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武王吊民伐罪舉兵反商,在牧野之戰大敗敵軍,紂王天子自焚而死,周王室正式取代商朝成為天下共主。周朝因襲前代舊例,冊立大小諸侯,裂土分茅,以藩屏周。前后多次冊封了大小百余個諸侯國,衛國就是其中之一。衛國并非是周武王親手冊封的諸侯,而是武王之弟周公在平定殷商遺民的叛亂后,將殷商故都地區分封給了幼弟康叔,稱衛國。周朝的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衛國屬于第三檔的伯爵,經歷六代伯爵之后的衛國君主賄賂當時的周夷王,得到了侯爵的地位,史稱“衛頃侯”。后來,蠻族入侵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洛邑,當時的衛侯立下功勞,周平王封其為公爵。衛國就開始以公爵的身份進入到了春秋戰國之中。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征戰的時代,諸侯之間互相吞并。衛國的力量偏低,卻在復雜的春秋戰國時期平安過渡,甚至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衛國竟然還在茍延殘喘,成為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諸侯國。衛國完整的見證了西周的禮樂文明和春秋戰國的烽煙滾滾,前后饗國長達九百余年,經歷四十一位君主,是中國歷史饗國最久的諸侯。后世對于衛國的記載以春秋時期為最,在周邊強敵環伺,波詭云譎的氣氛中,衛國能夠最終存活下來,自然有其獨特的方式方法。筆者也將從春秋時期衛國的內政外交入手,探索其發展之途,求存之道。
衛國是歷史上饗國最久的諸侯國
衛國的封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東省西部,大約方圓四五百里的地域范圍內。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危機四伏,強敵環伺,北面有強大的晉國,東面與富有的齊國相接壤,西南又有號稱“春秋小霸”的鄭國和一度成為霸主的宋國。衛國仿佛是風中的浮萍,很有可能被周邊的諸侯國吞并。衛國在早期采取了長袖善舞,攻守結合的策略。在春秋初年即衛桓公十三年,衛國實力較強時,衛國接受了鄭國流亡公子公孫滑的投奔,公孫滑是鄭國共叔段的兒子,衛國以此為理由出兵伐鄭,攻取廩延。這是衛國歷史上第一次主動出擊別國,再取得了戰果后,鄭國和衛國交惡。鄭國在同年出兵攻打衛國南鄙,次年再度進攻衛國。此后,兩國交鋒多達數十次。在這一過程中,衛國施展過人的外交手段,先后與宋、陳、蔡、燕結成盟友,多次同盟攻鄭。最成功的一次戰役是發生在衛惠公二年,宋、齊、蔡、衛、陳五國聯軍攻入鄭國都城,燒毀王宮祖廟。不過鄭國的“小霸”稱號畢竟不是浪得虛名,很快就恢復了元氣,在衛惠公三年擊退了魯、宋、衛、陳四國聯軍。
春秋時期衛國地圖
這一階段是衛國向外攻伐的活躍期,在經歷了衛國歷代君主的累積之后,衛國有能力在這一地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影響力,他將目標瞄準了西南的鄭國。鄭國經歷鄭武公、莊公之后,國力大增,兩國之間實際上就是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以增進實力。衛國本身的實力不強卻善于聯合周圍的諸侯,它的戰略也是春秋時期盟會制度的雛形。而且,它還吸納了大量諸侯國前來投奔的落難公子君王,先有鄭國的公孫滑、鄭昭公,后有小國的許莊公、蘇子。衛國一手軍事政策主動出擊,另一手外交政策廣結善緣。這就使得衛國在這一階段游刃有余,力量分布非常均衡。但是由于內亂導致軍事力量衰減,無力再擴大影響力。齊國稱霸后,衛國就改變了策略,不再主動出擊,而是成為大國聯軍的一份子,瓜分利益。從齊國稱霸到齊桓公去世,衛國先后參加聯軍作戰五次,與諸侯國會盟七次,并沒有獨立的作為??墒呛锰巺s著實得到了不少,在這一階段攻滅了一些小國,增加了實力。
齊桓公死后,五子爭王,霸主地位蕩然無存。衛國開始獨立地面對內政外交。但是在這一階段,衛國卻鑄成了歷史上最大的錯誤。就是衛文公對于正在流亡過程中的晉文公重耳無禮,致使他繼位以后對于當時在位的衛成公很不滿。于是就以他不肯借道給晉國,并且也不發兵救援宋國為借口,悍然出兵攻打衛國。衛成公出逃到了陳國避難,后來衛成公通過周天子的說項,才和晉國握手言和,衛成公得以回到衛國復位。史書上記載這一段非常緊湊:
“ 衛文公十六年,晉公子重耳過,無禮。十七年,齊桓公卒。二十五年,文公卒,子成公鄭立。成公三年,晉欲假道於衛救宋,成公不許。晉更從南河度,救宋。徵師於衛,衛大夫欲許,成公不肯。大夫元咺攻成公,成公出奔。晉文公重耳伐衛,分其地予宋,討前過無禮及不救宋患也。衛成公遂出奔陳?!?/p>
城濮之戰就發生在衛國境內
