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安史之亂時期唐朝對叛軍的招懷策略及烏承恩事件

     至德二載(757年)十二月,盤踞范陽的叛軍頭目史思明舉十三州之地、八萬余眾向朝廷投降。史思明的投降,是唐軍收復兩京之后叛軍內部矛盾激化和唐室平叛策略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一切順利,唐室有可能提早結束這場浩劫。投降以后的史思明并沒有和朝廷建立互信,而是繼續擴充實力,朝廷也企圖通過策反方式除掉史思明。隨后發生的烏承恩策反被殺事件使得雙方徹底反目,戰端重新啟動,安史之亂進入到下半場——史思明父子叛亂時期。

一、史思明與安慶緒的矛盾

至德二載十月中旬,唐軍在陜州新店擊敗叛軍主力,爾后直逼洛陽。十月十六日庚申,大燕皇帝安慶緒連夜出洛陽禁苑東門逃亡。

安慶緒渡過黃河,到達河北的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由于逃得倉皇,跟隨他同時抵達的只有三百騎兵、一千多步兵。不久,各路叛將也帶著本部兵馬相繼趕到相州與安慶緒會合。安慶緒又派人到河北各郡召募了許多人馬,總兵力恢復到六萬。

自從安慶緒逃到相州,坐鎮范陽的史思明一直不聞不問,擺出了與安慶緒分道揚鑣的架勢。這也是早有預兆。當初安慶緒通過弒父登上大位,得位不正,自身又資歷淺、資質平庸、性格懦弱,很難駕馭父親手下那幫老軍頭。尤其是史思明,他與安祿山同鄉同里,年紀相仿——史思明是年三十出生,安祿山是次年大年初一出生,兩人生日只差一天。在安祿山叛亂之前,史思明已經做到了平盧都知兵馬使。作為一名叔伯輩的宿將,史思明根本不把安慶緒這顆青瓜蛋子放在眼里。為了團結史思明,安慶緒將范陽劃給了他,任命其為范陽節度使。當初安祿山得兩京時,將搶得的財寶珍貨都運到了范陽。史思明手握強兵、坐擁堆積如山的財寶珍貨,就更不把安慶緒放在眼里。安慶緒很無奈,只得任由他去。

洛陽丟失,安慶緒也退到了河北,實力大大縮水,再看占著范陽的史思明,心態就很不平衡了,決定采取措施把范陽奪過來。于是,就派大將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到范陽征兵,“因密圖之”。


史思明的影視形象 真正的史思明“姿瘦,少須發,鳶肩傴背,欽目側鼻”

二、史思明歸順朝廷

安慶緒派人征兵的消息傳到范陽,判官耿仁智對史思明說:

“大夫之所以為安氏效力,不過是迫其兇威,為其裹脅,不得已而為之。今唐室中興、天子仁圣;安氏已是涸轍之鮒,茍延時月,覆亡有期。大夫若能以所部兵馬歸朝,不失為轉禍為福之計!”

將烏承也在一旁附和,說:“耿判官所言極是。今唐室接連收復兩京,大軍所到,我軍望風而逃,唐室中興、大燕覆滅實屬必然。慶緒已是釜中游魚、葉上滴露,早晚為朝廷所擒,大夫何必與其同歸于盡!目前歸附朝廷,易如反掌,何不順勢而為?以此湔洗前非,朝廷必不會虧待大夫。”

史思明聽罷,不由得點頭。主意已定,就將安慶緒派來的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扣押起來,將其所帶的五千軍兵繳械,各郡的募兵發給糧賜,就地遣散;愿留的打亂建制,分給各營。隨后,派衙官竇子昂奉表去長安,以所管十三郡、八萬兵眾,及河東節度使高秀巖向朝廷投降。

至德二載十二月二十二日乙丑,竇子昂到達長安,肅宗大為高興,“封(史思明)歸義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朝義已下并為列卿;(高)秀巖云中太守,以其男如岳等七人為大官。”派內侍李思敬、將軍烏承恩赴河北宣慰。

