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老師的新學期從8月就開始了,各位親愛的老師,此刻的你是否即將進入“開學備戰”狀態了呢?
先做“文化人”,再做“踐行者”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來臨,我們總是在充滿期待的同時,又心存一些不安。
作為語文“部編本”教材的踐行者,我們首先要成為一個熱愛閱讀的“文化人”。它不僅是職業的需要,精神的堅守,也是生命的境界,化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語文式地棲居著”。
只有老師自己喜歡讀書,有高尚的閱讀口味,才能讓你的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只有老師自己能寫,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寫作。
當然,教師的閱讀不能拘泥于“職業性閱讀”,還需要自由地個性化地閱讀,例如:歷史、哲學、自然科學及其他領域的書。
只有閱讀視野拓寬了,才能達到“部編本”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所提倡的“博雅”的境界,而“部編本”語文恰恰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
如何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用溫儒敏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回到原點,請老師帶頭多讀書。”
推薦一個網站——“云集備課網”,是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學術支持的網站,大家可以進去看看。推薦一個微信公眾號——“長辮子老師的創意寫作坊”,這里不僅研討小學創意寫作,更有詩和遠方,大家也可以進去看看。
——郭學萍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 全國小學創意寫作聯盟發起人
讀懂教材,更要讀懂學生
部編教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好教”——把學段知識能力目標落實到教材的每個單元、每篇課文之中。用雙線來組織單元結構:
一條線是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另一條線是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分成若干個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布在各單元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中。所以,一線教師就不會把握不準,用起來就特別方便。
比如口語交際,以一年級上冊為例,每一課都設計了真實有趣的交際情境,提出了具體的交際要求。整理如下表:
▲點擊表格查看清晰版
通過這張表,一年級上冊口語交際有哪些內容,上這些內容時,要創設怎樣的情境,每一課教學時,分別要落實哪些交際要求,一目了然。教師拿到這樣的教材,對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心里就都有譜了。
再如閱讀教學。部編教材在課后練習的設計上,要求也非常明確,難度逐步提升。
以“句”“段”教學為例,部編教材很好地把握由句到段的教學梯度,并通過課后練習指導老師教學。前面6篇課文,課后練習重在讀準字音,結合一些基本的語句仿說,但沒有明確出現“句”“段”的認識和辨析。
到第七課《青蛙寫詩》,要求結合課文內容,認識句號和逗號。課后的練習是這么設計的:“青蛙寫的詩里有句號逗號,請你圈出來。”
第八課《雨點兒》,在前一課認識句號的基礎上,要求讀好句子,讀出停頓。課后的練習是:“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
第十三課,《烏鴉喝水》開始,要求建立段落的概念。課后練習是:“數一數,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單單“句、段的認識”這么一個小小的知識點,從“滲透句子的意識”到“認識標點,建立句子概念”,再到“關注標點,讀好句子的停頓”,最后才是“認識自然段”。這樣的編排,老師在教的時候,就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縱觀整冊教材,知識、技能沒有體系化呈現,但像這樣螺旋上升的知識點有不少,這就需要老師梳理其“隱在”的知識體系,自然而又扎實地體現在教學中。
但,部編教材若要“教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師讀懂教材的基礎上,讀懂學生,設計出各種有趣的學習活動,方能教得扎實、教得靈活。
——曹愛衛 杭州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個語文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教材最重要、最直接的傳遞媒介。我們如何看待和使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材的價值和品質。因此,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課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編者的意圖,想辦法更好地去落實。新的部編教材中,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在方方面面,作為老師,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去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淀的同時,研究和選擇最恰當的方式,讓學生和經典“一見鐘情”。
如一年級上學期拼音教學之前的識字單元,我們可結合故事進行興趣的點燃:
