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虛實,奇正之延伸,勢之核心要素。
虛實,是選擇。
虛實,是詭道。
2.
唐太宗,對《孫子兵法》最為贊賞的就是虛實。
他與大將李靖有段對話,把虛實講明白了。
太宗曰:“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今諸將之中,但能言背實擊虛,及其臨敵,則鮮識虛實者。蓋不能致人, 而反為敵所致故也。如何?卿悉為諸將言其要。”
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變之術,然后語之以虛實之形可也。諸將多不知以奇為正,以正為奇,且安知虛是實,實是虛哉?”
太宗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此則奇正在我,虛實在敵歟?”
靖曰:“奇正者,所以致敵之虛實也。敵實,則我必以正;敵虛,則我必以奇。茍將不知奇正,則雖知敵虛實,安能致之哉?臣奉詔,但教諸將以奇正,然后虛實自知焉。”
太宗曰:“以奇為正者,敵意其奇,則吾正擊之;以正為奇者,敵意其正,則吾奇擊之。使敵勢常虛,我勢常實。當以此法授諸將,使易曉耳。”
靖曰:“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當以此教諸將。”
3.
孫武講“虛實”,從常法與變法兩個層次來講。
上半部分講“常法”,即如何調動敵人、消耗敵人,形成敵疲我逸,敵分我專的戰爭狀態。
通過調動敵人,打破戰場平衡,否則都要立于不敗之地,難以分出勝負。
首先講如何消耗敵人,先處戰地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要想讓敵人自至或不得至,方法就是利之、害之;消耗敵人的辦法就是,飽能饑之,安能動之,佚能勞之,方法是威脅他必須要救援的地方(去其所必趨)。
其次講攻守必須選擇正確的目標,充沛的精力、適當的時間、恰當的空間展開攻擊疲勞之敵、空虛之敵。一方面趨戰行軍出其不意,行于無人之地;另一方面攻守要做到攻其所不守,守其所必攻,形成敵人陷入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的被動局面。
第三講兵力調動上的形名協調。其核心在于“無聲無形”,我進攻時,能夠“沖其虛”,因為我“攻其所必救”;我防守時,能夠畫地而守之,因為他覺得這里不是進攻方向而不重要或不劃算(乖其所之)。
第四講兵力運用上的集中與分兵。集中與分兵的原則是,敵分我專,到處防備,就會形成無所不備的結果,兵力就難以集中,要學習努爾哈赤的“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指導思想。
4.
后半部分講“變法”,這完全考驗將領的智慧,《計篇》對將領的要求是“智信仁勇嚴”,第一位強調智,因為指揮戰爭更多靠“智慧”。
變法,關鍵在于將領在戰場上“應形于無形”、“因形而措勝”。
首先講知戰之地、知戰之日,擁有了時勢、地勢和上半部分講的兵勢,就可以“敵雖眾,可使無斗”。
其次講判斷戰場虛實、調動敵人的方法: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第三講因形錯勝,讓敵人看不懂你如何打贏的。一方面是戰前,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另一方面只看到我打贏成功的狀態,不知道我是怎么調兵,調動資源的,就像很多人只知江小白的“表達瓶”好、六個核桃的廣告語好,卻不知人家如何運作的一樣;再者每一次打仗所用方法也必然不一樣,要因時因地因敵而變。
第四講兵形象水,奔流直下,繞過障礙物,擊虛而行,因形制勝。
5.
虛實是什么?
從實力方面講,強者為實,弱者為虛。
從精神方面講,勇者為實,怯者為虛。
從管理方面講,治者為實,亂者為虛。
從體態狀況方面講,逸者為實,勞者為虛。
從準備情況方面講,有備為實,不虞為虛。
吳如嵩先生如是說。
6.
虛實的核心在于快速的聚焦資源,我專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
一個企業,一支軍隊,人力、資源、裝備、經費均有限,如何用一種方法快速集中兵力,是會戰勝利的關鍵。
孫子曰:“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到處投入,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變成自己的生意,就哪里都做不好。
所以,要把資源都聚焦在自己的優勢上,以壓倒式的力量,實現在某個點上的突破。
這是虛實的一個經營之用。
7.
在《孫子兵法》中,勝是可知,還是可為?
《形篇》說:“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虛實篇》說:“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勝可知而不可為,怎么講?
趙本學說:“在己故可知,在人故不可為。”
張預說:“己有預備則勝可知,敵有備則不可為。”
也就是說,勝可知是說我方準備充分,有詳細的偵察和分析,可以預見勝負,比如《謀攻篇》的“知勝有五”的五個方面來判斷,《計篇》的“五事七計”來判斷。
不可為,是說敵人沒有給你可乘之機,故不能強為。我們能管得了自己,但管不了敵人。
盡管你以利害調動敵人,如果敵人能識破你的詭計呢?
故曰不可為。
可見,勝可知而不可為,不是用來講“先勝”。
《虛實篇》又說勝可為,怎么講?
閻勤民先生認為,“勝可知而不可為”是說從宏觀來講,宏觀的實力差距不可強為。
就像面對曹操的八十萬兵力,面對苻堅的八十萬大軍,面對國民黨的強大,從宏觀層面,從預測的層面都不可強為。
那么,局部上卻“勝可為”,可以爭取,可以實現,可以利用戰地、戰日、有效調動敵人、消耗敵人,從而戰勝他們。
所以,弱勝強,都從局部開始,從虛實之變開始。
毛澤東關于局部優勢轉化為整體優勢方面有過精彩的論述。
《論持久戰》中,他說:“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余,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
可見,先從局部優勢開始,局部主動開始,逐漸擴大戰果。
企業根據地建設也是基于這個思想,先穩固一個戰場,建設成為根據,嘗試模式,總結出動作,培養出人才,重要的形成穩定的造血功能,進而不斷擴大戰果。
當然,企業的根據地,不一定是地域范疇,也可以是渠道范疇。
8.
何為先處戰地者逸?
開篇講“先處戰地”,這是告訴我們要先搶占制高點,也是戰略上的實。
為什么很多企業疲于奔命,今年做這個品類,明年做哪個品類,就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因此,他是趨戰者,盲目、疲勞。
而有的企業,確定了自己的位置,清晰了自己在哪里積累品牌,在哪里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故屬于“先處戰地者佚”。
一個品類中,有企業創造了一個概念,大家覺得這個概念好,都去跟隨,對于概念創造、勢能創造的企業來講,就是逸;跟在后面的企業就勞,你只是在幫助他烘托氛圍而已,在這個只有老大,沒有老二的時代,跟在后面能喝點湯都不錯了,想分肉的可能性很小。
9.
戰術應用上,找強大對手不重視,比自己規模小的企業操作不了的市場或價格帶去做,也是避實擊虛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