烏承恩、李思敬由云中(今山西大同)進入河北,沿途一路宣慰,滄、瀛、安、深、德、棣等叛亂州紛紛請降。這樣,除安慶緒所控制的河北東南部的相州等幾個州郡外,其余河北州郡全部歸唐。


       史思明墓中出土的玉冊

三、唐室對安祿山舊部的招懷策略

從表面上看,史思明降服是叛軍高層矛盾所導致的結果,但實際上,唐室早先確定的優待安祿山舊部的政策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在至德二載年初,唐室向占領長安的叛軍發布了一道敕諭,明確:

或率徒侶歸順,或以一身來投,官軍皆舍其罪。如能轉殺逆黨,兼以兵降,當加厚錫。非止免戾,爾無反側,朕不食言。今故使人持詔往諭。去就之計,即宜報來。

這道敕諭為招降安氏舊部定了調:只要投降,既往不咎。如果能反戈一擊,或將部隊拉過來,還會有重賞。這一招降原則在隨后的收復兩京之戰中得到了貫徹,許多安氏舊部在唐室既往不咎、待遇優厚的承諾下選擇了主動歸順,唐室也毫不含糊地兌現諾言:無論這些人之前如何罪惡滔天,一概不予追究,并授予與其之前地位相當的實職。史思明就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才決定歸降朝廷。否則,僅以耿仁智、烏承的說辭,怎么可能輕易說服史思明作出如此重大的抉擇?

同一時期歸降的安氏集團重量級人物還有以下:

嚴莊,安氏集團核心成員,收復洛陽后投降,授司農卿。

能元皓,安祿山舊將,安慶緒所署淄青節度使,以地歸降,授河北招討使,其子能昱并授官爵。幾年后任兗州刺史、兗鄆節度使。

獨孤問俗,安氏集團重要成員,歸降后被任命為侍御史、揚州司馬,后官至鄂岳等州圍練使。

李史魚,安氏集團重要成員,歸降后授侍御史攝御史中丞,充河南節度參謀河北招諭使。

這還不是全部,在河北大部州郡歸唐以后,安慶緒方面不少大員也私下向朝廷上表請降,其中有滯留范陽的阿史那承慶、安守忠,以及在相州的蔡希德、李庭訓、符敬等人。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朝廷發布了一道詔令,給上述人員同時授官:

承慶,可太保,封定襄王;守忠,可左羽林大將軍,封歸德郡王;從禮,可太傅,封歸義郡王;希德,可德州刺史;庭訓,可邢州刺史;敬,可雒州刺史。

這些人后來并沒有如愿,因為安慶緒已經察覺到了,立即在內部展開了清洗,“凡有謀歸者,誅及種、族,乃至部曲、州縣、官屬,連坐死者甚眾。又與其群臣歃血盟于鄴南,而人心益離。”才勉強把這股風給煞下去。

四、史思明與唐室的矛盾

收復洛陽以后,元帥廣平王李和副元帥郭子儀就返回了長安,各參戰部隊兵分多路,分頭展開后續行動:

朔方軍部分兵力收復了洛陽東北的河陽與懷州(今河南沁陽);李嗣業所率的安西北庭部隊隨宰相張鎬收復河南失地;王思禮所率的關內道部隊兵出河東道,掃清河東道南部的殘敵。

至德二載十二月,郭子儀返回洛陽,奉命“經營河北”。此時各地的戰事已告以段落,朔方、安西北庭諸軍分別屯于洛陽、河陽、懷州等地待命。由于史思明的歸順,和平方式成為解決河北叛軍殘部的優先選項,唐室并不急于向河北進軍,大河南北出現了久違的平靜。

平靜的后面,已經是暗流涌動。

乾元元年五月,宰相張鎬突然被罷相,出京外任荊州防御使。張鎬被罷的原因,是之前他從河南戰場回京后,向肅宗上了道奏章,其中有言:

