諸多專家在座,我迫不及待地問:“什么是普洱茶?”在場的前輩們都發出莫明的笑聲。保山地區的茶葉專家許本榮先生首先答話,他說:“曬青后,再發酵之黑茶為商品俗語;指普洱一帶所銷售的茶葉為古代俗語;但最近幾年,中國權威的植物學家張宏達教授曾經指出:云南大葉種為普洱茶種。”

    在古代,凡是經由普洱府為集散地銷售的茶葉,在歷史上都稱為普洱茶。只是,根據歷史記載,一九三八年之前在云南只產曬青茶。

什么是曬青茶?“那是源自云南少數民族產茶區、采自野生喬木大葉茶樹的鮮葉、經傳統的手工炒青、揉捻、攤涼、然后通過陽光曬干而制成的毛茶。”

    一九七三年,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首先在昆明茶廠從廣東引進、并研制推廣將曬青茶進行潑水渥堆的方式,促成后發酵的工藝。中國著名的茶典《中國茶經》將這種經過了后發酵工藝的曬青茶稱為“普洱茶”,并將它歸為黑茶類。

    一九八零年代,中國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家張宏達教授把阿薩姆種改稱為普洱茶種。

    阿薩姆種是享譽全球的大葉茶樹,歷史上有英國的植物學家當印度是阿薩姆種的原產地。但是,張教授經過多年來無數次地深入產區考查和反復地研究論證,最后根據鐵的事實,指出云南的西南部才是阿薩姆種的原產地。

由于阿薩姆是屬于印度的一個邦,而阿薩姆種卻源于云南,因此張教授將阿薩姆種改稱為普洱茶種。

這是新的思路,為今后開展對普洱茶的研究和發展普洱茶文化,找到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一九七零年代,陳椽教授收到中國政府的邀請,撰寫《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因而編著出《茶業通史》這本巨著。當時,他疾病在身,走動不便,但這項任務是他多年夢寐以求的心愿,他發揮了茶人驚人的毅力,終于在短期之內完成了這部四十四萬多字的著作,實現了他為之追求長達四十四年的理想。

《茶業通史》是中國第一部匯集古今中外茶業大事的專著,除了闡述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還有茶葉生產的演變、制茶技術的發展和傳播、茶葉分類、飲茶與醫療中外茶文化等等,內容包羅萬象,因此被不少外國的專家譯成各種外文,這本著作不僅在國內、同時也在國外受到茶業界專家的關注。

陳椽教授不僅精通茶學、而且教學嚴謹,他曾經指出,自唐代陸羽《茶經》開創茶學專著先河之后,歷代茶學專著見仁見智,截至明代,各種茶學著作已達一百余種,其它零散文獻更是不可勝數,但歷代學者對這些寶貴遺產一直未曾作過全面系統的整理和研究。

正是有感于此,從一九四零年代開始,他便注意搜集歷代茶學史料,記錄整理了大量的史跡,他每天撰寫著作,四十多年來筆耕不止,除了編著的《茶業通史》之外,還有《安徽茶經》、《茶藥學》等等,他是中國歷史上撰寫茶葉專著最多的專家之一,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農業科技名人錄》和《世界名人傳記》。

陳椽教授認為,我國是最早發現野生大茶樹的國家,尤其云南是目前發現野生大茶樹最多的地方,野生大茶樹在瀾滄江流域兩岸最為集中。他還認為,茶樹是順著河流山脈的走向而天然或人為傳播的。

    云南是許多河流的發源地,茶樹通過發源于云南山脈的河流從原產地向外傳播,所以江河流域兩岸都蘊藏著野生茶樹,類似原產地區的大茶樹。而四川、貴州、廣西和緬甸、老撾、越南以及泰國的北部,因為鄰近云南,所以也可以說是茶樹原產地的邊緣地帶。

    茶樹從原產地沿著河流的流向在向東、向南推進的過程中,茶樹從本來是屬于野生大葉種,慢慢變成為了適應環境和條件的中葉種和小葉種。

    一九一九年,西方著名的植物學家斯多得COHEN STUAD把中國茶樹分為兩大變種:即中國大葉變種和武夷變種。中國大葉變種就是后來人們俗稱的中葉種,而武夷變種是俗稱的小葉種。

    中國另一位專家、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陳興琰先生,在他主編的《茶樹原產地——云南》的著作中,也同樣論證闡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云南是茶樹的原產中心的這一觀點。

