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在美軍戰史中稱為“傷心嶺”戰役。美軍軍史之中上甘嶺的851高地被稱為“傷心嶺(Heartbreak Ridge)””。 上甘嶺的731高地被稱為“血嶺(Bloody Ridge)”。
為什么傷心?主要原因是,這場以硬碰硬的戰役中,美軍傷亡慘重,最后由于人員減員嚴重不得不敗下陣,而戰果卻一無所獲,所以提起來就傷心。
當時美聯社的報道,將上甘嶺的激烈爭奪比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戰役,說:“這次戰役實際上卻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為什么稱為凡爾登,主要原因是凡爾登戰役被西方稱為絞肉機戰役,戰場傷亡巨大而慘烈無比。
最初的“上甘嶺”戰役,美軍計劃是用時五天,傷亡兩百人為代價而攻克,美軍做這樣的計劃是有依據的,美軍在這場戰役中動用的總兵力共計多達六萬余人,170輛坦克、320門重炮,天空有二百多架飛機配合,而“上甘嶺”并非什么天塹,不過兩座海拔五百多米高的山峰而以,兩座山頭的志愿軍當時也就一萬多人。
上甘嶺后的五圣山有海拔一千多米,那地方才是戰略要地,五圣山確實是當時志愿軍中部戰線的咽喉要點,一旦失守將會震撼全局。而上甘嶺戰役雙方拼死爭奪的兩個高地僅僅是五圣山的前沿門戶,美軍所有的彈藥準備當時主要是為五圣山準備的。
但聯合國軍用時四十三天,傷亡過萬也沒有將“上甘嶺”打下來,“上甘嶺”戰役完全出乎美國軍界的最初預料。
聯合國部隊指揮官克拉克上將和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上甘嶺”戰役是對聯軍士氣的沉重打擊,克拉克在回憶錄中指出,鑒于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傷亡過重,聯軍遠東指揮部不得不停止了任何兵力多于一個營的戰斗計劃,由此,這場戰役實際迫使聯軍停止了任何對志愿軍的大規模進攻計劃。
正是由于經歷了上甘嶺戰役,美國人深知在軍事上已經不可能打敗志愿軍,上甘嶺戰役讓一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北推進的戰略計劃落了空,上甘嶺戰役成為了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向著有利于中朝部隊的方向開始的起點。
正是有了上甘嶺戰役,美國人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回憶錄中異常沮喪地說:“在執行我國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的第一任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要知道當時的美國的國力之強盛,是新中國國力的幾十倍,這樣的結局是美國人開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43天的戰役中,是人類戰爭中少有的慘烈戰斗,據當時的參戰中方人員統計,整個“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傾瀉炮彈190余萬發,大型航彈5000余枚。戰斗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炮兵火力密度,超過二次大戰任何戰役的最高水平,敵我反復爭奪陣地多達59次,聯合國軍向我志愿軍陣地的集團沖鋒就達900多次。
當時美國新聞輿論說:“金化攻勢已經成了一個無底洞,它所吞食的聯合國軍軍事資源要比任何一次中國軍隊的總攻勢所吞食的都更多。”“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最終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陸軍司令官。他在回憶錄中坦率地承認上甘嶺“作戰是失敗的”。
上甘嶺戰役給參戰的雙方都留下深刻教訓 ,《韓國戰爭史》認為此役時間之長,戰斗之殘酷,傷亡之慘重,史無前例。并寫到:“中共十五軍防御意志堅定,因此,三角形山戰斗始終沒有進展,反而使敵人因打了漂亮仗而自豪。”美國軍方更是難忘此戰,上甘嶺戰役也就因此成為唯一列入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的中國戰例。上甘嶺戰役,以其戰爭史上的許多奇跡而成為世界上許多軍事學者研究的戰例。
事隔半個世紀再重溫那場戰役的慘烈,和志愿軍的英勇頑強、視死如歸。讓今天的我們觸動很深!朝鮮戰爭打到最后,美國及其糾集的聯軍止步于三八線,志愿軍在武器落后,制空權被敵人掌握的情況下,取得這種結果,實屬驚天動地的事跡。
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天上沒有出現過一架屬于我們的飛機;是役我們的坦克也沒有參戰的紀錄;我們的火炮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敵方的四分之一,志愿軍完全是用不怕犧牲的英勇精神,打勝了這一仗的。
偉大而正義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立國之本。那場殘酷的戰役留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多是精神上的財富,自朝鮮戰爭結束后至今六十余年,在以弱敵強的戰爭例中,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創造過如朝鮮戰爭中上甘嶺戰役一樣的輝煌。
中國人民志愿軍所創造的上甘嶺戰役的奇跡。表現出的是人類的堅強意志可以創造出何等的奇跡,表現出的是人類的勇敢精神的偉大,上甘嶺上的上萬中國軍人,即使粉身碎骨、化為鐵石也絕不后退的舉動,已不能用一般的戰斗行為來描述。
上甘嶺戰役是人類意志與不屈的精神所創造的奇跡,從此中國在國際上贏得了應有的地位,從此美國人將中國視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西方人從中看到了一個東方古老民族精神上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