思明兇豎,因逆竊位,兵強則眾附,勢奪則人離。包藏不測,禽獸無異,可以計取,難以義招,伏望不以威權假之。

張鎬認為史思明不可信,不能讓其繼續執掌兵權。這和肅宗派往范陽出差的中使們所報告的情況有很大差異。此前,被派往范陽出差的宦官回朝后都說史思明“忠懇可信”。這樣,張鎬所上的奏章就得罪了宦官群體,引起了他們的不滿。最后肅宗選擇站宦官一邊,給張鎬扣了頂“不切事機”的帽子,將他貶出京城了事。

肅宗雖然支持宦官,罷免了張鎬,但并不意味著完全相信宦官所講的史思明“忠懇可信”。當時,唐室安置叛軍降將的基本方式是,先交出部隊及地盤,再根據情況授予一定的官職。一般情況下這些降將會被安排異地任職,或上調中央任職。因為史思明歸降時確實實力強大,朝廷就格外特殊對待,允許他保留原有兵力和地盤。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史思明很大程度上只是名義上歸降朝廷,實質上一切照舊,河北北部依然是史思明的勢力范圍。史思明投降以后,朝廷命令其征討安慶緒,史軍遂大舉南下,推進到冀州(今河北冀州)、趙州(今河北趙縣)、恒州(今河北正定)一線。恒州境內有進出河東的重要通道井陘道,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鎮守恒州的是安慶緒所署的恒州刺史張忠志(即后來的李寶臣)。據《李寶臣紀功碑》記,張忠志早在至德二載十月就向肅宗上表表示臣服,如果不出意外,他將很快向朝廷投降。但史思明部隊的到來,使得張忠志與朝廷之間的互動被打斷了,張忠志被史思明召到了范陽,恒州被史思明的部將薛萼控制。


李寶臣紀功碑

張忠志的遭遇并非個案。官員邵說,叛亂初期陷賊,河北歸唐后,邵說打算由黃沙嶺道去京師長安,也被南下的史思明部隊劫往范陽。在其后來向朝廷所上的表章中寫道:

思明款附,燕服從,欲取黃沙嶺路,因此得歸闕下,屬思明數萬之眾,南鎮趙州,送臣於范陽,抗疏以奏。宗特降中旨,授臣左金吾衛騎曹將,宣恩命示,來,可且於思明憩息。

史思明對有意歸唐的叛軍官員的脅迫行為,使得唐室試圖通過招懷方式瓦解叛軍陣營的行動遭到了干擾。更使肅宗不能容忍的是,受命征討安慶緒的史思明除了南下占領大片土地外,并未向相州發起攻擊,而且有跡象表明,他還與安慶緒暗通款曲。

此時肅宗終于醒悟:史思明并非真心歸降朝廷,他狡猾地利用了朝廷的招懷策略來拓展自己的實力,一旦條件成熟,他也會步安祿山后塵叛亂。

史思明的狡猾之處在于,他的所作所為都鉆了朝廷經營河北各種舉措的空子,使得朝廷有苦說不出。同時,他充分利用了朝廷專注于解決安慶緒,過于遷就他的心理,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充實力,一步一步達成割據河北的即成事實。

一旦認清史思明的真實面目,排除這一隱患就提上了日程。如何解決?從當時情況看,大概有如下選項:

第一種,采納張鎬在奏章中所講的“不以威權假之”的建議。這一建議實施起來無非是免去史思明范陽節度使職務,將其調離。因為史思明有抗命的實力,這樣做幾乎不可能成功,只會導致史思明抗命并與朝廷反目,雙方矛盾表面化,朝廷顏面掃地。