    并且他也認為,茶樹從它的原產中心在遷移的過程中,在外界的環境條件影響下,生態特征和形態特性以及新陳代謝都起了變化,當向北遷移至冬季氣溫較低的地區就演變成為中、小葉種;當向南遷移至冬季氣溫溫和而夏季炎熱的地區仍然保持了大葉種的特征。

    但是,他特別強調,大葉種和小葉種只是區別栽培茶葉品種中葉片大小的通俗稱呼,它不是茶樹植物的主要分類指標,不能成為劃分“種”的唯一依據。一般稱《大葉種》的科學概念是以C.ASSAMICA或C.SINENSIS VAR ASSAMICA阿薩姆茶為代表;《小葉種》是以C.SINENSIS或C.SINENSIS VAR SINENSIS中國茶為代表。

    科學地來說,“大葉種”和“小葉種”的叫法是錯誤的,通俗來說,也只能叫“大葉茶”和“小葉茶”。

    陳興琰教授還指出:從進化的觀點來說,大葉茶是茶樹中較原始的種類,而小葉茶是較進化的種類。

    從大葉茶和小葉茶的葉片形態和解剖結構來看,大葉茶的葉片大而柔軟,葉面的革質層也比較薄,葉片的柵狀組織一般只有一層,海綿組織比較多而松,葉背的氣孔大而疏,葉色多帶黃綠,葉尖較銳長;小葉茶的葉片小而硬,葉面的革質層較厚,葉片的柵狀組織一般到三層,海綿組織少而密,葉背氣孔多而密,葉色多濃綠,葉尖較鈍。

    這些變化是原產于熱帶和南亞熱帶的大葉茶,經過長期逐漸步向中亞熱帶以至北亞熱帶夏秋高溫干旱、冬季低溫凍害的特殊環境條件所帶來的結果,也是茶樹本身具有一定有限度的適應性和帶基因型的表現。

    從大葉茶和小葉茶的主要化學成分的差異來看,以茶多酚和氨基酸為例,一般大葉茶所含的茶多酚較多,而氨基酸的含量較低;相反,小葉茶所含的茶多酚較低,而氨基酸的含量較高。之所以如此,除與品種特性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茶葉原產地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氣候條件更適宜于碳代謝;而北移以后的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氣候,則較適宜于氮的代謝所致。如云南大葉茶對茶多酚的代謝比較旺盛,而杭州龍井對茶多酚的代謝相對較低,但對氮代謝和氨基酸代謝則較旺盛。

    陳興琰教授最后指出:茶樹在長期演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本身的進化系統,從喬木型進化到灌木型,從大葉類進化到中小葉類,出現多個變種是完全有可能的。

    也可以這么說,他完全同意陳椽教授的說法:“茶樹從原產地的大葉茶,在遷移的過程中,由于環境條件的變化,逐步變成中葉茶和小葉茶”。而且這種觀點至今為止基本上還被茶業界所公認,成為共識。

    但陳興琰教授最后坦誠地說:“茶樹起源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它涉及面很廣,牽涉到的學科很多,尤其是它的起源比人類起源早于數千萬年,且迄今人們自始至終未發現過有關茶樹化石,更增加了研究難度。因而實質上這是一項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很強的科學研究。

    基礎性的研究,是以發現新現象,新規律,建立新觀念、新理論,并探索新的應用前景為目的。近一百年來,隨著基礎科學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宏觀世界的認識已擴展到上百億光年的大尺度宇宙,而在對微觀世界的探索中,又能洞察到比秋毫之末還微小億萬倍的粒子內部結構。其所以取得如此既廣又深的偉大成果,主要都是以跨科學為基礎的。

    對比茶樹起源的研究和主張,無論在認識上、觀點上、還是在方法上,均未達到基礎科學的要求。如果單靠人類出現以后所發生的茶事茶物,或古茶書所載資料,或孤立地用一些表面現象推論其原產地,是不可能說明茶樹起源這一復雜問題的實質,更不要說具體到茶樹的進化和分類了。”

    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向老前輩詢問關于茶樹起源的故事,特別是對于樂于向后輩賜教的專家,有時候會問個不停,弄得對方難堪,自己才感到不好意思。但陳興琰教授說的好:“古希臘學者赫拉克里特曾經說過:只有認識事物的起源和發展的人,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更堅定了我對茶樹起源的探索。



 三  結識張宏達教授

 

