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金融機構保險、銀行、證券的區別和聯系
學術界中說:銀行、證券和保險是金融業的三駕馬車,但是在國內,銀行、證券備受追捧,而保險則一直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業內有一個關于"三駕馬車"關系的段子:銀行催命,證券玩命,保險保命。銀行是融資機構,簡單、安全與負收益的理財工具,流動性最好;證券的收益較高,但是風險系數也大;保險主要是為了規避風險。從理論上講,三者的有機結合能夠降低風險,提高總體收入水平。
銀行、保險和證券是金融業的三駕馬車,對國家和社會而言,它們都發揮著融資和投資的功能,但從個人客戶的角度來看,又有許多區別,在這里簡單逐一分析一下。
正確認識銀行的本質
我們個人把錢存到銀行,成為銀行的儲蓄客戶,銀行支付我們一定的利息,這就完成了我們個人的投資過程(追求利息)和銀行的融資過程(獲得資金的使用權)。銀行把儲蓄客戶的存款,借給需要錢的個人和企業使用,這就完成了銀行的投資過程和貸款者的融資過程,銀行收取貸款者的利息獲得利潤,扣除了支付給儲蓄客戶的利息后,就獲得了銀行自己的利潤。利息差是銀行的一個利潤來源。
銀行短期存錢最安全,長期存錢最危險。把錢存銀行追求的應該主要是安全性(不會丟,比家里合適,還有點利息)和流動性(方便取用),而不是收益性(因為利息抵御不了通貨膨脹)。 銀行對它的貸款客戶遵循這樣的原則,你有還款能力時拼命想貸給你,如果還不上,就馬上催債,拿走抵押物。簡單的說,就是要么錦上添花,要么雪上加霜。比如一個人貸款1000萬買個別墅,還到300萬突然車禍去世,如果家人還不上欠款,銀行就會毫不客氣把房子收走,不能因為同情和可憐就免除未還清部分,因為那樣,銀行就是對它的儲蓄客戶不負責,早晚都得破產。
正確認識證券公司的本質
股票是上市公司的融資工具,而不是為了讓股民致富的發明。企業經營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獲取資金的方法(融資)主要有債權融資(比如向銀行貸款,必須還本付息,一般需要抵押物或擔保)和股權融資(比如發行股票,不需要償還,股東的資本金一般不許隨便抽逃)。
一個企業發行股票,大概的過程如下:經過相關法律程序獲得上市資格,由承銷商(如證券公司)承銷,投資者申購(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比如發行10億股,發行價格每股21元,就等于融資210億元,這筆錢就進入上市公司,作為股東資本和資本公積,作為企業資產,供企業經營使用。無論機構投資者(會成為比較大的股東)還是個人投資者(股民小股東),都不能向企業(上市公司)要回股權投資,只能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轉讓。企業經營得好,給股東分紅,就等于投入資金的利息。如果企業破產,優先給付的是債權(銀行貸款),然后才是股東的利益,往往都不會剩余,因為公司一般是有限責任,所以即使是資不抵債,也不需要股東償還債務,損失最大額度就是投入的資金。股票的買賣,是股東股權的轉讓,跟上市公司并不發生直接關系,對上市公司的經營也沒有直接影響。股票價格的波動,影響的是上市公司的市值,而不影響公司的實際資產質量。當然,公司的資產質量會影響股票的價格走勢。但目前的中國資本市場,影響股票價格的主要是信息,而不是上市公司的質量。
|
小股民買賣股票,我們稱之為炒股,就如同打麻將一樣,屬于投機賭博行為。四個人打麻將,就是總資本量不變的重新分配行為,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自己贏了,那么第四個人一定是輸了。因為贏錢的人贏的一定是他的錢,整個重新分配的過程并沒有創造新的價值。炒股票也不會創造價值,也是股民資金的重新分配,只是計算的范圍遠遠大于打麻將的四個人,不那么明顯而已。 真正影響股票價格是信息,是政策,是莊家的操縱。股票市場沒有專家,只有莊家。 股票是上市公司合法向全社會融資的最好工具(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這是股票最積極正面的意義。 股市是合法的賭場。股票是零和的游戲(有人歡喜必有人愁)。股票有時候是博傻游戲(買的人總是相信會有后來者接盤,接的人就是更傻的)。 公認的投資理念是“長線是金”,事實也不斷證明,投資股票要靠長期持有才一定會贏。但2007到2009的市場讓許多人懷疑堅持到底對不對?答案是對的,因為用一兩年看股票,還是太短。證券公司一項很大的利潤就是股民買進賣出的過程中支付的手續費,這就需要股民頻繁進出,只有打短線才會這樣。