自此之后,衛國開始緊緊跟隨晉國的腳步,努力抵御南方楚國的入侵,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春秋末年。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衛國雖然自身的軍事力量不強,單打獨斗的狀態下只能是與鄭國平分秋色。但是,衛國卻為什么在春秋時期能夠存活下來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衛國兵力進取不足,自保有余。衛國國都雖然曾經在公元前660年被狄人攻破,屢次遷徙。但是,經過百余年的休整,勢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衛國曾經多次面臨鄭國、齊國和晉國的入侵,卻都可以化險為夷,足以證明國家的實力是存在的。后期的衛國采用了附庸政策,追隨在齊國和晉國這兩大軍事強國的身后,狐假虎威,其他的諸侯亦不敢覬覦。加上它使用的是鬣狗戰術,跟在大國聯軍之中瓜分利益和土地,國力也在一點一滴的成長。
第二,衛國的國人集團非常特殊。國人集團也就是居住在城市當中的自由民,是諸侯國中的最重要力量,既是兵源的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的支柱。衛國歷經多次內亂,很多時候是臣下造反將國君驅逐。而當王位繼承面臨問題時,正是國人出面擁戴繼任者。所以,雖然衛國曾經喪國失地,但是法統卻從未斷絕,這就是國人發揮的力量。
西周宗法制概況
第三,衛國的血緣是其法統延續的重要保障。衛國是純正的姬姓諸侯國,他和鄭國,晉國同宗同源。正是因為這層關系,晉國才會在周天子的說和之下原諒衛國。也是因為這層關系,同姓諸侯國對于衛國的攻伐也有一個限度。當時姬姓諸侯國的共同敵人是南方的楚國,它們必須一致對外才可以獲勝。所以說,兄弟鬩于墻御侮于外,這就是衛國在春秋時期傳統的求生之道。
好景不長,春秋晚期,由于地方上諸大夫實力的增強,各國的小封臣開始起兵反抗宗主的地位。甚至有人篡奪國君的地位,比如田氏代齊。晉國內部也出現了六卿干政,各自為戰的局面。在晉平公去世時,衛國還能夠會同鄭、魯、齊、宋一起前去晉國吊喪。可是短短數年,晉國的眾卿大夫就開始以各種理由出兵攻打衛國。晉國的趙鞅、魏曼都以衛國不服從自己為借口出兵攻打衛國。同時,衛國內部的國人勢力也由于小諸侯采邑的發展而逐漸分散到了地方。而血緣上的優勢也隨著最大的姬姓國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而變得蕩然無存。衛國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屢遭侵略仍舊維護住了本身的法統。并且,衛國在春秋晚期到戰國初年的政策轉變為收縮政策。不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計較自身地位的下降,而是全心全意的維護住自身的法統。由于史料的缺乏,戰國時期的衛國情況不如《左傳》的詳細。但是我們可以看出衛國在戰國時期由公降為侯,后又被降為君。這樣的轉變之下,衛國依然沒有喪失法統。即使是淪為魏國的附庸,即使疆域僅僅剩下濮陽一座城市,可是衛國的血脈仍然被延續下來。
戰國時期衛國地圖
人才成為了衛國最后的救命稻草。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信,但是戰國時期的衛國的確是靠著人才的輸出,才在諸侯國中保留下最后的容身之地。衛鞅、吳起、呂不韋、李悝都是衛國人,吳國公子季札也說“衛多君子,其國無故”。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衛鞅和呂不韋,一個是秦國統一天下的設計師,一個是秦統一天下的執行人,可以說他們是秦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兩個相國。他們都來自于衛國,可見衛國的文風鼎盛,人才濟濟。政治在執行的過程中往往會夾雜著某些情感,也許是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顧念到了衛國的特殊,對他手下留情。更重要的是,衛國作為一個小小的封君,實際上已經無足輕重。既無法影響到秦國統一的鐵蹄,也不干涉秦國的內在發展。正好似趙國滅亡后,仍有公子嘉在代國稱王茍延殘喘,秦國并沒有緊追不舍趕盡殺絕。周王室控制地域僅僅只有王畿,可是仍存在了數百年。也好似今天的梵蒂岡,領土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仍然傲然獨立。這就說明在當時的社會中并不是完全的功利主義,也有許多特殊的情感因素夾雜其中,最終導致了這種微縮型諸侯國的存在。這促使衛國成為了歷史上存在最長久的姬姓諸侯國,見證了整個東西周歷史的興亡盛衰,王國更迭,為歷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