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三腔袋在食管癌術后營養支持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7月――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200例行食管癌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腸外營養支持方法,研究組采取三腔袋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對比分析兩組的營養狀況變化、住院時間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等,以及相應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腸胃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均短于對照組,營養狀況改善明顯,兩組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差異無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少于對照組。結論腸內給藥三腔袋用于食管癌術后的營養支持具有顯著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腸外給藥三腔袋;食管癌術后;營養支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1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985-02食管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消化道腫瘤,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而由于患者在術前已經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態,術后若不進行相應的營養支持,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1]。而實行有效的營養支持,不僅有助于患者盡早度過禁食期,對于患者術后恢復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這兩種方式。為了對比分析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對于食管癌術后恢復的應用價值,我院以200例行食管癌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三腔袋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操作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于2009年7月――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200例食管癌手術患者,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6.12±1.26)歲。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43-73歲,平均年齡(52.34±1.21)歲,對照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56.23±2.13)歲。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手術治療,且無食管瘺、乳糜胸等嚴重并發癥。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術前營養狀況等一般資料上未見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以WHO有關食管癌的《消化系統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為診斷標準。
1.3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腸外營養支持,術后1d經外周靜脈輸注相應的營養液,營養液的成分主要有: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熱量則按照3030kcal/(kg.d)給予,注射時間大概在16小時左右。研究組患者采用三腔袋行腸內營養支持,術前將三腔喂養管置于患者胃內,手術操作過程中,由醫護人員相互配合將三腔喂養管固定于空腸內,術后一天左右即可開始往腸內增加營養液[2]。而且隨著腸內營養液輸入量的增加,便可相應減少靜脈補液量。術后7天若證實無吻合口瘺即可拔出三腔喂養管進行流質飲食。
1.4評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0天的各項營養指標的變化:肱三頭肌皮皺厚度(TSF)、血紅蛋白(Hb)、上臂肌圍(AMC)等,以及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
1.5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所有計量資料用χ±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后10天,身體各項營養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同時,研究組患者術后10天胃腸功能基本恢復,均于術后10-15d后出院;對照組患者術后10天患者腸胃恢復情況不明顯,患者于術后15-20d后出院,兩組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未見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少于對照組,見表1。
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未見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差異無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