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就不得不提起《易經》,《易經》是“群經之首”,也是中國古代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它所倡導的“天道自然”、“順應自然”一直到現在都很有借鑒意義,從古至今更是有無數人去研究《易經》,探尋《易經》中的人生真諦。
《易經》在人們印象中是和占卜分不開的,也有些人覺得它宣揚的是封建迷信,其實這些都是偏見,《易經》中不僅有卜卦之術,還有許多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智慧,其中就有不可破的10條''天規'',不過太多的人知道的太晚,而這些人也都因知道的太晚而后悔。
“天規”之一:流水不爭先
《易經》有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說水可不爭但卻可以成功。也是在告訴人們,不必事事“爭先”,要學習流水那樣,不爭順應自然,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邁進,只要實力足夠了,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要因爭先迷失自我,導致失敗。
“天規”之二:嗜欲深者天機淺
這則“天規”是在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欲望過多就會迷失心智,讓自己陷入泥沼,不得自拔。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約束自己的欲望,不被欲望所控制,只有這樣才能成就更好的我們。
“天規”之三:君子知命不算命
其實,這是在告誡我們,命不是算出來的,而是需要自己去悟的。只有自己積累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之后,自己就會感知到自己是“命”,也可以感知“天命”,這時我們就可以做到順勢而為,自己的前路自己也就可以知曉了,當然就不需要再去“算命”了。
“天規”之四:人有千算,天則一算
《易經》中講的“天道”最是公平無私的,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總是有人為自己算計再多,也抵不過“天道”的安排,也就是“人算不如天算”。這也是告誡我們不要有太多的算計,凡事順應自然便好。
“天規”之五:人情世態,不宜太真
人生在世往往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這些人有好有壞,我們不能保證我們的真心都會換來真心,這也就要我們可以看淡這些,不去計較。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樂的生活,不過,這也是要告誡我們不要將自己的全部真心都給他人,留些余地,方能自保。
“天規”之六: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這則“天規”其實和“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告誡世人凡事莫要出頭,鋒芒太過必然會首先受到傷害。我們平常要學會顯著,不要讓他人覺得自己非常完美,這樣會給自己平添不必要的麻煩。
“天規”之七:中和為福,偏激為災
《易經》講陰陽調和、中庸,凡事都是要留有余地的,過于偏激,做事不留余地,容易將自己的路走死,我們應該學會用平和之心看待萬物,也只有這樣才能平安喜樂,太過偏執容易招災禍。很多前人教訓告訴我們,偏執容易使人瘋狂,瘋狂必會自我毀滅。
“天規”之八:少事為福,多心招禍
其實這句話是指讓人們少生事端,一個人如果疑心過重,往往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更可能讓自己疑神疑鬼,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所以,我們對待一些人或事的時候,少些疑心,能放過就放過,這也是放過自己。
“天規”之九:真不離幻,雅不離俗
其實這是在告訴世人,無論真實還是虛幻、雅或者俗,都是沒有明確界限的,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用我們的感官才能感知,所謂的大雅、大俗也是因人而異,都是非常帶有主觀性的。我們不能對任何人的認知強加上自己的觀點,要知道個體是有特殊性的。
“天規”之十:兩年學話,沉默學一生
古語有云“沉默是金”,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會說話的,而人學會說話只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可是學會了說話我們卻學不會沉默,人們往往需要一生去學習。因為,懂得如何沉默太難了,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看法的欲望,這是很難克服的。
可若是表達過多,難免會言多語失去,給我們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學會沉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們不要求一直沉默,能做到謹言、慎言也是可以對我們的未來帶來極大助益。
《易經》中總結的這十條“天規”都是我們經常用到或者經常會觸犯的,也只有我們觸犯之后才懂得其中道理,殊不知老祖宗早就給我們總結出來了這些“天規”。這些也只不過是《易經》中眾多人生真諦中的一小部分,我們想要了解更多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研讀。
《易經》里面的學問,值得每一個人去學習,不講完全的參透此書,但是能明白書中一些簡單的道理,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啟發,古人的智慧結晶是從代代相傳的經驗之中總結出來的,這些都是值得流傳千古的瑰寶,能讓這些經驗學問如何發揮,就看后人是如何應用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