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歷史上出現過不少神童,例如《三國志》中記載的曹沖稱象,曹沖稱象時年齡多大,原著中記載道:“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被譽為初唐四杰之一的詩人駱賓王,在七歲那年,就寫下了一首《詠鵝》,根據《宋史》的記載,同樣是七歲,宋朝河南光山一帶,司馬光砸缸,聞名滿九州。
司馬光,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根據史料記載,其天資聰慧,從小便對《左傳》愛不釋手,七歲那年,便能背誦《左傳》,為人處世剛正不阿,勤奮刻苦,常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來自詡,在政治上,他與王安石曾經勢均力敵,在文學和史學上,其留下了一部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的巨著——《資治通鑒》。
司馬光被后世譽為“儒家三圣”之一,其出生在名門望族,自稱是西晉時期,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后人,其祖上三代皆為官,是官宦世家。
至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自然是家喻戶曉了。故事的大致雛形為:司馬光七歲那年,在汴京、洛陽一帶,發生了一件讓人們爭相傳播的新聞,一群小孩在司馬光家院子中玩耍,院子里有一個大水缸,其中一個小孩失足掉落缸內,缸高水深,眼看小孩就要溺水而亡,小司馬光急中生智,往缸壁砸石頭,鑿出大口,缸內的水傾瀉而出,而落水的小孩,也被救出。
年僅七歲,因為這件事情,司馬光的名氣在當時的社會大增,也因為這件事情,司馬光后來得到了舉薦,取了尚書的女兒,步入官場。總而言之,因為“司馬光砸缸”,司馬光名聲大振,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被記入《宋史》中,千古流芳。
如今,無論是“曹沖稱象”、還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都被收入到小學的語文教材中,我們從小便感嘆司馬光和曹沖的聰慧和穩重。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小學老師介紹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時,卻不提及被救出的那個小孩呢?
根據坊間傳說,那個被救出的小孩,也就是司馬光的鄰居,名為“上官尚光”,根據坊間說法,上官尚光后來考取了功名,步入官場,為了報答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還在家鄉,建立了一個亭子,名為“感恩亭”,已作紀念。
那么,為何當年老師不提及司馬光砸缸之后的后續,不介紹被救的小孩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相比于司馬光的名氣和地位,上官尚光顯得微不足道,既然微不足道,就不必提及了,另一種觀點認為,上官尚光這個名字與其故事,主要記載在其族譜中,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則被記載在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為正史。在正史中,也沒有提及被救的小孩,至于上官尚光,是否就是被救的小孩,答案還不確切。
而小學語文教材,講究的是精確,既然正史沒有記載被救的小孩,出于尊重歷史,出于穩健的考慮,小學老師也就不多介紹被救的小孩是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