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公元208年,剛剛統一北方的曹操志得意滿,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富庶穩定的南方,開始了自己的南征。在出征之前,五十三歲的曹操寫下了《龜雖壽》這首名篇,表達了自己雖英雄暮年卻仍然奮斗不止的雄心壯志。
(曹操)
然而,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天不遂人愿,赤壁的一場大火讓這位北方的霸主折戟而歸,以致于接下來的歲月里,奸雄曹操再未染指江南。
有人說,赤壁的一場大火徹底燒掉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雄心,也徹底使他忘記了《龜雖壽》中的暮年壯志。赤壁之后的曹操開始消極、開始防守、開始打敗仗……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曹操在赤壁之戰后參與的戰爭不多,我們先來列舉一下:
如果把這幾次戰役在地圖上標記出來,則是這樣的:
(曹操晚年的幾場大戰)
攻潼關、戰馬超、平張魯,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晚年的幾次戰役都集中在西面(由于襄樊之戰是一場被動的防守戰,而非張略上的主動進攻,所以我們不做考慮),也即是說,赤壁之戰后的曹操把戰略重心放在了西線上。
為什么曹操會一直往西進攻呢?難道僅僅是為了解決馬超、張魯等人的“后顧之憂”嗎?其實,曹操這些“大動作”的戰略目的跟他南征時是一樣的,也是為了統一天下。
那么問題來了,一直往西走就能統一天下嗎?孫權和劉備明明都在南方,這不是南轅北轍嗎?
答案:能!
我們暫且把曹操的西線戰略稱之為“蜀道戰略”(至于為什么冠以“蜀道”之名,后面會進行詳解),曹操的蜀道戰略概括起來主要分三步:
在地圖上是這樣的:
(“蜀道戰略”的路線)
接下來,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蜀道戰略”其實就是半個圈,要想實現戰略目標,曹操要先取得漢中,再拿下益州,最終才能攻打荊楚之地。
但是在“畫”這個圈之前,還有兩個地方需要解決,一個是關中,一個是隴右。主要原因有兩條:
(關中、隴右、漢中分布圖)
所以為了更好的進攻漢中以及防止被別人從背后捅刀子,曹操很快就對以韓遂、馬超為代表的關隴集團發起了進攻。最終在謀臣賈詡的獻計下,巧施離間,打敗了韓、馬,平定了關中,隨后曹操遣夏侯淵繼續西進,掃平隴右,進一步解決了后顧之憂。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諸葛亮,其實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對于漢中、隴右以及關中這三地之間的戰略關系,理解最透徹的就是他了。
諸葛亮正是深知隴右對于關中和漢中的重要性,所以才在屢次的北伐中選擇祁山的路線,其目的就是要先取得隴右,不僅可以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而且可以把隴右作為跳板,做長線發展,在關外尋找和曹魏主力決戰的機會,從而一舉奪得關中地區,達到“還于舊都(長安)”的目的。
(諸葛亮)
取得了關中,平定了隴右,接下來就可以進攻漢中了,當時的漢中太守張魯沒打幾下,就繳械投降了,曹操順利地拿下了漢中。
事情當然沒有那么簡單,因為與此同時,劉備也剛好打敗了劉璋,入主了益州,也把目光放在了漢中,于是一場陣容超級豪華的大戰就此爆發。
劉備方:劉備、諸葛亮、法正、張飛、趙云、黃忠、馬超、魏延等;曹操方:曹操、夏侯淵、張郃、曹休、曹真、曹洪、徐晃、郭淮等,這個陣容,比之赤壁之戰可以說還更勝一籌。那么為什么雙方都精銳盡出、殊死一搏呢?原因就是,漢中對于益州太重要了!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三國志》
以上是蜀中官員楊洪對諸葛亮說的一番話,楊洪表示,漢中為四川的門戶,得漢中即得蜀,無漢中則無蜀,即使拼盡全國之力也要拿下漢中。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先在地圖上看一下:
(從漢中到成都)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從漢中出發,經過戰國時期秦國開鑿的金牛道,經過寧強、穿過劍閣就可以到達四川盆地,再經過梓潼、綿陽、德陽,即可到達成都。
自古四川盆地就是四塞之地,通往外界的道路只有兩條,以金牛道為代表的蜀道就是其中往北的一條,另一條我們待會兒再說。所以說,把漢中稱為四川的咽喉要地一點兒都不為過,曹操想繼續向南進發,就必須拿下漢中,而劉備想要穩坐益州,也必須拿下漢中,所以兩個人只能往死里磕。
