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劇中的人物和情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水滸傳影視化,被搬上了熒屏,翻拍了一遍又一遍,而且其受眾也更新了一代又一代。水滸傳描繪的是一百零八好漢,聚義梁山泊,緊接著被宋徽宗詔安,最終一百零八好漢分崩離析的故事。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水泊梁山亦是如此,有聚有散仿佛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梁山好漢很多是迫于無奈,被逼上梁山,最終也是因為宋江的一個決定,被逼無奈,分崩瓦解。
宋江接受朝廷詔安的這個決定,讀者們褒貶不一,整體上看是貶多過于褒,貶的人則認為,宋江是為了一己之利,為了個人名聲和報復,甚至最后其為了保護詔安的成果,避免李逵破壞,不惜用毒酒毒死了自己的兄弟李逵。褒的認為,宋江是為水泊梁山的前途考慮,認為接受詔安才是明智之舉,接受朝廷詔安,本質上是水泊梁山發展的必然選擇。
雖然都是聚義梁山泊,但是,一百零八好漢的出身和背景非常迥異,有些則是在朝廷當過官職,因為犯下了過錯,被逼無奈上了梁山,這類人很多,除了宋江之外,還有盧俊義、林沖、呼延灼、甚至還包括武松和魯智深等人,當然,當年各種的官職有高有低,職位高的類似林沖,為八十萬禁軍教頭,職位低的如同武松,為陽谷縣都頭。
除此之外,剩下的一部分,則是真正的來自市井,例如白勝、薛永、陶宗旺和宋清。
如果宋江不接受詔安,隨著水泊梁山的發展壯大,由于各路英雄好漢的出身背景不同,最終必然會起矛盾和爭執、甚至會有內訌,到時候還是會分成兩派,一派則傾向于詔安,一派則選擇繼續與朝廷對立。
有人認為,從水泊梁山的“天罡”、“地煞”中就已經揭露倪端,天罡代表詔安,地煞則代表反對詔安,天罡為七十二、地煞為三十六,暗示著到時候絕大多數是贊同詔安的,尤其是那些曾經如宋江般,為朝廷效命過的好漢。
與其待水泊梁山發展壯大,起了內訌,自相殘殺后再詔安,還不如老早就接受詔安。
固然,在小說中,宋江接受詔安之前,水泊梁山與朝廷之間,發生過不下五次的戰斗,而且這五次戰斗都是水泊梁山占上風。但是,不得不注意當時朝廷的處境,當時宋朝的邊關處于吃緊狀態,因此才派高俅去征討水泊梁山,而高俅并不擅長領兵打仗。
水泊梁山占據上風只是暫時的,隨著勢頭的發展,朝廷最終還是會派中堅力量來圍剿水泊梁山,到時候水泊梁山才是真正的不堪一擊。
曾為員外的盧俊義和當過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是最清楚朝廷實力的,這也難怪宋江接受詔安,他們第一個跑出來支持。
不能忽視水泊梁山所處的背景,是宋徽宗一朝,宋朝與金軍在邊境上展開殊死戰斗,宋軍實際上并不弱,許多歷史名將諸如韓世忠、劉琦、吳玠、岳飛等人,當時都在抗金。
總而言之,倘若水泊梁山不招安,隨著形勢的發展,終有一天朝廷會派一股強大的兵力,圍剿水泊梁山,而水泊梁山的整體力量并不強大,這一點在征方臘時便展現出了,實力懸殊之下,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好漢,很可能全軍覆沒。
除此之外,接受詔安是對各方有利的,首先朝廷并不愿意牽動抗金的兵力去征討宋江,其次宋江也可能不愿意在朝廷抗金時期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