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蛛網膜下腔出血采用顱內動脈瘤栓塞聯合持續腰大池引流的療效與護理。方法 8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治療組顱內動脈瘤栓塞后行持續腰大池引流, 并配合相應的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對照組顱內動脈瘤栓塞后行腰椎穿刺做腦脊液置換。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情況。結果 治療組頸項強直持續時間(8.34±1.53)h、頭痛持續時間(5.54±1.85)d、腦脊液紅細胞<100×106/L時間(6.67±1.45)h、腦脊液壓力<18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時間(5.56±0.57)h均明顯短于對照組(11.65±1.46)h、(7.57±1.78)d、(10.56±1.58)h、(7.45± 1.63)h,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治療組治療后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13.43±2.4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10.34±1.9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患者腦積水、再次出血、腦疝、消化道出血、腦血管痙攣等發生比例均低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內動脈瘤栓塞聯合持續腰大池引流配合全程周密的護理能有效的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
【關鍵詞】 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動脈瘤栓塞;持續腰大池引流;?o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79
顱內動脈瘤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主要的原因之一, 并且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 血管痙攣發生率高達25%~30%, 而腦血管痙攣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預后[1]。因此預防血管痙攣的發生及緩解痙攣的嚴重程度, 已經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關鍵問題[2]。本研究采用顱內動脈瘤栓塞聯合腦脊液持續外引流治療, 并配合全程周詳的護理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2年10月來本院進行住院治療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 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確定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標準[3], 均行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確定為顱內動脈瘤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40例。治療組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齡(45.3±12.6)歲, Hunt-Hess分級Ⅰ級3例、Ⅱ級8例、Ⅲ級13例、Ⅳ級16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46.3±13.8)歲, Hunt-Hess分級Ⅰ級4例、Ⅱ級9例、Ⅲ級12例、Ⅳ級15例。兩組年齡、性別、Hunt-Hess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保持安靜, 避免情緒激動, 并且保持絕對臥床休息, 嚴格控制血壓, 使血壓保持在≤16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的水平, 并且給予甘露醇降顱內壓, 且給予尼莫地平等防止腦血管痙攣等治療, 在此基礎上采用DSA對動脈瘤為準進行定位后, 行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腦脊液置換, 治療組采用腦脊液持續外引流并配合相應的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具體為:①手術前護理:術前要通過與患者和患者家屬的交流, 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 讓患者和患者家屬了解顱內動脈瘤栓塞聯合腦脊液持續外引流對患者治療的重要性以減少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壓力, 促進患者及家屬配合操作治療。②術中護理:術中要協助患者擺好體位, 以便操作醫生能順利的進行腰椎穿刺, 并且操作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神志、瞳孔情況。術者腰穿成功后觀察并記錄引流腦脊液的顏色、量和性狀及引流情況[4]。③術后護理:為了預防患者翻身導致引流管受壓、脫落, 引流管從穿刺點水平延伸出來, 引流器掛床邊輸液架上, 高度距離穿刺點10~15 cm, 穿刺點及引流管用10 cm×15 cm透氣透明膜覆蓋固定牢固;巡視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腦脊液的顏色, 性狀及引流量等情況;加強預防感染的措施, 病房內定時通風, 每天定時用空氣負離子消毒機消毒2次, 引流器保持10~15 d, 密切觀察穿刺部位的皮膚, 如發現紅腫等情況及時通知主管醫師。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頸項強直持續時間、頭痛持續時間、腦脊液紅細胞<100×106/L時間、 腦脊液壓力<180 mm H2O時間、治療后GCS評分及并發癥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組頸項強直持續時間、頭痛持續時間、腦脊液紅細胞<100×106/L時間、腦脊液壓力<180 mm H2O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治療組治療后GC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腦積水、再次出血、腦疝、消化道出血、腦血管痙攣等發生比例均低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一種疾病, 具有起病急、病情發展快、致殘、致死率較高的特點[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 這是因為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的患者進行持續引流能夠促進脈絡叢不斷地分泌新的腦脊液, 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血性腦脊液有良好的稀釋和沖洗作用, 另外治療組治療后GC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兩組患者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一方面與本研究樣本含量過少, 另一方面可能與腦脊液置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血性腦脊液, 從而降低并發癥有關。
綜上所述, 顱內動脈瘤栓塞聯合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 配合全程周密的護理措施能夠明顯的提高臨床療效,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但是本研究也存在樣本含量過少, 未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 以確定顱內動脈瘤栓塞聯合腦脊液持續外引流是否能改善患者的長期預防效果, 因此以后的研究中要加大樣本含量, 并對患者進行長期的隨訪觀察。
[1] 譚飛. 蛛網膜下腔出血持續腰大池引流的護理. 中國當代醫藥, 2014, 21(15):145-146.
[2] 中華神經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380.
[3] 夏春潔. 蛛網膜下腔出血持續腰大池引流的觀察及護理.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1):208-209.
[4] 劉晶.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栓塞術后持續腰大池引流放液護理體會.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3, 15(7):294-295.
[5] 黃秀蓮. 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護理體會.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2, 14(5):765.
[收稿日期: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