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大千《春枝棲禽》
【賞析】此幅中的枝干,蒼老挺拔,皴擦利落,與之相伴的一青翠風竹,細勁有力,用筆灑脫,別有韻致。一長尾鳥傲立枝頭,不畏風霜,獨行獨往,英姿奕奕,頗見傳神。
2、俞致貞 工筆花鳥《春風蛺蝶圖》
【賞析】此幅描繪春風徐徐,牡丹盛開,蛺蝶嬉戲于枝頭的景致。畫中山石兀立,花團錦簇,有兩只蛺蝶,翩翩飛舞于花朵之上,追逐逗樂,顯得輕盈可愛。圖中蛺蝶、花朵美麗動人,與真實境況毫無二致,其觀察之細致,刻畫之入微,令人贊絕。
3、八大山人《游魚圖》
【賞析】朱耷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
4、齊白石《焚香高僧圖》
【賞析】齊白石早年畫人物,追求肖似,全為民間寫真的傳統手法,自六十歲變法后,他的人物畫也愈加追求“不似之似”的寫意風格了。此圖寫一僧人虔誠燒香之態,用筆極粗簡,只面、頸、手略加渲染,便將人物那種低眉垂目,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的禪定清心之態,刻畫的活靈活現。
5、徐悲鴻《立馬圖》
【賞析】此幅以粗筆揮寫軀干輪廓,用水墨染出馬之明暗,再用焦墨掃出馬尾與頸鬃。畫面透視感很強,雖用筆縱放淋漓,但造型結構十分嚴謹、準確,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寫意畫的簡潔與凝練,又結合西畫的塊面與光影,把馬的形體表現得十分強健而豐腴,縱橫馳騁,氣勢磅礴。
6、董壽平《雨后黃山》
【賞析】董壽平筆下的雨后黃山境界優美奇峻,皴法豐富嚴謹,墨色渾然一體,疏密明暗隱現自然。此幅左右兩邊巨石箕踞,溝壑之中溪水若隱若現,峰頂叢木林立,筆縱飛舞,墨色紛披,反映了畫家以造化為師,敢于獨辟新意的創造精神,再現了黃山云霧浮動、高峰聳峙的勝境。
7、八大山人《孤禽圖》
【賞析】整幅畫面僅在中下方,繪一只水禽,鳥的眼睛一圈一點,眼珠頂著眼圈,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一足立地,一足懸,縮頸,拱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的情態。流露出憤世嫉俗之情,反映出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此畫原為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8、明 董其昌《青弁圖》
【賞析】此圖師董源畫法,部分采用傳統的筆墨結構,但此畫面平面感強,山石屈曲的結構和筆致墨法本身所形成的節奏韻律,給人一種新奇感。作為作者胸臆外化形式的筆墨,具有了更獨立的審美價值。屬董氏傳世名作。現流落于(美)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9、郎靜山 攝影作品
【賞析】郎靜山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以仿畫攝影作品見長。他借鑒傳統繪畫藝術的“六法”,潛心研習,加以發揮,攝制了許多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的風光照片,自成一種超逸、俊秀的風格。
10、何家英 作品《米脂婆姨》
【賞析】何家英的創作高揚寫實精神,注重生命體驗。作品刻畫具微,布置謹重,人物清麗瑩潔。作品注重對心靈的卓越表現和對人性的深刻關注,為中國人物畫的創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
11、齊白石《農園小品》兩幅
【賞析】齊白石的花卉蟲草給人以明朗、清新、簡練、生氣勃勃之感,達到了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境界。此作筆墨凝練,老筆縱橫,將水墨工夫發揮到了極致。
12、蔡襄《蒙惠帖》
【賞析】“宋四家”中,從書法風格來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13、清 居廉《月季圖》
【賞析】此幅是居廉《花卉昆蟲圖冊》中的一幅作品。此冊共十二頁,寫花卉草蟲,栩栩如生。運用惲壽平沒骨畫法寫花卉,結合自創撞粉、撞水技法,以產生秀潤亮麗、明暗參差的效果。昆蟲多以工筆或兼工帶寫之法繪出,自然生動,寫實準確。畫面有清新活潑、文靜抒情的意趣。北京故宮藏。
14、吳冠中《日光巖圖》
【賞析】此幅強調線性的結構,濃淡有致的墨色暗示巖形的起伏及陰影,盤根錯結的樹,低矮的亭子,烘托出日光巖的高聳巍峨。巖上波浪綿延的彩色絲線,是攀爬的樹根,也是畫家的心緒,簡單的構圖將畫里的寧靜意境融入更多想象的空間。
15、宋 米芾《紫金研帖》
【賞析】從此帖中可以看到,米芾所謂的“刷”字,實際上是他令筆毫平鋪紙上,以便運筆時能產生“萬毫齊力”的效果,且使書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的美感。所以,米芾的這個“刷”法,是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變化。
16、清 髡殘《蒼翠凌天圖》
【賞析】畫面崇山層疊,古木叢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掛,樓閣巍峨。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乾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點苔,遠山峰頂,以少許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奧境深幽,峰巒渾厚,筆墨蒼茫。南博館藏。
