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太這個事,像極了辯論中的歸謬。想象一下,我們現在辯論的是“現行的槍支認定標準是否合理”,改變現狀派站起來說:按照現行的這個標準,一個老太太出來擺個打氣球的攤子,就算是公開經營槍支咯?而且擺攤肯定不只一把槍,所以就算是情節特別嚴重咯?
說到這里,如果底下有觀眾的話,肯定已經是哄笑成一片了。這時候如果你再告訴觀眾,這個老太太真實存在,真的被判了很重的刑,觀眾就會收斂起笑意,開始認真思考這個標準是否有點過分。
你看,這就是歸謬——按照你的標準推導出現實生活中誰都不會接受的結論,以體現其荒謬。歸謬的特點是:1、過程越貼近對方標準越好(讓對方無可推諉);2、結論越荒謬越好,越有畫面感越好(讓觀眾受到觸動),而這個歸謬,完美地符合以上兩點特征。
個人角度,我是站在大多數人這邊,覺得這個案例,確實體現出該項標準之荒謬的。可是出于一種理論上的好奇心,我仍然想琢磨一下對面的辯護思路——遇到這樣的歸謬,應該怎么辦呢?
先看一個反面教材,標題叫“什么可以算是槍?聽聽權威人士怎么說”。
https://c.m.163.com/news/a/CA2C6T5R0001899N.html?spss=newsapp&spsw=1
文章提出了三點反駁:1、槍支管理一定都是從嚴的;2、只要標準在實施,就應該遵守;3、不能因為個案,就鼓勵和慫恿對標準的過分炒作。
看明白了嗎?文章的意思是:1、(你說這個執法太苛刻了?)槍支管理嘛,一定是從嚴的(你覺得苛刻很正常);2、(你覺得這個標準不合理?)只要有標準在,就應該遵守(不然豈不亂套?);3、(你說這個案子太荒謬了?的確,我也覺得有點荒謬,不過呢)也不要因為個案就嚷嚷得這么厲害,多大個事?最多就是冤枉個老太太唄。
說真的,這種回應雖然很扯,但是如果你的立場是“判得對”而且“標準就是不能變”,基本上也只能這么說——總不能硬說這個老太太其實是山口組臥底吧?但是,單從技術角度講,即使你只能這樣說,至少順序可以變一下。
這個順序應該是:“先回應,再解釋”。
被歸謬,就像是被插刀,止血是第一步。像這樣顯見荒謬,而且還是實例的歸謬,在辯論中幾乎是絕殺。在真實的辯論場所里,單是現場觀眾的哄笑,就足以讓你下不了臺。所以這個時候,你如果不回應一下對方的合理之處和觀眾的情緒,自顧自地先回到原本立場講起,一定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但是,如果你遵循“先回應,再解釋”這個原則,重新組合一下剛才那段話,也就是倒過來說,看看感覺有什么不同——
1、(觀眾哄堂大笑,你站起來先平撫觀眾情緒)的確,就個案來說,我也覺得這個判決有點過分了。但是現在把這個個案炒作到這樣的程度,也有點過了。(這個時候,應該會有觀眾若有所思)
2、(看著這些觀眾的眼睛表示鼓勵,并且轉向其他觀眾)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首先,槍支管理,一定是從嚴的,甚至可以說,一定是大多數人都覺得“過分苛刻”的。(這個時候,應該會有觀眾開始點頭)
3、其次,這個大多數人覺得“過分苛刻”的標準,本身也是一系列現實考慮的結果,而標準既然制定出來了,現階段就應該遵守。至于你覺得這個案子判得過分,這也是可以被納入的“現實考慮”,法律的修訂就是這樣一步步來的,所以,現在不要急,不要把這個個案炒作得太過分,如果它能推動法律的修改,那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畢竟修法不是戲劇性的事情,既不能戲劇性地開始,也不能戲劇性地結束(回到起點,這時候你收獲的效果是“軟化觀眾立場”)。
我承認,即使這樣說,也仍然平息不了眾怒。而且如果你這樣說,我照樣有辦法再把你反駁得體無完膚。但是選擇這個主題,恰恰為了在最困難的情況下體現這個應對歸謬的原則,也就是“先回應,再解釋”。
再次強調,我幾乎不參與具體社會問題的討論,我只討論人們討論這些問題時的思路,你們體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