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已有千年的歷史。其中,色彩的運用和高超的繪畫技巧是體現山水畫獨特魅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當代創作中,我們需要傳承傳統色彩運用技巧的同時,也要進行創新,以滿足現代審美需求。因此,我們將深入研究色彩在山水畫中的演變歷程,并探索傳統與現代色彩運用技巧的融合。
在遙遠的古代,中華民族就開始運用色彩,將其應用于瓷器、房屋裝飾等領域。國畫山水的起源可追溯到漢朝,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第一個成熟階段,山水畫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在這一時期,色彩的運用達到了巔峰水平。唐朝時期,國畫山水進一步發展,青綠山水成為流行趨勢,通過使用石青、石綠、朱砂等重彩,藝術家展現了礦石顏料的絢麗多彩。
而唐中期,水墨山水開始出現,為國畫山水賦予了不同的意境。宋代時,國畫山水的色彩更加豐富,水墨山水成為主導風格,色彩運用更加成熟,展現出獨特的時代特色。在元代,水墨山水仍占主導地位,黑色和白色成為國畫山水的主要色彩,其他顏色通常被用來點綴作品。同時,受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畫家們常常通過繪畫表達個人情感,因此,國畫山水的風格也發生了變化。一些畫家傾向于使用清淡飄逸的墨色進行填充,以表達自己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觀察國畫山水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色彩運用、畫家品格以及文化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道家和佛家對國畫山水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道'。在欣賞傳統山水畫時,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作品體現了道家的思想。一些畫家認為國畫山水能夠傳達'道'的內涵和人們對'大道'的追求。
在運用色彩技巧時,畫家通常力求展現'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無為'等理念,使作品符合'無色而無色成'的觀念,即在沒有色彩的基礎上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感覺。這類作品通常保留較多的留白,通過黑色的運用實現陰陽的和諧。其次,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也對繪畫產生了影響。受到佛教的啟發,繪畫作品通常運用紅、黃、青、白、黑等顏色。在內容表現方面,畫家常常將佛教元素與民俗文化相結合,通過這幾種色彩表達作品的主題,同時傳遞佛教的'靜'之境。
(一)探索國畫山水中青綠色彩的傳統運用之道
大青綠是傳統國畫山水中常見的色彩之一,它分為大青綠和小青綠兩種。在運用大青綠進行國畫山水創作時,繪畫者需要注意一些細節。首先,要注意線條的組織,保持勾和皺之間的間接性。同時,要避免過度使用墨染,以免占用大青綠的繪畫空間。
過多的墨染可能導致畫作整體色調過暗。完成后,繪畫者需要整體規劃青綠色的分布。在使用石青之前,可以先用花青進行暈染,創造出深淺的層次感,然后再涂上薄薄的石青。經過多次染色后,可以再次使用花青進行點綴。隨后,進行復勾的步驟。待顏料干燥后,通過石青的罩染,畫作可以呈現出石頭的紋理,給觀者帶來豐富的視覺享受。
在描繪山石時,大青綠適用于繪制大片的草木。對于山的根部,可以展現出泥土與石頭的質感。然而,如果山石暴露得較多,大青綠可能不適合用于繪畫。在描繪晴天環境下的霧氣和巖石時,繪畫者可以運用蛤粉、朱砂、石黃等顏料,以展現初升太陽的氛圍。利用朱砂可以刻畫石頭紋理,可借助朱嫖和洋紅,利用豬石增加明亮和鮮艷感,營造出典雅的氛圍,為畫作奠定基調。
在使用石青時,繪畫者可以選擇頭青來描繪近距離和較暗的山峰,而中距離和遠距離的山峰則可以使用二青和三青。對于石綠的染法,繪畫者需要在使用一次石綠后,用草綠進行勾皺,然后使用淡石綠進行罩染,最后再次使用石綠。石綠適用于描繪樹木和草地,為了凸顯石體根部的土石顏色,繪畫者需要對石綠進行退暈處理。至于霧氣的描繪,可以采用類似的技法,通過退暈的方式逐漸顯露出紙張本身的顏色,營造出霧氣飄動的感覺。