17、李可染 作品《童趣》
【賞析】“忽聞蟋蟀鳴,容易秋風起”,可染大師的人物牧牛圖的題材就像一首首浸透著質樸深情的田園詩一般,讓觀者領略到自然的氣息,激起人們對樸素平淡生活的向往。圖中兩個牧童童趣橫生,水牛怡然自得,無不引人入勝,仿佛置身于江南柳陰水田、坡岸林間。
18、王叔暉 工筆人物《西廂記·和詩》
【賞析】王叔暉筆下的人物情濃意抒,優雅恬靜,境韻悠長。崔鶯鶯清麗文秀、脈脈情深,紅娘機敏善良、情趣盎然,張生癡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過她流暢、細密的線條,勾勒出傳神的形態、動作、表情。她的作品“戲味”較濃,看她的畫,就像在欣賞一出戲。
19、徐悲鴻《奔馬圖》
【賞析】徐悲鴻的大寫意畫馬,以帶魏碑兼草隸的書法筆意,勾畫馬的軀干;再借大筆揮灑,寫出馬尾及鬃,最后用水墨暈染。他筆下的馬,充盈著飛動之勢,馬皆昂首天外,奮蹄如飛,不可一世。悲鴻馬,不僅只為觀賞,而大多是借以抒發郁結難言之悲憤和愛國憂世的心情。
20、陶冷月 《洞庭秋月》
【賞析】“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此圖以狹長條幅縱向構圖近景起手處以湖濱景物為主體,中景為湖面,遠景為云山,由近而遠,由濃而淡,層層推進。在浩渺湖水之中,又特意以蘆堤相隔,產生了形跡斷而意脈不斷,筆墨斷而氣勢連的藝術效果。
21、蔣兆和《愛好和平》
【賞析】蔣兆和是一九四九年前人物畫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他創立了中國畫造型基礎課和水墨人物畫教學體系,直接培養或影響了一大批卓有成績的人物畫家。
22、趙孟頫《汲黯傳》
【賞析】《汲黯傳》是趙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字體寬和雍容,風骨秀逸,平和簡靜,有輕裘帶之風,講究筆畫間的粗細和累重變化,極富節奏感。在結體上,法度嚴謹,挺秀潤健,十分講究字的揖讓。倪瓚評云:“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
23、林風眠《憩息圖》
【賞析】此幅描繪群棲于枝頭的小鳥正面蹲立枝上,或獨棲或三兩成群,臉上還掛著一副或沉思,或調皮,或顧作深沉的小表情,活潑動人。相較于傳統花鳥畫而言,他的小鳥沒有對抓、羽、翅的細致描繪,而是吸收了近代西方繪畫中與觀者保持距離的觀察方法,使“林家筆墨”在此題材上更具特色。
24、張大千 潑墨潑彩山水
【賞析】張大千將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重彩與宋元明清的水墨結合起來,變細筆之法為大筆潑墨,融合大小青綠、淺絳諸法而推出潑墨潑彩法,進行水墨漬染、積染、潑染,成功地創造出重彩寫意山水,將中國山水畫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25、鄭板橋《竹石圖》
【賞析】傳統的竹畫大多數表現為欣賞性的主題,畫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與美、繪畫技能的高與低、筆墨運用的嫻熟與雅俗,而到了鄭板橋的筆下,除了達到這些技能技巧外,題畫詩還賦予這題材新的思想內容和深邃意境,給人以深刻的感受,讓人看了以后,回味無窮。
26、吳冠中 作品《四川水田》
【賞析】吳冠中作品特別強調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他的線條潤滑而富有變化,線與線之間律動,情韻自然。其畫多用墨點或色點,與線形成對比關系,大小、疏密協調而講究意境。吳冠中是中國美術進入開放時代的一面旗幟。吳冠中一開始是用油畫材料來捕捉山間水田的這種鏡面效果,但他發現,“在如鏡子的水面色調變化極為微妙,冷暖傾向難于言傳”。后來他“索性揚棄水光天色之色彩變化”,將“油畫水田移植進了水墨中”,既避免了油色之滯凝,更著力于發揮線之盤旋與疏密,創造出另一番境界與腔調。
27、明 徐渭《黃甲圖》
【賞析】徐渭當年曾參加過抗倭斗爭,而且敢于反對當時朝中重臣嚴嵩,傲骨錚錚的徐渭曾在牢獄中困頓多年。此圖蟹的造型雖然是寥寥數筆,卻濃、淡、枯、勾、點、抹諸多筆法參用,質感、神態具足。覆蓋在上面的荷葉,用筆闊大,一氣呵成,在點畫之外更具無盡的秋意。畫上自題詩:“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詩意幽默。
28、柳公權《神策軍碑》
【賞析】此為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其筆法與結構極精煉而凝重,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筆畫敦厚,沉著穩健,氣勢磅礴。讀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對“顏筋柳骨”這句話的藝術特征的理解。清人孫承澤評此碑云:“書法端勁中帶有溫恭之致,乃得意之筆。”
29、唐寅《東籬賞菊圖》
【賞析】此圖描繪東晉陶淵明賞菊的故事。全圖布局穩妥,筆墨明潤爽利,層次分明,猶見來自于周臣的筆法。圖左上題詩一首:“滿地風霜菊綻金,醉來還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載無人會此心。”
30、郎世寧《瓶花》
【賞析】郎氏融合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透視法,繪牡丹以色彩深淺來表現層次感,葉面正反向背,葉脈勾勒寫實,極富立體感。青花牽牛花紋折方瓶,兩側貼飾龍首雙耳,以高光強調瓷器晶瑩圓潤的質感,敷色極具光影效果。瓶內植插罕見并蒂連理的牡丹,象征祥瑞吉兆,平安富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