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用休閑的時間,回憶一些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聯(lián)想到人性的關鍵詞上,人這種社會動物組成的社會,叫做人類社會。一個社會要和諧,必須有嚴格、嚴峻、嚴密的法律,抑制人的動物性,發(fā)揚人的人性,也就是善心、佛心。沒有嚴刑峻法,萬物之靈的人類組成的社會將不如動物社會,因為,人一旦壞起來,連動物都不如。
我不知道這些人是否學問太深、太專,鉆進牛角尖里去了,以至于到了不食人間煙火、不通人情的地步。人道主義不錯。康德說過:“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一切應該以人為本。但是,人是社會動物。既然是社會動物,就有一個相互關系的問題。你是人,有生存權,別人也是人,也有生存權。現(xiàn)在,有一部分不良分子,人性泯滅而狗性大發(fā)。
從生理角度看,人就是動物。動物的天性就是要維護自己的生存并延續(xù)后代。這種要求本質(zhì)上是自私的。基督教的原罪其實是曲折地表達了“性本惡”的觀念。從這個觀念出發(fā),人是需要調(diào)教的,從小需要父母的調(diào)教,上了學需要老師的調(diào)教,踏上社會后需要社會調(diào)教。
一個缺乏調(diào)教的人,只能是一個自然的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一個沒有教養(yǎng)的人,一個無用甚至有害的人。教養(yǎng)的差別不在衣著,在他的行為方式。
人在什么情況下會不如動物?不妨留心一下生活這幕活劇。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類人,利欲熏心,權欲熏心,為了飛黃騰達,為了報睚眥之仇,為了熄滅心中的妒火,為了展示自己的淫威,甚至僅僅為了顯示自己的玩人、整人才干,純粹為了娛樂,就可以視同類為仇敵,視人命為草芥,加以暗算、迫害、壓榨、欺騙,把人往死里整。這些品性和本事,都是動物所不具備的。動物行為學家告訴我們,動物世界其實很有規(guī)矩,像人類這樣同類相殘的事情很少發(fā)生。
人有人性,狗有狗性。人性多一點是人,狗性多一點是狗。有的人,有時候是人,有時候是狗。這幾句話頗具哲理,有必要對此加以深入的思考和發(fā)掘。李贄是個喜歡獨立思考的人,又處于末世,對世態(tài)人情特別敏感,他的結論是,人若是壞起來,可以不如禽獸。但如果罵盡整個人類,那當然是錯誤的,他也沒有這個意思,否則他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