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危險的青春期是父母最后機會!抓住這4點,勝過一萬句道理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來到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一路同行》家庭教育系列課堂。
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佟新教授,佟老師是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的會長,也是北京大學社會系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婚姻家庭領域有多年的研究經驗。在這個階段,家長會遇到的挑戰,以及應該如何來理解和應對?他們會想“我是成年人了”,但是社會、老師、家長,有多少人能夠把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當成年人,給予成年人的尊重?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社會認可的成熟,三者之前出現了巨大差距,這種差距導致矛盾爆發增長,一觸即發。初一初二的男生嘗試抽煙,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是想向社會證明:我是成年人。他會不斷去觸線嘗試,探索他沒做過的事情,擴展了他的行為邊界。證明自己的存在,證明我這么做是對的,這是他自我確認的過程。但從成年人角度來看:你不能控制自己,吸煙對身體有害。發現孩子抽煙,老師、家長都會特別激動,極易導致極端事件。所以,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為什么要逆反。然后正面引導,循循善誘。我有個老同學,他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就想抽煙這事該怎么和兒子聊。琢磨了一陣,直接把兒子叫過來:爸爸抽煙是不好的行為,但是我這個工作比較累。如果你也想試試,你當著我面抽,不用偷偷摸摸。他說,我跟孩子,把這事談開了,大人和孩子好像都舒坦了。做智慧父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很多家長,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來找我求助:孩子跟我沒有話講,什么都不跟我說。到了初中,很多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關上門,然后開始做作業,完全在自己的空間里。你問他同學怎么樣,老師怎么樣,他都會說:嗯,挺好。孩子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還會跟家長交流,可孩子說誰唱歌怎么樣,家長可能就會說你管人家,你管好你學習就行了。分享一個小技巧,孩子跟你說什么,你就重復一遍,重復兩遍,甚至重復三遍。舉個例子,四年級的小朋友回來跟你講:同學張三跟李四打架了。你可能一直惦記著語文測驗得了多少分,立刻回:你得多少分?可能你腦子里想的還是他得了多少分,那就再重復一遍。就這樣,你重復,孩子繼續說,你可能就會聽到孩子的心聲、他的焦慮。孩子說一件事的背后一定有他的焦慮,他說同學打架,背后焦慮可能是:如果我碰到打架該怎么辦?我要不要找老師?我會怎么樣?這些對家長來說,真的是難得的機會,去走進孩子的內心去了解他。重復孩子的話,是代表著,你真的在聽孩子說話,對孩子意味著溝通可以繼續。我覺得能聽到孩子說話,聽到他的話外之音,是所有的親子交流當中最重要的一步。親子溝通,第一個是我們要真的聽到,第二個是要學會共情。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和他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有一個案例,父母要孩子選理工科,男生想選文科,要學藝術學攝影。父母堅決不同意,孩子直接拒絕上學,天天在家打游戲,打到半夜3點才睡覺。打到一個半月的時候,父母跟孩子談話:說只要你學習,你學什么都行。在青春期的時候,親子關系,竟然變成了誰勝誰負的狀態。跟青春起孩子較勁,一定充滿痛苦,且雙方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孩子想學攝影,父母能做的就是跟孩子講:學攝影可以,你的出路有幾個可能性,你要讀大學的話能讀什么樣的大學?共情第一步,要有尊重孩子的意識,就覺得孩子跟自己已經是平等的,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其實有權利去選擇他的生活。但是,父母也要幫孩子看到,他喜歡的這件事情的前景,出路在哪。這樣,孩子才會覺得,你是真的站在我的立場上,在幫助我。一個特別優秀的男生,高一的時候喜歡上一個女生,給女生寫求愛信,女生拒絕了他。男生覺得不可思議,受不了,天天追著這個女孩子,要女孩給他個答案。女孩很害怕,只能讓父親陪著她上下學,父親也沒法天天陪,就跟老師談了。這個事情,當然可以有很多討論,但是我會覺得家長如果能夠聽到,如果能夠有共情,如果對青春期孩子有一些基本的知識,問題會不會緩解一點?但是我們很多家長恰恰相反,既聽不到,又不能共情,遇到問題,還加入到對孩子的指責當中,孩子壓力就會非常大。父母,永遠要和孩子站在一個戰線上,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家長面對青春期孩子,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去尊重他們。孩子在青春期,身體汗液分泌旺盛,一打球這個鞋就特別臭。媽媽看見孩子跟著一幫同學,就說了一句話:你快回家洗澡,要不然都臭了。兒子就不行了,覺得太丟人了,此后就再不和媽媽說話了。媽媽沒意識到,孩子已經十四五歲了,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年輕人,要在外人面前建立自己的自尊。作為父母關心孩子的話,你給他多預備兩雙鞋,是吧?讓他知道你是真的關心他就好。如果你讓孩子想熱愛這個家,熱愛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比如蒸個飯、洗個碗、擦個地,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做。這是很可怕的想法,讓孩子參與家務,是責任感的建立,也是一種生存能力。從孩子出生,一直到青春期之前,孩子總體來說是弱小的,這也給了父母一種感覺,就是我比他強,我要去保護他呵護他。但一個家庭,每個成員都需要各司其職,孩子也有他的責任。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庭的運轉中來,承擔家務,讓孩子有更多的參與感、責任感。比如教孩子做幾個菜,父母回家晚孩子就可以來做,這樣他才能夠體諒家長。有些家長就跟我講,我發現我大病一場之后,孩子一下就懂事了。比如說,我這不行了,身體不夠好,你是不是多擔待一些家庭責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