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影視文學作品當中,不乏能夠聽到“七尺男兒”這一描述,那么,“七尺男兒”中,七尺指的是多高呢?
“七尺”這一說法,可以追溯到古籍《周禮·地官·鄉大夫》,這里指的是古人“衣帶的長度”,通常孩童為三尺,而成年人為七尺,因此,七尺指的是成年人。
南梁時期,沈約在其《齊太尉王儉碑銘》中,也提及到“七尺”,寫道“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因此,七尺也指代身軀。出自《荀子》一書的成語“七尺之軀”,也作這般解釋,指的是成年男子的身軀。
關于“尺”這個度量,無論古代、現代都有,現代的一尺為33.33cm。如果按照現代的尺去衡量古人的身高,那么“關羽身高九尺”便接近3米,很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可見,古代的尺與現代的尺有所不同。
古代的一尺,在不同朝代的長度有所不同。
在商朝時,一尺的長度相當于16.9厘米,“八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一丈便是170cm,既當時一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丈夫”一詞,便是由此而來的。從這個角度上講,七尺男兒指的是成年男子,七尺男兒中的七尺便是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當然,不同朝代平均身高有所不同,按照目前的統計數據,七尺男兒中的“七尺”,為“174.7厘米”
到了周朝、秦朝時期,一尺相當于23.1cm。東漢時期一尺為24厘米,東漢班固在《漢書》中記載過霍光的身高:“光為人沉靜詳審,長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須髯。”可見,霍光的身高按照漢尺,為175cm。
三國時期,一尺為23.1厘米,《三國演義》中,這般描寫關羽:“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由此推算,關羽的身高超過兩米。
南北朝之后,一尺的長度開始變長,由南北朝一尺為25.8厘米,到唐朝時期一尺為30.7厘米,再到明朝時期,木工一尺為31.3厘米,直至現代一尺為33.33厘米。
如果按照明朝的算法,《水滸傳》中武大郎身高不滿五尺,即武大郎身高在156厘米以下,相比之下,武松身高八尺,武松身高為兩米五,很顯然,這并不符合邏輯。因此,有人認為,施耐庵寫《水滸傳》,與《三國演義》一樣,用的都是漢尺,如果按照漢尺,武松身高為184厘米,而武大郎身高小于1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