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紅軍攻占遵義后,蔣介石隨即調集40萬重兵進逼遵義地區,對紅軍形成鐵桶般的重重包圍。
然而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毛主席指揮紅軍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戰!幾十年前那條千里的赤水河,就如同一個被拉得彎彎的弓背。40萬大軍,在這張弓上蓄勢待發。只不過拉弓的是蔣介石。而箭頭所指的:是毛澤東率領的不足3萬人的中央紅軍。3萬∶40萬,毛澤東對蔣介石,這場 生死關頭的較量, 究竟誰能笑到最后?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經過決議,決定由3路縱隊逐次向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經過8天的長途跋涉,紅軍勢力已經推進到赤水河以東等地。但此時的中央紅軍還并不知道,川軍(劉湘)已經占領了赤水城,并置重兵在土城以東堵擊紅軍。為了打開北渡通道,以紅3、紅5軍團為主力的中央紅軍,向川軍發起了猛烈進攻。
但由于前方敵情誤報(偵察兵回報是4個團6000千人,但實際情況卻是9個團1萬多人!)紅軍在此之前也沒和川軍交戰,對川軍戰斗力了解不夠,經過激戰雖取得了局部勝利,但卻遭到了川軍瘋狂反撲,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對峙狀態。而此時另一個危險信號正在向紅軍趕來,附近各路國民黨軍團正奔集前來!如果此時再堅持戰斗,將會使紅軍的處境變得十分危險。于是,毛主席提出迅速撤出戰斗,渡赤水河西進。在29日凌晨3點多,中央紅軍分路西渡赤水河,這才擺脫了嚴峻的敵情。
在得知中央紅軍西渡赤水河后,劉湘率領的川軍立即以8個旅分路追截,并還派出4個旅沿長江兩岸布防;而同一時期,國名黨薛岳兵團也正向紅軍趕來。當得知國民黨已加強長江沿岸防御,不得已之下,紅軍只得放棄渡江北上四川的計劃,改向川滇邊的扎西地區進軍。然而這一消息很快就被蔣介石知道了,蔣介石再次重新調整部署,派出9個師、19個旅對紅軍展開堵截。布置完后,蔣介石異常興奮地對身邊人說道:“乃有堵截圍殲之望”。
對于蔣介石的安排,毛澤東再次改變計劃,決定向敵人防守力量薄弱的黔北進軍,二渡赤水河。紅軍的回師,令蔣介石怎么也沒能想到。二渡赤水,是打的非常漂亮的一場戰役,紅軍繳槍2000多支,俘敵3000多人。此戰役讓紅軍士氣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二渡赤水的勝利,讓蔣介石顯得精神恍惚,格外的焦慮。在3月2日當天他親自飛赴重慶,親自部署對紅軍發動新的圍攻。這一次蔣介石把防止中央紅軍東進湘西,避免與紅2、6軍團會合作,作為主要的戰略重點。
為了實現在黔北建立根據地的計劃,面對蔣介石的戰略規劃和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毛主席建議“全部渡過赤水河西岸,再去尋求新的機動。1935年3月17日,中央紅軍三渡赤水!
蔣介石面對紅軍三渡赤水的行動,非常迷惑。驚恐之余,他害怕紅軍又要北渡長江,于是又下令各軍在赤水河西修筑碉堡,企圖圍困紅軍。然而這次蔣介石再次上當了,因為紅軍三渡赤水的目的,就是要把國民黨各路軍隊再次調動到赤水河西岸,然后再乘虛尋機東進。四渡赤水后,紅軍決定南渡烏江。
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后,毛澤東計劃“調虎離山”,“把滇軍調出來”,然后乘虛進軍云南,以便打開紅軍西進云南的門戶。四渡赤水,可以說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變被動為主動的決定性戰役。毛主席在這次戰役中,通過靈活變換作戰方向,迷惑和調動敵人,掌控戰場主動權,創造戰機,既跳出了幾十萬國民黨大軍的包圍圈,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又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不愧是一代偉人!
文/壹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