長期持有是對股民有利的行為,短線進出是對證券公司有利的行為,這就有了矛盾。但最后都是趨利避害,證券公司作為組織體,發揮它的優勢,利用專家和媒體的力量,不斷釋放消息(真真假假),調動股民不斷運動。即將絕望的時候讓你看到希望,看到希望的時候又讓你失望。 這就是股市波動的理由,因為組織要靠運動來獲得自己的利益。 當然,能把握波動趨勢的人,就是專業的炒股者,或許可以賺到錢,但這樣的人永遠是少數。玩股票的原則就是避免貪婪和恐懼,避免追漲殺跌。換句話說,就是別人都看好的時候,你就見好就收,賣掉,人人都絕望的時候你要大膽進入,等待機會。而人性的弱點喜歡跟風,以為做為大多數是安全的,結果恰恰相反。 在證券市場上,最大的贏家是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和Z-Fu。
|
|
正確認識保險公司的本質 保險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不為人熟悉的行業。最早的保險是起源于海上運輸。那個時候,一個英國的商人要把自己辛苦得來的一船貨物運送到遙遠的印度(或者中國)來賣,結局只有兩個:如果平安到達,就變成富人;如果中途船只沉沒,他就得破產。如何避免這樣的冰火兩重天的人生呢?人類是聰明的,后來就發展到商人們集合到一起,把各自的貨物分成十份,平均分裝到十艘船上,分十個日期(批次)發出去。這樣,幾乎不會發生船全部沉沒的悲劇,定價的時候考慮到沉船的成本,就可以保證一定的利潤。但每次都等待湊齊了貨物再發船也不太方便,就有人出來號召,只要給我交5萬元,如果船沉了我就賠100萬。這個人的生意模式就是最早的保險概念,他的任務就是爭取讓足夠多的商人愿意加入到這個組織,每船出5萬元,20艘船就可以募集100萬元,如果沉一艘就是剛剛好,不虧不賺。如果不沉就賺了,如果沉了兩艘,就破產了。所以,這個商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讓越多的人加入這個組織,他就越安全。后來從貨物運輸發展到人身保障,每個人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資金,放到保險公司里,跟所有的客戶結成一個互助組織,出風險的人得到巨額的保障,等于得到組織的幫助,沒有出險的人等于幫助了別人。所以說保險是互助,更是自助。 保險公司的贏利,主要有三個渠道,就是管理收益、承保收益和投資收益,主要的是投資收益。保險公司賣保險的過程是融資,拿到客戶的錢以后就要去投資。在保險費的計算也包含三部分,就是管理費用、保障費用和儲蓄費用。管理費用的節余會成為保險公司的費差益,但是隨著競爭的加劇,人力成本的增加,這方面的費用幾乎不會有太多的盈余。保障費用的節余形成保險公司的死差益,就是承保利益,這是基于大數法則(概率論),由于采用的計算基礎都是統一的生命表,也不會成為保險公司贏利的主要渠道。因為保險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具有了強大的融資能力(續期保費的收入),擁有大量的可投資資金,這就造就了保險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地位,成為舉足輕重的機構投資者,甚至號稱“第二銀行”。 舉例證明保險公司必須具備強大的投資能力,才能承擔起提供保險保障的職責。如果一個人年交保險費3000元,選擇交20年,購買10萬壽險保障。我們來看一下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區間。如果第一年客戶身故,保險公司就得賠付10萬元,等于虧損了9.7萬元=10萬元-0.3萬元。如果這個客戶健康長壽,20年保險費全部交清,合計交費6萬元,從此以后,如果客戶出險死亡,保險公司依然要賠付10萬元,保險公司等于虧損了4萬元=10萬元-6萬元。所以保險公司的虧損區間是介于4萬-9.7萬之間(我們不考慮其他相關費用和成本)。我們可以看出,保險公司的贏利模式,就是長期占用客戶的資金去投資賺錢,超過4萬才有利潤,還用考慮客戶出險的早晚,還要賺更多才會有利潤,才能支付員工的工資。保險公司不會賺錢,就無法提供保險保障。因為從壽險的角度看,收取了保險費之后,保額的額度是保險公司必須給付的額度,而保額一般都超過保費,差額部分必須靠投資贏利來彌補。 基于利益的一致性,保險公司最的愿望就是它的客戶:身體健康,萬壽無疆。這樣,保險公司運用資金的時間就夠長,贏利空間才夠大。 保險是一個經常被誤解的偉大行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因為購買證券或銀行產品而導致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劇——因為,他們只愿“錦上添花”;危難之間又“落井下石”。 在保險存在的幾百年的歷史中,我們從未聽過有人因為購買保險而導致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劇——因為,我們總是“雪中送炭”;最差也是“錦上添花”。從慈善事業的角度看保險的價值——保險比慈善多一個功能,即在“兼濟天下(互助)”的同時,又能“獨善其身(自助)”
