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建:讀通課文,閱讀教學的底線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理念:
識字學詞,讀通文本,是閱讀教學的起點,也是閱讀教學的底線。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讀通課文,才是語文教師對學生生命發展的真正關愛。語文教師要靜下心來,關注學生真實的語文狀態,哪些生字會寫錯,哪些句子會讀不通,鉆研教材的時候就要倍加細心,課堂教學的時候才能“順學而導”。扎扎實實地識字學詞,安安分分地讀通課文,上出濃濃的語文味,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實踐為學生生命發展奠基的功能。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學習“矛、盾、般、持”等生字,讀通課文;
2、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課文中的“左抵右擋、大顯神威、龐然大物”等新詞。
3、熟讀課文,初步體會“集合思維”創造性。
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依據學情,設疑激趣
1、教師板書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然后問學生:大家知道矛和盾是用來干什么的嗎?了解學生對矛和盾的認識情況。(大致了解到:“矛”是用來進攻的武器,“盾”是用來自衛防守的武器。)
2、“集合”是什么意思呢?你們在什么時候會“集合”?(讓孩子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生活中的“集合”運動。)
我們看家過小朋友上體育課鬧哄哄的集合,也看見過解放軍叔叔威武迅速的集合,在動畫片里看見過可愛的大雁集合飛行,小螞蟻集合搬家。可是,這“矛”和'盾'這兩種武器,他們怎么會集合呢?
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讀通文本。
1、讀通課文——大聲讀,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注意做好以下幾件事情:1遇到有注音生字的句子請連續重讀兩遍,讀準字音; 2遇到讀不明白、讀不通順的句子,想一想,劃出句中不明白的詞語。
學生自由朗讀文本,要求一手持筆,邊讀邊劃記。
2、初讀交流,檢查生字的認讀。
課件出示:六句帶有生字的句子:(強調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讀生字)
(1)矛(máo)和盾(dùn)的集合;
(2)發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與朋友比賽。
(3)對方的矛如雨點般(bān)向他刺來;
(4)敵人就一槍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wō)牛或烏龜;
(6)裝上輪子,安上履(lǚ)帶。于是,發明家發明了坦(tǎn)克;
先請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然后請幾個孩子來朗讀,要求聲音響亮,流暢準確。
(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孩子理解“戳”和“履帶”這兩個新詞。)
3、檢查重點語句,讀通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
(1)課文中還有讀不通順的句子嗎?老師請一個同學來朗讀下面的這句話:
課件出示: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這里的“德國兵頭一回”學生容易讀成“德國兵頭”。然后抓住“頭一回”這個情景,來理解“龐然大物”。理解到此時的德國兵所見到的坦克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龐然大物”。龐然大物帶給德國兵的不是“坦克的大”而是“坦克帶來的恐懼”。
(2)你還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句子嗎?
課件出示: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地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誰來告訴老師“左抵右擋”是啥意思?
先請一兩個學生口述,再請一個同學來演示。(估計學生們的理解很有可能停留在“左邊一下右邊一下地來回抵擋”的表面意思。這里就要引導孩子抓住“矛是雨點般地刺來”,左邊一下右邊一下怎么能抵擋得住呢?從而理解到,這里的“左抵右擋”是手忙腳亂的被動抵擋,包括上下左右各個方位的防守。說明對方的進攻十分猛烈,自己的處境非常被動非常危險。)
同學們,我們對一個詞語的理解,有時候,單單看字面的意思,或者是翻看字典詞典的意思,也是很難準確理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聯系上下文。就像我們理解“左抵右擋”和“龐然大物”一樣,頭一回相見的“龐然大物”和雨點般進攻下的“左抵右擋”,就很不一般的。所以劉老師覺得,聯系上下文來理解一個詞語是最可靠的。
4、把長文讀短,整體感知文本,把握課文內容。同時落實難點生字的寫字指導。
剛才我們已經初步的讀通了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了幾個重點詞語。接下來,老師還有一項艱巨的任務,不知道同學們敢不敢接受這個任務?