第二種,以軍力作后盾,逼迫史思明解除武裝。史思明投降后,唐室當務之急是解決相州的安慶緒集團,解決方式就是前面所講的招懷策略。具體講是將部隊部署在沁水以西的懷州、河陽地域,以軍力作后盾,采用招降納叛方式促使安慶緒集團分崩離析。史思明投降是唐室招懷策略實施的樣板,如果采取兵臨城下方式對付史思明,就等于宣布招懷策略已經失敗,解決安慶緒集團的方略需要作重大調整,同時必須做好相州、范陽兩線同時開戰的準備。另外,實施這一計劃需要在范陽周邊部署大量兵力,而唐室當時在河北幾乎沒有部署部隊,必須從河南、河東方向調兵,兵力的大量調動無異于向史思明宣戰。總而言之,這一方案不具有可行性。

第三種,先消滅安慶緒,再解除史思明武裝。這種方式與第二種方式類似,區別在于優先順序。具體講,就是先調集兵力消滅相州的安慶緒集團,在此期間,只需史思明保持中立即可。消滅了安慶緒集團,唐軍也自然而然地調到了河北,然后挾戰勝之威,逼迫史思明集團解除武裝。這一方案可行程度比較高,唯一的不確定就是對安慶緒用兵期間史思明的立場。一般情況下,只要唐軍進展順利,史思明肯定不敢輕舉妄動,畢竟他已經歸降,是朝廷命官。

第四種,內部策反。就是派人打入史思明集團內部,暗中給史思明部將封官許愿,誘使他們解決掉史思明。這一方案投入少,但風險高,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設想。

面對這四種選項,肅宗會作何選擇呢?

五、烏承恩事件

早在史思明投降之初,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就已經對史思明起了殺心。

李光弼與史思明曾在河北、河東多次交手,對于此人非常了解,史思明請降,他就認為這事根本不靠譜,斷定其“終當叛亂”,所以在肅宗所派的烏承恩、李思敬赴河北宣慰途經太原時,就指示烏承恩找機會殺掉史思明。

烏承恩的父親烏知義曾任平盧軍使,對時為列將的史思明有拔擢之恩。至德元載冬,史思明進攻信都,信都太守烏承恩舉城投降。史思明因烏知義的緣故,厚待烏承恩,將烏承恩送到了洛陽。烏承恩應當在唐軍收復洛陽時歸降朝廷。此次史思明歸唐,在范陽做裨將的烏承恩的族弟烏承玼也做了不少工作。烏承恩既受史思明信任又在其軍中廣有人脈,是做臥底的理想人選。

李光弼給烏承恩交待任務以后,就將情況報告給肅宗,建議任命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并賜給阿史那承慶鐵券,讓他們共同行動,除掉史思明。肅宗沒有當即同意。當史思明愈來愈表現出離心傾向時,肅宗批準了李光弼的計劃,并于乾元元年四月任命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

在決定派烏承恩除掉史思明的過程中,李光弼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從史思明請降之始,他就斷定其“終當叛亂”,進而未經朝廷同意就授意烏承恩設法除掉史思明,在動機上很有些貪功生事之嫌,畢竟他所領導的河東部隊沒有參加收復兩京作戰,沒有像同列郭子儀、王思禮、李嗣業那樣立下大功,不排除他試圖通過除掉史思明來制造一個大新聞,從而取得與這一時期郭子儀、王思禮、李嗣業等人相孚的功業。實際上,就利害關系來說,唐室并不需要史思明投降以后做一個老老實實的忠臣,只要他在解決安慶緒集團過程中不過度搗亂就可以了,這一點在當時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所以實在沒有必要心急火燎地采取策反這種風險程度非常高的方式來除掉他。


李光弼畫像

烏承恩到范陽后就積極展開活動,他經常在晚間換上女裝,在夜色的掩護下跑到將領的家中、軍營里串聯。時間久了,史思明聽到了風聲,他有些懷疑,但還沒有證據。乾元元年六月,烏承恩由長安回到范陽,傳達完朝廷的指示,史思明將烏承恩留在館驛中住宿。到了半夜,烏承恩對來看望他的幼子透露:朝廷令他除掉史思明,并承諾,事成后讓他做范陽節度使。這話被史思明安排躲在床下偷聽的人聽得一清二楚。烏承恩父子當夜就被捕,隨后被鞭笞致死。史思明宣稱,從烏承恩的行李中搜到了朝廷頒給阿史那承慶的鐵券、李光弼給烏承恩有關行動細節的文牒,以及事成后將要除掉的史思明部下的名單。隨后,史思明向肅宗報告了這一事件,告李光弼的狀,討要說法。肅宗趕快派員到范陽滅火,安慰史思明:這事與朝廷、李光弼無關,全都是烏承恩搞的,殺了他很好,朝廷支持。