一九九三年,我來到云南思茅參加第一屆普洱茶文化國際研討會,第一次聽到“張宏達教授”的名字。從此,他的大名一直蕩漾在我的腦海之中。

    一九九九年的一天,我忽然在大公報看到他的名字,他講述茶的故事的文章刊登在報上,并署名是中山大學教授。我以前還以為張教授在北京。這真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趕緊寫信給他,表示我有意登門拜訪。很意外地,我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弁尼的誕生日,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后,每年的這一天被列為公眾假期。一九九九年的佛誕日最令我難忘,我趁此假期前往廣州拜見張宏達教授。我來到中山大學,在學校門口用傳達室的電話聯絡。過了一會,我看見一位白發蒼蒼但卻健步如飛的老人走過來,他看起來神采奕奕。我馬上認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張宏達教授。

    張教授引我進到校內的植物博物館,帶我參觀各種茶葉標本。他介紹說:“中山大學早年是中國五大學府之一,由孫中山先生所創辦,這里的植物標本在當時也算是全國最豐富的。”

那天在國內也正逢假日,學校的電梯停用,而博物館是在五樓,張教授雖然年邁,但爬樓梯卻爬得比我還快,可以看出他的身體健壯。而且對于我的到訪,他表現出滿腔熱情和興奮,并從中流露出他對教育工作的真摯情感。他的話語中體現了對國家、對社會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當爬到他五樓的辦公室門前時,我看到掛在墻上的一幅書法,那是友人贈送紀念他八十大壽的作品,我屈指一算是年他正好八十五歲高齡。

    他說,他在中山大學服務已足足有五十多年歷史,風風雨雨,大半輩子伴隨著中山大學。

    由于我中學還沒有畢業,因此渴望了解大學的生活,便向張教授表示希望能夠參觀他的住所。他猶豫了一會,很快便欣然答應。

他的住所是一座兩層樓高的平房,他住在樓下的單元,三房二廳,比起香港的房子算是十分寬敞。在客廳里,我看見他的夫人坐在輪椅上,心里才感十分的不好意思。離開他住所的時候,在路上我看到一座建筑,便問張教授是什么地方?他回答說,那里是醫療所,還可以做小型的手術。他還說,不久前他夫人就在那里動了手術,花了幾萬塊,畢生的儲蓄也就此花光了。我聽到這里,心中激起無限的感慨。

在中國有很多科學的研究結果期待商界投資將它化為商品,流通市場,貢獻社會。要明了,商人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一次電視訪談中,看到招商局船務集團駐青島辦事處的老總說,“美國之強大,并非它有龐大的軍隊或尖端武器,而是它擁有一支極為優秀的企業隊伍。”期待在中國也能夠涌現更多的儒商,為經濟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臨走時張教授送了我很多資料,還有他的文集。返港后,我反反復復地閱讀和學習他的著作。慢慢地,我逐漸明白,茶在植物學家的學說里的另一片天空。



 四  張宏達教授為普洱茶正名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一向為世界所公認。

一七五三年,世界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家、瑞典的林奈LINNAEUS在他所出版的世界第一部《植物志》將茶葉定名為“THEA SINENSIS”。     “THEA”就是取自中國福建的廈門話發音的“TAE”。

     廈門是中國最早出口茶葉的港口,也是中國出口茶葉最繁盛的地方。廈門人在出口中國茶葉的歷史上曾經扮演積極的角色。因為經常要與外國洋行打交道,因此廈門音的茶“TAE”也被外國人所熟悉和引用。

而SINENSIS是從早期中國的拉丁化名稱、即SINA按文法從名詞轉變為形容詞除去“A”字、而加上“ENSIS”既成SINENSIS。THEASINENSIS即是“中國茶”的意思。

由于林奈在國際上的權威地位,從此人們都把茶樹都叫“THEASINENSIS”,即中國茶。

    但自從公元一八二三年入侵印度的英國軍人勃魯士R.BRUCE,在印度東北邊靠近中國邊境的一個省——阿薩姆ASSAM的沙地耶SADIYA的山中發現類似野生的大茶樹,而一八二四年其兄勃魯士C.A。BRUCE同在阿薩姆省的賽比薩加SIBSAGAR也發現類似的大茶樹,因此有些外國專家開始懷疑茶樹原產地到底是不是在中國。

    當時的東印度公司,也就是現在立普頓公司的前身,早已壟斷著全球的茶葉貿易。他們主要是采購印度的茶葉,為了本身的經濟利益,因此提出茶樹原產于印度的論調,百多年來對于茶樹原產地的爭論也就此開始。