劉老師檢查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你能不能把長文讀短。下面老師要求大家把這篇有六個自然段的課文讀成只有一個自然段的短文。行不行?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下面這些詞語填入后面一段話的括號里。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請在后面的方格里多抄寫2-3遍。
課件出示詞語和一段話。其中一段話的內容發給學生每人一份,要求邊默讀課文邊填寫生字新詞。
矛 盾 集合 手持 雨點般 坦克 進攻 大顯神威 龐然大物 難以招架
從上面選擇適當的詞語填入下面的括號里,把長文章讀成自己的短文。
發明家( )矛和盾與朋友比賽的時候,遭到對方( )地猛烈( ),他用盾左抵右擋,還是( )。他想到:如果把( )做成鐵屋子,再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 ),裝上輪子,安上履帶,把矛的( )、盾的( )合二為一,于是發明了( )。這個( )一上戰場就( )。
【這里在引導學生朗讀好課文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針對學生書寫時發覺易于寫錯的生字適當予以引導。重點抓住“矛、盾、般”幾個字講解到位。課件出示:中國古代的矛和盾的圖片。“矛”是一個象形字,中間的那一點很容易忘記。這是一個開關,古代中國的矛大多數能夠根據不同的敵人采取不同的矛頭,是靈活可變的。“矛”字的一撇孩子們也很容易忘記,引導孩子觀察“矛”字和“矛”的圖片,學生能很快發覺那一撇就是矛頭下的流蘇,既有美觀的作用,更有辟邪的意圖。“盾”里面的“目”很容易出頭寫成“直”,盾是一個會意字,一個人的手舉著盾牌,后面露出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特別重要的人,他們所穿的制服上的標志就是以“盾牌”為職業標志的。誰能說出來?——這就是警察。我們的警察以盾牌為標志,意思就是什么?——警察是保衛人民的,警察是人民的盾牌,所以我們一看到警察就有一種安全感。“般”字就要強調“舟”做偏旁的時候中間一橫不能出頭。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落實寫字的指導。】
三、認識“集合”,整體反思。
1、告訴老師什么是“集合”?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就是:把“矛”和“盾”
合二為一,發明坦克。這就是集合。理解到這個層面就行。)
2、你知道什么是坦克的“矛”?什么是坦克的“盾”?
3、你想知道這位發明家是誰嗎?你想知道發明家到底是怎樣“集合”發明坦克的嗎?
請同學們課后閱讀老師發給大家的《坦克是這樣發明的》!
今天應邀在諸暨濱江小學執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課時。周一貫老師和其他聽課老師對課堂教學的設計以及現場效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一次課堂教學,也從一定的層面體現了我近年來對閱讀教學第一課時的研究與思考。
長期來,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基本上處于兩種境地:一種是規規矩矩的讀生字、抄新詞、分段落、概大意,老師教得無味,孩子學得枯燥;另一種就是識字學詞走過場,或者干脆把識字學詞、讀通課文強行推給“課前預習”,第一課時直接進入理解文本的人文含義。當前,第一種現象,費力不討好,基本上難覓蹤跡了。第二種現象正“長風破浪”風靡神州。自“新課標”推行以來,語文教學高揚人文的大旗,大家都在追求教學形式的新度、追求文本解讀的深度、追求課程資源開掘的廣度,但是,我們靜下心來想想:孩子在感動的熱淚盈眶之后,孩子在熱鬧嬉戲之余,孩子在眼花繚亂之際,孩子在強大的思維沖擊波震憾而后,當他們走出課堂的時候,又有多少的孩子真正能一字不錯、一句不破地讀通課文呢?
最近,有一個專家作了一次調查。在一位青年教師的掌聲如潮的好課結束之后,專家立即組織一批人馬,一人一生,面對面,現場撿查學生的朗讀課文實情。結果怎樣呢?全班學生能夠“一字不錯、一句不破”的讀通課文的只有可憐的百分之三十一!也就說,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在和老師聯合演出了一臺精彩語文課之后,連最最基本的讀通課文都不過關。但愿這僅僅是個別現象,可這又僅僅是個別現象嘛?
我們放眼如今形形色色的觀摩課,誰還在乎引導學生識字學詞?誰還在乎學生讀通課文?我們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新度、深度、廣度的時候,有誰還記得語文教學“讀通文本”的本度呢?
《矛和盾的集合》這一節課的教學,我不敢說自己設計的如何好,更不敢吹噓自己做的如何好,但是有一點,我很自信,那就是“扎扎實實識字學詞、讓每個孩子讀通課文”這種信念統帥了我的課堂。從孩子的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到集中出現“帶有生字的語句”生字認讀要求準確;從檢查兩個重點語句的朗讀出現問題,到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讀通難點;從把長文讀成自己的短文整體感知,到重點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個環節,無不是圍繞“讀通課文識字學詞”而展開的。而且整堂課,我沒有機械的讓孩子們反反復復的讀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詞的特點,充分的估計了學生的難點,所以課堂就呈現出——孩子能讀好的,我讓他們讀出自信,孩子應該出現的問題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順學而導”的契機與資源。
閱讀教學可以沒有終點,或說著閱讀教學的終點可以是因人而異因課而異,但是閱讀教學的起點必須是統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這就是識字學詞,讀通文本,這既是閱讀教學的規律,也是語文教學的基點所在。
周一貫老師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大聲疾呼:“讓每個孩子讀通課文,這是閱讀教學的底線,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更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良心所在。”
面對這位老人的吶喊,我們是不是該警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