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后的2030年,于重慶是重要的一年。
戶籍人口增583.45萬
根據重慶第五次黨代會描繪的愿景,重慶將力爭在2030年,初步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另外,據高盛集團發布的《中國城市化和經濟增長》報告,中國在2020年形成以京津地區、珠三角、長三角、成渝地區為主的四個經濟帶,同時構成全國四大經濟圈。
上述報告同時預測指出,到2030年重慶的GDP有望達到5.4萬億人民幣或居中國首位。(這一前提是重慶經濟連續保持11%以上的增長)
在人口規模上,據近日發布的《重慶市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3200萬人左右,戶籍人口達到3450萬人左右。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3600萬人左右,戶籍人口達到3600萬人左右。
這意味著,以2015年末全市常住3016.55萬為基數,到2020年,重慶要增183.45萬人,到2030年,要增583.45萬人。
眾所周知,人力資源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一個地區發展的良性循環,是經濟發達的城市憑借良好公共資源和就業機會對流動人口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大量的人員進入后,將促使大城市形成了盆地聚集效應,包括資金在內的各種要素資源向大城市聚集。
所以,除北京上海少數城市,各個省市,都在想方設法吸引人口,作為地方重要戰略。例如成都的人口規劃,大致是到2030年全市經濟總量達3.8萬億元,人口規模突破2200萬人。比其2015年的1417萬,增783萬人。
重慶人口預期發展指標
緩解老齡化
人口的增加于重慶還有一層重要意義:新增或凈流入的人口,大多是青年群體,這可以緩
解重慶日益嚴重的老年齡化。
重慶盡管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如上圖所示,目前,重慶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2015年的12.2%上升到2020年的16%左右,2030年上升到18%左右。0―14歲少兒人口的比重由2015年的16.49%下降到2020年的15%左右,2030年下降到15%以下。總撫養比呈升高趨勢,由2015年的40.17%上升到2020年的45%左右,之后上升到2030年的50%左右,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其實北京、上海等城市老齡化程度也很高,但為什么不像重慶這么迫切呢?
以北京為例 ,2015年,北京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315萬,占戶籍總人口的23.4%, 2016年北京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60歲以上戶籍老人達到329.2萬,占戶籍人口的24.1%
(2015年,重慶2015年60歲以上人口有677.41萬,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0.09%,上海的比例 達到30.21%)。
外來人口對于北京的至關重要。2015年北京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5.7%;將北京的老齡化水平,整整拉低了將近8個百分點。
所以重慶需要吸引更多青年人來安居樂業。年青的城市,也意味著更大的發展潛力。
如何更多吸引人口?
近年重慶人口凈流入態勢很好。
據重慶官方的統計,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外出至市外505.5萬,較2010年減少17.04萬人。人口市內流動進一步增強,從市外回流人口增長,2015年全市回引返鄉農民工48萬余人。市外人口流入意愿增強,以年均8.9%的速度穩步增長,2015年市外外來人口增加至150.21萬人。
2016年主要城市凈增人口
不過,重慶凈流入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仍很小。
2016年,深圳的凈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67.8%。廣州是36.7%。
成都2016年凈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6.2%。武漢2016凈流入人口已達到231.5萬,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1.8%,是中部唯一超過20%的城市。
基于重慶的實際,重慶要達到230年的3600萬人,增量居第一位的,是本市對外出人口——支持農民工等返鄉回流人口創業就業。其次是培育外來人口,大力吸納大中專畢業生、技能性人才來渝就業。
然后是全面二胎政策帶來的新增人口。
二胎的人口比較有限,海納君認為,從人口結構和素質來說,吸納大中專畢業生和技能性人才應該更加重視。
在人口分布上,2030年,都市核心區、功能拓展區和發展區(相當于原來的一圈),要聚集2700萬人。兩翼分布 900萬人。都市核心區人口中要減少,尤其渝東北地區要減100萬人,這與其生態定位有關。
增加的人口集中于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核心區因為公共配套很成熟,能不能在未來十多年人口只減不增,要看產業的引導和公共資源配置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