《天地人》一課,不僅僅要認識“天、地、人、你、我、他”這六個字,更要把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故事遷移進來,用故事喚醒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口耳目》一課,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可結合“聰”進行解讀——做任何事情眼、耳、口、心都能積極參與時,定會成為一個聰明的孩子;《日月水火》一課,如果能夠把倉頡造字的故事穿插進來,讓孩子們了解漢字起源,一定會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其次,我們要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想辦法保護兒童天性。教學是一項直面生命的事業,我們的教學只有直面孩子,從孩子的實際出發,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才可能取得效果。
再次,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敢于調整教材學習次序。學生對語文的最初認識和教師給予他怎樣的課程資源緊密相關。作為教師,要深知什么時間該干什么,不能錯過興趣、習慣的啟蒙培養期。
——李虹霞 特級教師 小語統合教學法和幸福教室創建者
教師要始終記住并捍衛:
閱讀是童年成長中最重要的基石
國家統編教材(部編教材)開本變大了,這對保護孩子視力有一定的好處。在編排體系上,有了一定的改進,例如對閱讀策略有所關注……
但很顯然,一線老師如果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依舊是按自己的習慣去執教,孩子的讀寫能力并不能因為教材的變化而得到顯著的提升。
我始終認為:牧養孩子的心靈、提升孩子語文素養的芳草地在教材之外,在孩子平時自由自主的海量閱讀中,在和伙伴之間的共讀精進中。所有的教材,只能權當一個例子,孩子從中積累詞語、習得策略、掌握方法,然后轉身面向更豐富的主題閱讀、整本書閱讀,那是一個更加遼闊的世界。
教師需要做的,是積極爭取學校和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孩子打造一間彩色的閱讀教室,每天陪著孩子們一起朗讀優秀散文詩篇,一起閱讀優美童話故事,一起走進斑斕多彩的文學、歷史、哲學與科學的世界。
一個有夢想有使命感的教師,一個頭腦清晰有行動力的教育人,會積極創造條件,為兒童打造優質的閱讀環境——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期,教室里的彩色書柜上,要配有更充足、更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閱讀的書籍,且定期更新。
教師要舍得給足閱讀的時間,給予選擇的自由,讓孩子們長時間地習慣性地沉浸在書本之中。這是綜合提升孩子人文素養的不二法門,也是我們在自己的教室里應有的作為和擔當。
無論教育如何變革,無論課程怎樣創新,無論從專家嘴里冒出多么新鮮的名詞,一線教師要始終記住并捍衛這一點:閱讀是童年成長中最重要的基石,離開閱讀大談教育的革新,只是一個偽命題。
——周其星 小學語文名師 彩色閱讀教室創建者
再次認識語文課程,再次提升自己
對于教師來說,部編教材是挑戰也是機遇。面對部編教材的改變,需要我們穩定心神,再次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明晰語文課程的性質——它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道不變,變的只是路徑而已。即將開學,給大家一些備課小建議,也許用得上:
1.從教研員那里了解部編教材發生的改變和原因,這是方向。
2.閱讀《語文課程標準》,再次認識語文課程。
3.熟悉整本教材,建立一個整體意識。
4.參照教師用書,了解知識點和訓練點。
5.了解單元導語,明晰每個單元提出的教學要點。
6.研究課后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它們體現了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
我們要確定一種意識——新的挑戰往往帶來新的發展,問題的背后就是機會。老師們都站在原點上,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李偉鋒 河南鄭州金水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關于部編新教材,老師必知的14條攻略
看顏值: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
要求明確:教材內容分為識字、拼音、課文三大單元。內容緊貼單元目標,重點突出,通過“語文園地”做到有效鞏固。
內容豐富:愛國情懷、人文經典、兒童趣味……多維度培養孩子的綜合人文素養。
傳統文化篇目增加: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小學12冊/初中6冊古詩文選篇都是124篇,體裁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革命教育篇目增加: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側重課外閱讀: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的“賞析體”寫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
先學識字,后學拼音:一年級的的孩子學語文,要先認“天、地、人”這些常用字,之后再學拼音。
識字量減少:“會認字”由原來的400個減少到300個,“會寫字”仍舊是100個,但是更加重視筆畫和筆順的教學,加強漢字的書寫教學。
注重培養親子感情:小學教材新增設一個“和大人一起讀”欄目,加強親子閱讀,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閱讀興趣很有幫助,引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
注重口語交際:在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設有“我說你做”的口語交際環節,在“學習準備期”設置這樣的環節,能幫助孩子掌握語文使用規范和禮儀,認知一些簡單的漢字,培養傾聽的習慣。
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每次都突出一點,給予方法,又照顧全面。如有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與想象,怎樣選材等。
雙線單元結構體例: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同時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