    當初林奈把茶樹定名為THEASINENSIS,按照國際慣例,定名者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寫上去,因此茶樹既名為THEA SINENSIS(L),最后的“L”字即為LINNAEUS的縮寫。

    林奈把茶定名為THEA,而茶花定名為CAMELLIA,即茶和茶花分為不同的屬。但后來有學者發現原來茶與茶花都是同為一屬,因此把THEA改用CAMELLIA為正名,THEA就成為無效名了,這個學者就是日本的O.KUNTZE(縮寫為O.KTZE)。

茶從THEA移到CAMELLIA之后,按照國際慣例仍然要保留林奈的名字,因此茶的學名就寫成CAMELLIASINENSIS(L)O.KTZE,一直沿用至今。

自從英國軍人勃魯士在印度的阿薩姆發現類似野生大茶樹,二十年后有英國學者叫著MASTERS就把從阿薩姆栽培型茶樹采來的茶葉標本命名為THEA ASSAMICAMASTERS阿薩姆茶。ASSAMICA即為印度的ASSAM阿薩姆。

    以后THEA這個屬名無效、合并為CAMELLIA,而當時日本有另一位學者KITAMURA把阿薩姆茶列為中國茶的變種,他把阿薩姆茶命名為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MASTERS)KITAMURA。VAR=VARIETY的意思為變種,即在同種的范圍內,其特征特性上有比較顯著的區別。括號里的MASTERS是最早給阿薩姆茶命名的人,按國際慣例名字也要保留。

    從此,在植物學家的學說里,茶分為兩個種,一種是CAMELLIA SINENSIS(L)O.KTZE即中國茶,另一種為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MASTERS)KITAMURA即阿薩姆茶。

    根據張教授的述說和來信,他表明在一九八零年代之前,他的茶屬研究專著里都是沿用前人的理解,把阿薩姆茶當著中國茶的變種來處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植物標本的增加,他對茶的認識起了根本性的變化。

    另外,一九八零年代初期他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數位專家的協助下,曾經數次進入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各產茶山區,經過數年的時間調查,尤其是在云南南部、西南部少數民族產茶居住區,通過挨家挨戶的訪問,采集標本,再經過多年研究之后,終于發現和確定阿薩姆茶為獨立種。它與中國茶完全沒有從屬關系。因此,把阿薩姆茶從變種改為獨立種。

    此一決定得到中國科學院屬下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的審定通過,和國際上的認同。

    一九九八年由中國科學院出版的《中國植物志》中,由張宏達教授主編的第四十九卷第三分冊、關于山茶科的分類文獻里,他把阿薩姆茶CAMELLIA SINESIS VAR ASSAMICA(MASTERS)KITAMURA改名為CAMELLIA ASSAMICA(MAST)CHANG,最后字母CHANG就是CHANG HUNG TA張宏達的英文縮寫。而KITAMURA的變種理論已經失效,因此他的名字不再做保留。

張教授把CAMELLIA ASSAMICA(MAST)CHANG的中文名字正式命名為普洱茶。

    從此,在茶的學說里再也沒有阿薩姆茶這個名稱,阿薩姆茶已經被張宏達教授正名為普洱茶。

    我曾詢問張教授,為什么不把英文名從ASSAMICA阿薩姆改為PU ERH普洱,他回答說,發現者有命名權是國際慣例。中國原產的茶英文名字卻要用外國的地名,此事也就成為遺憾。

    張宏達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植物學家,也是中國研究山茶屬植物分類的權威。他在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山茶屬植物的系統研究》的專著中,把山茶屬的系統分類為四個亞屬,十九個組,有些組下還設有數個系,系下再分種。這是歷史上第一部將茶通過植物系統進化去做分類的專著。這就比方茶種的代表: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即中國茶,是屬于茶亞屬里面一個茶組的茶系內的一個種。他并把茶組植物分類為三十一個種和二個變種,包括歷史上著名的大廠茶、大理茶、滇緬茶、厚軸茶等等,這些都是獨立種,與中國茶、普洱茶一樣都是獨立的茶種。

    但他認為在三十一個茶種之中,只有中國茶和普洱茶被利用并成為商品,其它的茶種只是在原產地為當地居民少量制作和自行飲用罷了,并沒有流通。因此,茶組雖然分為三十一個茶種,但被人們栽培、加工成為商品和廣泛傳播的只有中國茶和普洱茶。

    張教授指出,中國茶原產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雖然在四川、貴州一帶,還有廣東、廣西以及海南島發現有野生大茶樹,但它們都是屬于中國茶種。

