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庭基本上每家都是一個孩子,而且小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忙于上班,那就只能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了!爺爺奶奶帶孩子,也有他們的難處,家中只有這一個寶貝疙瘩,而且還生怕沒帶好被自己的兒子兒媳婦責罵,只能對孩子百依百順,結果都慣出病來了。
有家長反映:
我家小孩也是青春期,孩子小時候我媽非要摻和帶,小孩給他嬌慣的什么都不會,我要教育他姥姥擋著不讓說,現在孩子十四歲了,一點自力能力也沒有。
書包整天也是亂七八糟,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完成,整天丟三落四的。
也不愛學習,一回家就看電視玩手機,也不睡覺。一說他一下脾氣大的不得了,嘴里還不干不凈的。
隔代教育真的給我帶來很多困擾,我對婆婆的言語和行為忍無可忍。
吃飯的時候,婆婆堅持要給孩子喂飯,我覺得孩子已經大了,喂飯喂得多了不利于培養獨立習慣。
婆婆執意要喂,我苦勸不止,誰知道婆婆一把抱過孩子,做出趕我走的手勢,惡狠狠地說:“我管教我家孫子,你一個外人插嘴干什么?”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相反的情況:
當你對隔代家長養育孩子的方式有所質疑,有的老人的做法并不那么強勢,也不愿意接受年輕一輩的看法,只會輕描淡寫地甩過來一句:
“我不幫你帶孩子了,你自己帶回去吧!”
然而對于大部分年輕父母而言,這句話的殺傷力,遠勝地球爆炸、宇宙重啟。
一直以來,對隔代育兒的詬病,逃不出這么幾個關鍵詞:溺愛、落后、簡單。
在隔代教育家庭環境里,爺爺奶奶本身知識和教育理念比較落后,容易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無紀律意識、性格乖戾”的情況。
如果單純憑借他們過往帶孩子的經驗來教導孩子,可能對孩子的學業、行為和心理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祖輩帶娃確實容易溺愛和包辦,容易養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霸道、缺乏自控能力和獨立精神的不良性格。
比如:
許多老人招架不住孩子的哭鬧給他們買零食、玩具,但一邊掏錢一邊滿是抱怨,孩子雖然得到了但內心仍有匱乏感,于是反復出現購買欲望;
有的老人口頭上重視規則和禮讓,但遇到孩子需要克制自己、受點“小委屈”的時候,行動上可能就做不到;
還有的追著孩子喂飯、把牙刷牙膏都伺候到孩子手邊,好像這些不是孩子自己的事,而都是大人的事。
可是換一個角度想想,現在很多父母們為幫助子女照顧第三代,離開故鄉來到另一個城市與子女同住。這里什么都好,有天倫之樂,但是卻連一個親朋好友都沒有,想說心里話的人都找不到。
有人稱他們為“老漂族”,融不進北上廣,回不去故鄉。為了幫孩子照顧子女,減輕負擔,也不得不在六七十歲的年紀“漂”到大城市。
或是本該享受天倫之類的年紀,卻每天圍著子女兒孫:
早上6:30,出門買菜
上午9:00,干家務活
下午16:30,接孫子放學
晚上7:00,給家人做晚飯……
年輕人在抱怨著工作多么辛苦,生活壓力多么大的時候,老人的心酸根本無人可知。
作為子女,首先要感謝老人愿意幫自己帶孩子,其次是要明白,老人跟你一樣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盡最大努力對孩子好。
兩輩人的教育方式,往往反映出的是兩代人文化、價值觀上的差異,但大家的出發點都是愛。
那么我們就始終從愛出發,找到共同的切入點,達成統一戰線。隔代教育需要的還是兩代家長的共同努力。
在不影響孩子健康的前提下,父母應該先做出讓步,尊重老人愛孩子的心情。當矛盾平息,父母可以用委婉、易懂、有說服力的語言與老人溝通,給老人傳授科學育兒的好處,并教會其方法。
祖輩在養育孩子時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輩也是如此,要權衡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自由而缺乏規則。
夫妻雙方雖然工作很忙,但是一定要注重陪伴孩子,注意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要等發現問題嚴重才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