在大青綠的運用過程中,如果已經使用了其他勾填色彩,繪畫者在使用草綠進行通染后,應再次使用花青進行勾填,以保持畫作的層次感。此外,為了確保畫作的持久保存,最好選擇使用礦物顏料進行繪畫。例如,《千里江山圖》就使用了礦物顏料,至今仍保持著鮮艷的色彩和豐富的視覺效果。
小青綠在國畫山水中所占比例較小,繪畫者可以在使用水墨進行整體設色后,針對畫作的特定位置運用小青綠色。小青綠國畫山水的創作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可以通過多種表現形式呈現不同景色。例如,繪畫者可以使用水墨勾勒輪廓后,運用石綠進行罩染,并使用石青描繪山峰的形態。在小青綠創作中,既可以有精細工整的部分,也可以有更寫意的表現,靈活運用繪畫技法,賦予畫作輕松活潑的風格。
在現代國畫山水中,小青綠的繪畫技法被廣泛應用。實際上,不論是使用大青綠還是小青綠的繪畫技法,合理搭配草木和山石的顏色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傳達畫作所要表達的意境給觀者。小青綠的靈活性賦予了繪畫者更多的自由度,可以通過不同的色彩組合和技法運用來塑造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使得小青綠成為現代國畫山水中廣受歡迎的繪畫方式之一。
(二)探索國畫山水中金碧色彩的藝術表達方式
金碧山水是一種基于青綠山水發展而來的傳統色彩運用技巧。在運用金碧山水的過程中,繪畫者首先使用較淡的墨色勾勒山石的整體線條,然后對繪畫部分進行上色。完成上色后,繪畫者再次使用較濃重的顏色重新勾勒山石的線條,以突出青綠山水的底色。同時,繪畫者使用金色來進一步勾勒山石的線條,賦予國畫山水絢麗的效果。
舉例來說,如果繪畫者希望表現正午晴天或太陽照射下的山水效果,就需要使用金色處理山石的邊緣,以展現日光的效果。同樣,金碧山水的色彩技巧也可以用來表現秋日陽光的景象。首先,繪畫者可以使用金色來勾勒樹葉,以展現秋天樹葉金黃的效果。其次,可以運用金粉等顏料繪制山石,并在整體中添加少許白粉色,以呈現秋季陽光照射下的山水景象。
(三)深入探究國畫山水中淺絳色彩的著色技巧
淺絳著色起源于五代時期,隨后在元代得到進一步發展。這種著色技巧通常運用水墨和淡黏石來繪制山石,以表現太陽照射下的山石狀態。具體而言,水墨常用于山石的背光部分,而淡黏石則用于山石的迎光部分。在描繪樹木時,常用水墨點綴樹葉,并運用豬石顏料描繪樹干,以增強山石與樹木之間的和諧感。淺絳著色基于水墨,添加花青、褚石等顏料,使畫作呈現明亮透澈的效果。在色彩搭配方面,繪畫者常使用草綠、黃等顏色。
此外,還存在另一種淺絳著色的方法。繪畫者在人物、房屋、樹干等部分添加豬石,首先將其染成統一的黃色,然后再添加草綠色。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畫家對淺絳著色技巧進行了創新。例如,他們將豬石作為基礎色來描繪日落西山的場景,或者使用花青作為基礎色突出山水場景。這些創新的顏色使用技巧涉及更多的顏料種類,但并沒有破壞整體畫面的視覺效果。
(一)探索現代國畫山水中水墨與色彩的融合運用技巧
傳統的國畫山水注重畫面整體的精致和色彩的對比,然而,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現代國畫山水吸納了更多西方色彩運用技巧的影響。在繪制青綠山水時,現代繪畫家注重使用溫暖色彩描繪陰暗處,并強調色彩填充形狀與色彩的冷暖對比。以畫家張大千為例,他受到西方抽象派繪畫的啟發,創造了潑墨與潑彩的色彩運用技巧,提升了水色與墨色的配合,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這種技法如今已經被廣泛推廣。
作品《山高水長》便是水墨與色彩融合的代表之一。它具有明顯的抽象特征。通過細致觀察作品細節,可以看到描繪的山谷展現出變化豐富、冷色與暖色相互搭配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山谷深處的神秘感。
欣賞這幅作品時,觀眾仿佛能夠直接感受到山谷的清涼氛圍。在色彩方面,墨色與水色更自由地呈現在作品中,有效提升了色彩的變化性。石青顏料與墨色形成鮮明對比,使色塊的形狀與顏色的覆蓋面積更加科學地布置。同時,作品還加入了建筑、草木等元素,增加了畫面內容的豐富性。
(二)揭示現代國畫山水中石墨與色彩的融合運用技巧