關于搜出來的李光弼的文牒和將士名單,胡三省認為是史思明偽造的,目的是給李光弼栽贓,為下步要挾朝廷殺李光弼找由頭,并借名單嚇唬眾將士,使他們“與己同反而無他志。”

事情還沒有完。不久以后,范陽收到了大理寺、刑部、御史臺三司給陷賊官員陳希烈、達奚等人所定的罪狀。陳希烈等人原是玄宗朝的高官,叛亂爆發后落到叛軍手里,經不住威逼利誘做了偽官。收復兩京后這些人又被唐軍俘獲,經過三司甄別、審理,最后:

以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次賜自盡,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貶。壬申,斬達奚等十八人于城西南獨柳樹下,陳希烈等七人賜自盡于大理寺;應受杖者于京兆府門。——《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六》

可以看出,唐室除了用招懷政策對待安祿山舊部,還有一套政策用來處理陷偽的朝廷命官,對這些人是根據罪行輕重給予相應的刑罰。作為安氏舊部,史思明大可不必理會朝廷對陳希烈等人如何懲罰,但他不管這個,拿著陳希烈等人的罪狀對手下說:

“陳希烈輩皆朝廷大臣,上皇自棄之幸蜀,今猶不免于死,況吾屬本從安祿山反乎!”

眾將聽后,大為激憤,紛紛請求給朝廷上表,要求誅殺李光弼。于是讓判官耿仁智、僚佐張不矜草表,其中有言:

陛下不為臣誅光弼,臣當自引兵就太原誅之。

這話等于向朝廷宣戰。寫完之后,耿仁智覺得不妥,在裝函之前又把這行字去掉,但被人告發,耿仁智、張不矜二人被殺。

從此以后,史思明叛意已決,不再與朝廷周旋,這場叛亂開始進入下半場——史思明父子叛亂時期。

著作權聲明:本文屬本人原創,未經允許,禁止任何媒體擅自轉載,或任何媒體(或個人)以復制形式發表。

參考文獻:

[1]宋 司馬光等 《資治通鑒》

[2]五代 劉昫等 《舊唐書》

[3]宋 司馬光等 《新唐書》

[4]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

[5]宋 王欽若等 《冊府元龜》

[6]唐 杜佑 《通典》

[7]宋 王溥 《唐會要》

[8]吳廷燮 《唐方鎮年表》

[9]清 董誥等 《全唐文》

[10]唐 姚汝能《安祿山事跡》

[11]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安史之亂(8)本該兩年就結束的“安氏之亂”,最終被李亨指導成了“安史之亂”(九千篇)
史思明[偽燕第三位皇帝]
安祿山死后,為何又冒出個史思明?他的'上位史',堪稱經典權謀劇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178唐朝地方割據政權——李重福、燕
郭氏家族文化之郭氏歷史名人(續二)
大唐的興衰:從安史之亂到憲宗中興(十三) 鄴城之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五大连池市| 北票市| 白城市| 丹巴县| 平远县| 铜山县| 赞皇县| 昭苏县| 海原县| 兴化市| 永兴县| 哈密市| 香港| 商水县| 邹平县| 巩留县| 黔南| 峨边| 阿城市| 旌德县| 鱼台县| 精河县| 尖扎县| 鹤峰县| 米林县| 吴忠市| 崇信县| 宝鸡市| 增城市| 宣恩县| 洪泽县| 鹤岗市| 侯马市| 汽车| 富川| 河北区| 芷江| 米林县| 福建省|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