    并非所有小葉的茶都為中國茶,也并非所有大葉的茶為普洱茶,張教授是以茶樹上的花和葉片上的毛來做茶種的分類。

    他指出,茶樹就是經過轉移種植,雖然內含物質會有些改變,但花和葉片上的毛的特征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有如中國人長期移居在國外,雖然由于當地環境和飲食上的習慣的改變,體格也會有些改變,但外表上的有些特征是不會改變的。

    他完全否定了茶葉界普遍所認為的“茶樹在轉移的過程中,從大葉種變為中、小葉種的可能性的論斷。”

    張教授強調在中國所流通的中國茶和普洱茶在轉移的過程中,其特征基本上是不會改變的,而云南才是普洱茶的原產地,云南的西南部是普洱茶的原產中心。

市場上普遍流傳的大葉種和小葉種的叫法,這只是商品流通的說法,只是指茶的品種,不是指茶樹的種類。

在中國茶及普洱茶中也曾有這種叫法,即中國茶大葉種或小葉種和普洱茶大葉種或小葉種,當然以上說法是錯誤的。更多的人當普洱茶為大葉種,中國茶為小葉種,在學術上來講這也是錯誤的。而所說的大葉茶或小葉茶可以說只是一種COMMON NAME通俗的名稱,而不是PROPER NAME學術名稱。

    歷史上著名的學者西里SEALY,一九五八年所出版的科學文獻里有過CAMELLIA SINENSIS VAR MACROPHYLLA中國茶大葉變種和CAMELLIASINENSIS VAR MICROPHYLLA中國茶小葉變種的名稱,但現在已舍而不用,因為它是園藝栽培茶樹的品種,而不是自然物種的變種。栽培品種有拉丁符號CV,既CULTIVATE VARIETY之縮寫,CV不屬于自然分類系統,只是園藝學的用詞。

    張教授還指出,在一九八一年他的專著出版之前,無論中國人或外國專家只從商品茶葉認識到茶有兩種,一為中國茶CAMELLIA SINENSIS,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它是中國文獻所記載的各種稱呼的茶,包括茶、茗、皋蘆等。中國茶經過二千年的開發,是商品茶的主體,諸如信陽毛尖、黃山毛峰、六安爪片、福建大紅袍、鐵觀音以及東山碧螺春、西湖龍井、還有臺灣凍頂烏龍茶等等都是屬于中國茶。

    另一種為普洱茶,以前叫著CAMELLIAASSAMICA,后來更改為CAMELLIA ASSAMICA(MAST)CHANG。普洱茶被開發的時間較遲,在中國茶葉史上處于次要地位,它與中國茶不同源,也不同流。

    他駁斥,至今仍有些專家還把普洱茶當做中國茶變種的論斷。他說,根據資料證明,雖然普洱茶和中國茶以及其它野生茶都是在一億年前出現的原始茶種演變出來的,彼此之間有親緣關系,但沒有從屬關系。他還指出,普洱茶的歷史要比中國茶更為悠久。他強調說,普洱茶絕對不可能是中國茶的變種。

    云南處于地球上最低緯度的最高海拔地理位置,有熱帶、亞熱帶的高原性氣候,天氣溫暖而潮濕,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氣候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自然環境被認為具有最適合植物的生長條件。有專家推測,云南是被子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有專家指出,茶樹的變異中心最有可能是茶樹的起源中心。而云南也是茶樹變異最多的地區。

    張教授還說,過去文獻上無論中外涉及茶葉問題,都是從商品方面去了解茶葉種類,而不是從系統進化分類去了解茶。他強調:“什么是茶?茶是花有短柄,柄上有兩塊脫落的苞片留下的半月形痕跡,萼片有五至六片,離生花瓣白色有五至七(或八至九)片,雄蕊多數而且離生,子房三至五室。葉片必含茶堿及咖啡堿或可可堿都是茶”。

    昆明湖上的大觀樓有一對一百八十個字的長聯,有一段寫著:“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所謂“宋揮玉斧”指的是北宋趙匡胤命大將常遇春帶兵入滇,常遇春到達金沙江,在江邊遙望滇北群山高聳入云,遂大斧一揮,說道:“由此往南、非我所有也。”意思是說:在歷史上、歷代王朝都不把云南南部當著中國,只是屬于鄰國,不去直接打理,只要年年進貢即可。所以歷代古藉、包括被譽為中國茶圣的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論茶,僅為中國茶。

我是印尼華僑,生長于印尼,印尼是世界四大產茶國之一,我曾祖父開創茶葉事業,已歷百年之久,五代相傳,堪稱茶業世家。記得我小時候常隨父親視察茶園,印象中在印尼種植的茶樹都為大葉茶,他們稱為阿薩姆種。 

我曾去過斯里蘭卡,參觀當地茶園,并詢問該國的茶樹是從那里引進的。當地人都異口同聲地說:“從中國”,并伸出大拇指稱:“阿薩姆種,非常好!”