石墨與色彩的結合在現代國畫山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石色能夠覆蓋部分色塊,而繪畫者在運用傳統色彩技巧時往往偏好透明度較高的植物色,以使畫作更加自然。然而近年來,畫家們更加追求色彩變化的多樣性,尤其是在展現灰色物體的冷暖之感上,他們會在畫作中添加透明度較低的顏色,以提升整體色彩的協調性,使石墨與色彩完美融合。同時,畫家們不僅使用傳統的顏料,還嘗試運用水粉或化學顏料等新材料。
以畫家林風眠為例,他通過石墨結合的方式創新了青綠山水的繪畫技巧。具體而言,首先,他將石色與其他顏色進行調配,并運用調配后的色彩進行繪畫,以更好地展現色彩之間的冷暖對比。其次,他利用顏料填充留白部分。這些步驟受到了西方繪畫技巧的影響,強調從暗到明、注重整體過程,使色彩具有較強的個性特征。在作品《秋艷》中,林風眠將石墨與藍色顏料、紫色顏料相結合,并添加了水粉顏料,將中國畫中獨有的干凈透明和西方繪畫中色彩的鮮艷光亮完美融合。
(三)艷麗絢爛:現代國畫山水中重彩的鮮明運用技巧
除了對青綠山水進行創新之外,近現代畫家還在技術和材料方面進行了革新,使一部分國畫山水作品的色彩表現形式從外部向內部轉變,提升了畫面的色彩表現力。在實際的繪畫過程中,畫家通過創新的方式應用不同的繪畫方法,運用對比鮮明的色彩,使畫作的風格發生了改變,推動了國畫山水色彩運用在多個方面的發展。其中,重彩技法是這種創新方式的代表,它主要受到日本畫作的色彩思維啟發。
在運用重彩技法時,繪畫者通常選擇天然礦物顏料、水干顏料,以及云母、晶體等材料。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他們不僅運用傳統的繪畫技巧,還借鑒了其他類型繪畫作品的技法,如噴色和拓印等,以使色彩呈現出更強烈的張力和效果。例如,黃永玉的《荷花》就是重彩技法的代表作之一。在畫面中,黑色與白色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突出了主題。同時,重彩技法的運用提升了整體表現力,充分展現了荷花高雅挺拔、不可褻玩的清高與孤傲的特質。
(四)突破傳統:現代國畫山水中顛覆的色彩運用技巧
傳統的國畫山水對于色彩的布置順序一直遵循著“勾、皺、點、染”的步驟,但隨著現代的到來,畫家們為了展現色彩的創新,開始調整傳統的布色順序。其中,先上色再進行勾線或勾線與上色交替進行的方式成為常見做法,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色彩的展現帶來了新的效果。此外,一些畫家還嘗試了揉紙法等多元化的技法,讓色彩呈現更加豐富多樣。
例如,在作畫過程中,繪畫者可以在空白畫紙上添加自己偏好的各種顏色,為墨與色的結合打下基礎。隨后,可以通過勾勒線條來銜接色彩之間的過渡以及墨痕的描繪,從而打造出整體畫面的意境。最后,通過調整畫面的虛實對比、冷暖色調等方面,實現國畫山水的具象呈現,既保留了寫實的特征,又賦予了畫作一定的抽象性。
國畫山水是中國獨特的文化遺產,經過千年的發展而形成。它以獨特的色彩運用展現了中國的特色和意境。不同時代的國畫山水呈現出了各具特色的色彩運用方式。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淺絳著色等傳統方式體現了流程嚴謹和精細的特點。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畫藝術家將傳統國畫山水的色彩理念與西方繪畫理念結合,創新了色彩運用技巧,使國畫山水與時代保持同步發展。這種創新有助于國畫山水藝術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煥發新的活力。
[1] 國畫山水中色彩的運用技巧[J]. 張書豪.黑龍江畫報,2021(10)
[2] 趙若浩國畫選[J]. 趙若浩.紫光閣,1997(04)
[3] 國畫《迴轉丹青成水墨》[J]. 陳姣嬌.中國出版,2022(22)
[4] 國畫《瑤夢》[J]. 華教仁.賀州學院學報,2022(03)
[5] 美育視角下的高校國畫課教學創新[J]. 熊瑩.新美域,2022(10)
[6] 國畫《砥柱》[J]. 張憑.博覽群書,2022(04)
[7] 閆國慶國畫作品[J]. 閆國慶.歌海,2022(05)
[8] 邢行國畫作品選登[J]. 邢行國.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4)
[9] 羅崇耕國畫作品[J]. 羅崇耕.工會博覽,2022(33)
[10] 劉均全國畫作品[J]. 劉均全.工會博覽,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