|
|
買保險的“組織”意義 保險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間有愛,一人一塊”的社會互助,更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自助。保險法規定了壽險公司的退出機制,明確提出“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除了分立、合并和被依法撤銷外,不得解散”,如果出現被依法撤銷的情況,要轉讓給別的壽險公司,如果不能達成轉讓協議的,由國家監管機關指定公司接受。之所以有這樣的法律規定,是因為保險是“經濟的助推器、社會的穩定器”,經濟貧困的人買不起保險,特別富裕的人覺得不需要保險,買的是社會的中間階層(中產階級),他們把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重要儲備選擇放在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隨便就破產清算了,讓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中產階級的未來化為烏有,他們就要上街游行,社會就會混亂。為了社會穩定,幾乎所有國家的保險法,都有這樣的規定,所以買保險的人就形成了一個組織,因為和國家利益一致,所以也就得到政府法律的保護。這就是加入保險互助“組織”的意義。 自古以來,有組織的都是強者,無組織的都是弱者。 所謂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根本原因就是老百姓是最沒有組織的。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就是要廣大的貧苦人民組織起來,這樣才會有力量。資產階級掌握著政府,他們是有組織的;黑社會也是有組織的。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向無組織的人民群眾謀取利益。橫征暴斂的有之,巧立名目的有之,明搶暗偷的亦有之。有組織才有力量,才有機會,才有話語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學說,今天看來依然不落后,有組織的階級一定是強者,無組織的階級一定是弱者。 具體到今天的社會,從投資理財的角度看,依然是組織(專業術語叫機構投資者)的天下。 銀行是個組織,我們成為銀行的客戶,屬于利益共同體(不太嚴密的),所以就獲得了組織帶來的利益——利息。如果你把錢自己保管,就不會有利息。如果給了非法集資的組織,恐怕就血本無歸。證券行業是個組織,他們的主要利潤來自投資者(股民)不斷操作的手續費,當然在成熟市場也有別的利潤也許。我們成為證券公司的客戶,以為是一個組織的,其實不是,我們恰恰是證券公司謀利的對象。證券公司跟媒體、所謂的專家和上市公司是一個組織的,因為他們才是利益共同體。我們投資者運動得越頻繁,他們利潤就越高,股民跟證券公司的利益不是正相關。保險公司也是個組織,有點象銀行,賣保險屬于融資(借用客戶的資金),然后聚少成多去投資(與客戶分享利潤),同時給客戶提供保險服務(主要是保障,也派生了投資理財的功能)。保險公司和客戶的利益是高度一致,客戶越健康長壽,保險公司利潤越好;保險公司投資管理做得越好,客戶的保障就越可靠,利益得到保證。保險公司的利潤主要來自投資,也就是說來自于市場,很少是靠賺取保險費的。因為買過保險的人都可以算一下,短期險除外,長期險交的保費幾乎都少于保險金額(當然指合適年齡,年齡太大會例外),也就是說保險公司將來一定給客戶的錢多于她收客戶的保費。保險公司和客戶的利益是正相關的,應該屬于一個組織的。買保險,就等于加入了中產階級俱樂部,不買,就等于依然是無組織的群眾,抵抗風險的能力就弱。 要想成為強者,明智的選擇就是要么擁有自己的組織,要么加入一個組織,分享利益。永遠記住,不能游離于組織之外,成為被組織壓榨的對象。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