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1個人死于心臟性猝死,可能發生在家中,在工作場所,在野外,或者就在你身邊。大部分人認為,遇到心臟驟停患者,首選是撥打120,實際上,救護車到達時,患者已經基本失去了救活的希望,即使能救活,也會有各種嚴重后遺癥。目前,我國成人心肺復蘇普及率不到1%,而美國是60%。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我國公眾對心肺復蘇重要性的認識,普及科學的心肺復蘇理論及技術,為他人,也為自己。
心肺復蘇簡介
心肺復蘇(CPR),是針對心臟、呼吸驟停采取的“救命技術”。心臟驟停發生后,全身重要器官將發生缺血缺氧。特別是腦血流的突然中斷,在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現意識喪失,4-6分鐘時腦循環持續缺氧開始引起腦組織的損傷,而超過10分鐘時將發生不可逆的腦損害。心肺復蘇的黃金時間為“4-6分鐘”。
心肺復蘇的成功率與開始搶救的時間密切相關。心搏驟停1分鐘內實施CPR,成功率>90%;心搏驟停4分鐘內實施CPR,成功率約60%;心搏驟停6分鐘內實施CPR,成功率約40%;心搏驟停8分鐘實施CPR,成功率約20%(且僥幸存活者可能已“腦死亡”);心搏驟停10分鐘實施CPR成功率幾乎為0。
心跳驟停臨床表現
①突然意識喪失,面色死灰;
②瞳孔散大;
③呼吸停止或成喘息樣呼吸;
④大動脈搏動消失;
⑤心前區搏動及心音消失;
⑥皮膚蒼白或發紺;
⑦有外傷者傷口不出血。
心肺復蘇操作大體步驟
1.首先判斷:
①現場周圍環境是否安全?
②是否昏迷、呼吸正常嗎?
2.呼救與擺放體位:
③確定昏迷立即呼救;
④擺放仰臥體位,解開上衣。
3.開始徒手心肺復蘇 :
⑤ C(Compressions):
胸外按壓:
⑥ A(Airway)開放氣道;
⑦ B(Breathing)口對口人工呼吸。
4.如果現場有AED:
⑧必需盡快實施電除顫
步驟詳解
第一步: 評估判斷
當懷疑有人出現心臟驟停時,應迅速完成以下步驟:
1.判斷對方意識:通過雙手輕拍對方雙肩,一側耳旁呼叫,觀察有無回應;
2.判斷大動脈搏動:簡單的方法是右手食指中指并攏,置于對方喉結旁約2cm處感觸頸動脈搏動情況;
3.判斷呼吸:觀察胸部有無起伏。通過3步判斷對方無意識時,立即尋求周圍人撥打120,急救醫生沒有到達之前擺放患者為仰臥位,并準備開始急救。
第二步:體位擺放
1.檢查病人體位是否正常,頸部無損傷,去枕平臥硬板床,頭頸軀干位于同一條直線上。
2.清理呼吸道異物 ,檢查口腔內是否有分泌物及異物,如果看到即采用頭偏向一側體位,用食指將異物取出。
第三步:胸外心臟按壓(C)
要點:
1.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處,或胸骨正中與兩乳頭連線相交處;
2.手法:兩腿稍分開,左腿與患者肩平齊,雙手平行重疊,十指交叉掌根接觸胸壁,五指過度背伸,肘關節直雙肩雙臂與胸骨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以掌跟按壓;
3.按壓頻率>100次/分,按壓深度>5厘米,按壓與呼吸比30:2;
4.每次按壓胸廓回彈恢復,盡量避免按壓停頓,避免過度通氣(500-600ml),每5個循環后重新評估。
第四步:開放氣道(A)
要點:
1.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取下義齒、清除口鼻分泌物;
2.打開氣道的方法:
①仰頭舉頜法(無頸部損傷者):左手小魚際置于患者前額,用力加壓,使頭后仰,另一手的食、中指抬起下頜,使下頜尖、耳垂與水平面垂直,以暢通氣道。
②托下頜法(適用于頭頸部損傷者★):把手放置患者頭部2側,肘部支撐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緊下頜角,用力上托下頜,并同時用2拇指把口唇分開。
第五步:人工呼吸(B)
口對口人工呼吸要點:
1.口完全包住患者口唇,防止漏氣;
2.吹氣時捏鼻,呼氣時松鼻;
3.連續吹氣2口,每次送氣1秒、間隔2秒;
4.吹氣與呼氣時間相等1:1;
5.有效指征:以胸廓抬起為有效;
6.潮氣量500-600ml(正常呼吸即可);
7.未見明顯的胸廓隆起時,重新開放氣道,再做一次人工呼吸。
第六步 再次評估
做完第5個循環后給予人工呼吸兩次后檢查頸動脈搏動及自主呼吸情況,一聽:聽呼吸音、二看:看胸廓起伏、三感覺:感覺頸動脈搏動,檢查時間:小于10秒鐘。
第七步 進一步生命支持
當對方頸動脈搏動及自主呼吸恢復,提示復蘇搶救成功,需要交給醫務人員進行下一步生命支持,心肺復蘇操作完畢。
CPR終止條件
1.傷病員已經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
2.有專業醫務人員接替搶救;
3.心肺復蘇進行30分鐘以上,醫務人員確定被救者已經死亡;
4.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延長CPR時間,如觸電、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特別是溺入冰水中。
點擊圖片,開始我們的循證探秘吧!
參考文獻
1.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2016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7;1(5):1-22.
2. Hazinski MF, Nolan JP, Aicken R, et al.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1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Circulation. 132(suppl 1):S2–S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