印尼和斯里蘭卡都是以生產紅碎茶為主,因此必須要用大葉茶為原料,其實印尼和斯里蘭卡的茶樹也是從中國引種的,這在歷史資料中已有明證。

但是,中國的茶為什么在國外卻被稱為阿薩姆種?阿薩姆是印度的一個省份,這樣就未免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在一九八零年代,張宏達教授毅意決斷地把阿薩姆種改稱為普洱茶種,為中國人爭光,立下千秋功業。



五 懷念張宏達教授

 

張宏達教授于一九一四年出生于廣東揭西,少年時代從家鄉到廣州求學,一九三二年就讀于廣州知用中學,一九三五年考入中山大學生物系,立志為中國科學做出貢獻,樹立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科學觀,于是開始學習和從事植物學研究。在學習期間,他每年都隨同老師同學進野外考察,打下了堅實的生物學科基礎。當時中國正面臨抗日戰爭,他隨母校輾轉各地,但從不放松學習。一九三九年母校轉到云南?江縣新校址,在艱難條件下堅持上課。當他面臨結業之年,他采集了一千余個標本,花了四個多月時間,完成了畢業論文《微江縣的植物研究》。畢業后他留校執教:當時中山大學正籌建一個新學院——師范學院,他便留在該院生物系任教。一九四二年,他轉到林學院教研室工作,一九四四年轉到中山大學生物系任教,一九五零年升為副教授,成為中山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他師從著名植物分類學家陳煥鏞教授。一九五三年任教研室主任,一九六一年晉升正教授,同年出任生物系副主任,一九七七年任系主任,一九八七年以后兼任中山大學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實驗中心主任。

舊中國從事植物學研究的人廖廖可數,許多植物資料又為外國人所掌握,張宏達教授早年就決心為振興中國植物學而奮斗,他懷著對祖國豐富資源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即使在戰亂年代,仍然不畏艱難險阻,深入到云南、貴州、廣西、海南、西沙群島等地進行野外調查研究,常常風塵仆仆地從一個地方奔赴另一個地方。幾十年來,他的足跡遍及中國的森林、草原、荒漠和海岸帶,并先后到過英國、日本和尼泊爾考察,他具有豐富的野外知識和廣博扎實的植物學、地史學和古生物學基礎理論,在學術上多有創見、論著豐厚。

張宏達教授長期從事植物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在高等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地理學和植物生態學等多個領域有重要建樹,共發表二百多篇學術論文和多本專著,為我國植物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是華夏植物區繁育理論的創始人。他最突出的建樹是在一九八一年提出了華夏植物區系起源的理論。早在一九六零年代初期,他在《廣東植物區系的特點》一文中提出了這一理論的雛形,一九八一年他發表的《華夏植物區系的起源與發展》,應用大陸飄移和板塊學說的理論,否定了國外被子植物北極起源和熱帶起源的觀點。此后他陸續發表了《大陸飄移與有花植物區系的發展》、《以印度板塊的飄移論喜馬拉雅植物區系的特點》、《尼泊爾植物區系的分析》、《植被地理問題的初釋》等一系列論著,進一步闡述了被子植物起源的理論,這一理論解釋了世界植物區系的統一性,糾正了所謂喜馬拉雅植物區系孕育了中國植物區系的傳統觀點,改變了地球上植物區系分布的圖案,并被載入中國大百科叢書地理卷上。

張宏達教授提出的種子植物系統以及單元多系的有關植物系統是他另一突出貢獻。他從研究在種子植物系統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類群和金縷梅科、山茶科、樟科、木蘭科、山毛櫸科等入手,于一九八六年發表了《種子植物系統分類提綱》,沖破了國際上傳統的多心皮學派和茅化序學派及多元被子植物系統的局限性,把種子連同已經滅絕的種子蕨等類群劃分為十個亞門,為體現種子及果實系統的發育過程中不同來源各自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從而表現出相同的進化階段,他取消“裸子”與“被子”的分類法,而廣泛稱之為種子植物,這是他另一建樹。