(漢中之戰)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幸運女神這一次眷顧了劉備,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并成為了漢中王,而曹操,只能打道回府,終止了他的“蜀道戰略”。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為了能更好地理解曹操的“蜀道戰略”,我們還是假設一下,如果曹操贏得了漢中之戰,并成功地出漢中奪取了益州,那么他能完成“蜀道戰略”的設想嗎?我們繼續往下看。
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華陽國志·蜀志》
我們先把時間往前推,推到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巴蜀地區內亂,雄踞關中之地的秦國想對巴蜀用兵,但是當時的秦惠文王卻擔心一旦分兵,旁邊的韓國會趁火打劫,所以一直躊躇不定。
這時候大將司馬錯站了出來,認為這個險值得去冒,理由有兩條:
其一,巴蜀富庶,得之可以富國強兵。
此一點,后來的諸葛亮在其《隆中對》中也有過描述: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隆中對》
其二,得到巴蜀,可以水陸并進,攻取荊楚。
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華陽國志·蜀志》
(從巴地到荊楚)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從巴地(今重慶)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經過長江三峽,即可到達宜昌,進入荊楚之地,前文提到出入川地的路只有兩條,漢中方向是一條,這里即是第二條。因此,得到巴蜀之地就能對荊楚之地造成極大的戰略威脅。
最終秦惠王文采取了司馬錯的建議,順利取得了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巴蜀之地,為日后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和軍事基礎。
(秦滅巴蜀之戰)
若干年后的楚漢之爭中,漢高祖劉邦也是依據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四川盆地的經濟和軍事優勢,滅亡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得巴蜀者,常王天下”,只要能取得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就能大概率地能成就王霸之業。
因此,對于曹操來講,其本身已經占據了關中之地,假如他在漢中之戰中取得勝利,并借助漢中奪得四川,那么他就可以從巴地揮軍東進,與此同時,再下令襄陽的曹軍一同南下,形成掎角之勢,則荊州唾手可得,荊州若得,江東自然不攻自破!如此,霸業可成矣!
(假想的曹軍進軍路線)
以上就是關于曹操“蜀道戰略”的全部內容,接下來有兩點說明需要再補充一下:
其一,關于“蜀道”的說明,所謂蜀道,就是從關中入蜀的道路。蜀道主要分兩段,第一段是從關中到漢中的道路,包括陳倉、褒斜、倪駱、子午諸道,稱之為“北蜀道”。第二段是從漢中進入四川的道路,包括金牛、米倉、荔枝諸道,稱之為南蜀道。
(蜀道示意圖)
再回看曹操的三步走戰略,可以發現,從關中到漢中、再從漢中到四川,整個蜀道是繞不開的關鍵所在,也將會是戰爭的集中地,所以我們把此戰略稱之為“蜀道戰略”。
其二,解讀完了“蜀道戰略”,或許有人要問了,劉備贏了漢中之戰,成功占據了四川和漢中,為什么沒能像劉邦一樣完成帝業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兩條:
所以,劉備和劉邦,不一樣的益州加不一樣的關中,也就造就了不一樣的結局……
再回到文章最初我們提出的那個問題,我們現在可以做出結論了。
赤壁之戰后的曹操其實并沒有意志消沉、再無作為,而是把戰略方向轉移到了西線,試圖通過“繞圈”的方式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然曹操再一次“折戟而歸”,但是卻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了英雄暮年仍然奮斗不止的雄心壯志,一如后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有奮斗、有遺憾,這或許也是我們喜歡三國的原因吧!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