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一個調脾胃的方子,是漢代
名醫張仲景的“薯蕷丸”
。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一直以來被歷代醫家所推崇。
當我們的脾胃調好了,腸胃病就不會來找我們,身上也不容易長一些結節和包塊。
薯蕷丸由好幾十味材料組成,其中主要的就是
山藥、茯苓、大棗
。
山藥
查看原圖
它甘平,
作用緩和,入脾、肺、腎經
。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山藥味甘溫,健中補虛,益氣力,長肌肉。
中國古代對山藥的認識,也一直是:神仙之食,久服輕身。山藥也被稱為“地下人參”。
它
既能補氣,又能養陰,不寒不燥,補而不滯
,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種非常實用的養生佳品。
大棗
大棗甘、溫,入脾胃經,它在我國古代一直被用作治病。
《神農本草》中記載: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肋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并將大棗列為“上品”。
它
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非常適合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
。每日吃七顆大棗,或與黨參,白術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欲,止瀉的功效。
大棗和生姜,半夏一起用,可以輔助飲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脹,嘔吐等癥狀。一顆小小的紅大棗,使用對了,作用無限大。
茯苓
茯苓甘、平,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對于脾虛運化失常的人,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本草正》也有記載:“茯苓,能
利竅去濕,導濁生津
;去濕則逐水燥脾,
補中健胃,厚腸藏。
”
因為茯苓有利水去濕之效,而且藥性比較平和,副作用很小,所以用它在調理病癥的同時也不用擔心傷到正氣。
而且
茯苓去濕的效果非常強大,不論是寒濕、濕熱,還是脾虛濕聚,都有顯著療效。
因此,有小便不利、水腫以及各種濕癥的朋友,可以經常吃些茯苓,能幫助改善這些癥狀。
可以說,茯苓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袪邪,臨床多作輔助藥,與補氣藥同用則健脾益中,與利水藥同用則滲濕利水。
但是如果是小便過多的人,不建議經常使用。
小貼士:脾胃不好有哪些表現?
1、晨起干嘔、反酸、口臭、燒心
2、胃口差,吃了不易消化,腹脹腹痛,容易便秘
3、四肢浮腫無力,肌肉松弛,面色萎黃
4、胃寒,吃生冷食物容易腹瀉
5、舌淡苔白,脈虛弱
如果你出現了以上2-3種癥狀,就要當心自己是不是脾胃不好了,需要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