從植物系統與分類學上看,張宏達教授在植物分類學中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先后發表達七個新屬,發現近四百個新種,負責主編和編寫金縷梅科、山茶科、桃金娘科、海桐花科、杜英科,椴樹科等中國植物志四個卷冊及中國樹木志十七科;他對金縷梅科尤其是山茶科的精湛研究為學術界所矚目,僅在山茶種就發現了三個新屬,二百一十七個新種,其中在山茶屬中由他發現的新種就達到一百四十六個。一九五八年英國學乾及REALY只記錄山茶屬八十二種。一九八一年,張宏達教授發表的《山茶屬植物的系統研究》就收集了世界山茶屬二百種,一九八八年由他主編的中國植物志山茶科,山茶種類就有二百三十八種。張宏達教授在山茶屬分類上的貢獻不僅在于他發現眾多的新種,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構建了山茶屬的系統分類基礎,其影響遍及世界范圍,他在專著《山茶屬植物的系統研究》基礎上,在美國出版了《CANE IIAS》,被國際山茶學會和美國山茶學會譽為山茶研究文獻中的巨大貢獻和里程碑。

張宏達教授在山茶科系統分類上的貢獻,后世也很少會有人能超過他。他畢生在植物系統分類學上耕耘,編著了山茶屬植物的系統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屬的分類系統,調整和修改外國人對山茶屬系統的觀點,并以鐵的事實和充分的理論,把阿薩姆種改為普洱茶種,作為世界茶樹原種,奠定和確立了中國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是茶的故鄉。他蜚聲國際的科學成就,令世界矚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張宏達教授領導的山茶屬資源研究小組,在眾多的野生茶樹中發現了好幾個新的茶葉資源,其中有可可茶和苦茶,這兩種茶都是屬于茶系中的種類,但不含咖啡堿而含可可堿。他非常關心這兩種特殊茶的開發,在他的指導下,研究小組不懈地工作,不管在順境還是逆境始終都堅持下來,他對于研究小組點滴的進展都感到由衷的喜悅。經過二十年的研究,研究小組終于篩選出十個初步的株系,有的株系表現出良好的品質和生產性狀。可可茶不含咖啡堿而含可可堿,飲可可茶不會興奮神經,但人們同樣可以通過喝可可茶來增強精力,而不是從茶葉中靠咖啡堿來升高血壓和興奮神經來增加工作效率。除了不興奮神經,可可茶還可軟化血管、預防中風、抗衰老等作用,應該說可可茶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又一瑰寶。

自從神農氏發現茶大約一千年后,茶圣陸羽留下流芳百世的《茶經》,從此中國人發現茶的功效,然后飲茶、栽培茶。茶成為國飲,茶又走出國門,成為風靡全球的飲料。綠茶、紅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全都是中國人發明,這是中國對于世界文明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張宏達教授發現可可茶和苦茶,其功績和貢獻無論怎么評價都不為過。張宏達教授對茶學的貢獻不是在茶樹的栽培和制茶方面,他最大的貢獻是從茶樹資源的源頭上提出了全體同業界同仁都應為之努力的目標。這些資源的開發,將使世界茶產業的格局發生重大的變化。張宏達教授是歷史上繼陸羽之后在茶學研究方面對人類做出極大貢獻的人物。

張宏達教授最希望在茶組植物中發掘更多有利用價值的種類,他經常雄心勃勃地說:“如果再給我一些時間,我必將研究出十個茶樹新品種。”他獨具慧眼、高瞻遠矚、敬業樂業、孜孜不倦,他是改變中國茶命運的人,但卻淡泊名利、生活簡樸、平易近人,他桃李滿天下,不愧為中國近代教育界的典范。

我非常懷念張宏達教授,也非常感謝張教授在這些年來十數次的來信中為我講解和闡述以上植物分類上的概念和道理,而這些極為珍貴的資料,是在他的文集中所沒有的,我希望我可以把這些分享給廣大茶人。

張教授曾謙虛地說:“世上無絕對的權威,任何科學性的理論只有相對的真理性。時代不斷地進步,往后的發現將會改變我的結論。”但無論如何,我認為至目前為止,他的理論是最為先進的。

我來論述植物學家對茶樹起源和分類的說法,是希望將植物學家的理論介紹給茶葉界,使茶葉愛好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茶。同時,也使人們明了在植物學家的學說里,普洱茶是做為茶樹的種來定位的,這也是我的觀點。

張教授曾經表示,當年在阿薩姆發現的類似野生大茶樹是歷史上由學者首次發現的普洱茶。為什么中國的茶卻最早出現在印度的阿薩姆呢?根據他的研究推測,云南西南部在歷史上一億五千萬年前的晚侏羅紀及早白堊紀已經有了普洱茶,印度陸塊是從非洲板塊分出來,并向北漂,到六千萬年前碰上亞洲板塊,成為亞洲大陸的一部份,然后云南植物大量移居印度。

他還認為,從茶屬的地理分布來看,普洱茶自然分布到印度阿薩姆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但由人類的活動引過去的可能性則更大。

關于印度是否也有野生茶樹的問題,在茶業界和植物界曾經有過爭論。甚至英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哈欽遜HUTCHINSON也錯誤地認為普洱茶(當時稱阿薩姆茶)原產于印度。

查遍印度出版的古藉,從來沒有關于茶的記載。直到一八二六年,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在阿薩姆調查茶樹時,采集到茶葉的標本,被瓦利奇WALLICH定名為CAMELLIA SCOTTIANA蘇格蘭茶,記載在他的印度植物名錄里。到了一八四四年,一個名叫馬士塔斯MASTERS的英國人,把在阿薩姆栽培的普洱茶定名為阿薩姆茶THEA ASSAMICA。但是后來一位日本植物學家北村KITAMURA又把它降級為中國茶的變種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 。 

世界公認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雖然后來著名的植物學家西里SEALY也認為普洱茶的野生種見于印度的阿薩姆—緬甸—泰國—中國南部,但是在他所著的文獻里有指出:“東印度公司當年派人去阿薩姆進行茶樹栽培調查時,據參與者C.B.BRUCE的報告,阿薩姆的茶是當地撣族人從遠東帶回來栽培的”。

中國的植物學家也一致認為印度的茶樹是由當地人從緬甸的中國邊境和云南引植過去的。

一六零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在印度大舉栽培茶樹并從事大規模的種茶事業,這些栽培的茶樹都是從中國引種過去的。包括斯里蘭卡和印尼大規模栽培的茶樹,都是從中國移植過去的。目前的一些非洲國家,如幾內亞、坦桑尼亞、馬里和摩洛哥等都由中國政府派出專家有計劃有規模的幫助當地政府從事茶的栽培和引用。

而世界五大產茶國,包括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印尼(中國也屬五大產茶國之一,但以生產綠茶較多),所生產的茶大多數都為紅碎茶。生產紅碎茶必須要用大葉茶,因為他們所出產的紅碎茶的銷售市場,飲用紅茶的習慣都要摻奶、或檸檬并加糖,如常見的奶茶、檸檬茶之類,只有大葉茶制成的紅茶滋味才能濃郁,可見他們所引植過去的茶,都是普洱茶(當時稱為阿薩姆茶)。

普洱茶早已揚名海外。根據勐海縣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許玫的文章所指出,普洱茶是云南茶樹優良品種之源。她說,據鑒定曾被稱為“栽培型茶樹王”的南糯山大茶樹以及尚存的一些古老茶區如景邁、易武、攸樂、邦東等地的茶樹多為普洱茶。

另外,她推斷普洱茶是最早被人類從野生茶樹中馴化的,隨著人們的不斷選擇,形成了現今內含成分豐富、產量較高、品質較好的種類,而且還把這種性狀鞏固遺傳下來,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種。

可見,普洱茶在人們的活動之中得到了不斷發展,成為云南茶樹種資源中最主要的優良茶種。

普洱茶馳名中外。什么是普洱茶?我以為,普洱茶是源自云南西南部,代表著最古老、最原始、最傳統、最優秀的野生喬木大葉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專家解讀:何為古樹茶,野生茶及區別
為茶類尋根,為普洱正名
普洱茶樹分類大全,普洱茶樹的幾種分類,一圖全解!
從阿薩姆到云南,世界茶樹起源爭論的誤區
普洱茶
胡先骕與張宏達:為華茶起源正名「改變世界的中國茶大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张家港市| 田阳县| 呈贡县| 社旗县| 汾西县| 双桥区| 元阳县| 连云港市| 汤阴县| 肃北| 墨脱县| 富锦市| 万山特区| 高碑店市| 舒城县| 色达县| 文安县| 长岛县| 洪雅县| 达尔| 保德县| 峡江县| 雷波县| 个旧市| 丹巴县| 沿河| 浮山县| 台东县| 平江县| 青川县| 会东县| 渝中区| 长白| 香格里拉县| 巴林右旗| 怀仁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东港市| 和硕县|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