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根據《秦伯未醫案》(孫其新、孫基然著)、《遼寧中醫雜志》(1983)朱云達《從曹穎甫、秦伯未治愈膀胱欬說起》、中國醫學論壇《關于秦伯未為曹穎甫助診“膀胱咳”一事》等文獻編輯整理。
編輯:醫偵探
一段公案
曹穎甫、秦伯未都是清末民國時期的一代大醫。1923年,他們都在慈善性質的同仁輔元堂坐診,同仁輔元堂當時是秦伯未的伯父秦恭惠主持,曹氏在這里應診是秦氏推薦的。
這天,曹穎甫在看病時,來了一個女病人,患咳嗽,這個咳嗽比較奇怪,一咳小便就出來了。曹氏從來沒見過這種病,一時不知道該怎么治療。他就走到秦伯未的桌前,說明病人癥狀。
問秦:“ 這叫什么病? ”
秦答:“ 這叫膀胱咳?!秲冉洝氛f: ‘ 腎咳不已, 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 咳而遺溺, ?!?nbsp;
(釋義:這是膀胱咳,《內經》說了,腎咳沒有好,就傳到膀胱,膀胱咳,一咳嗽就遺尿。)
曹問: “ 有何治法? ”
秦答:“ 《內經》未有治法, 當求教于仲景《傷寒論》, 五苓散加人參可治。”
于是曹穎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了處方:黨參、澤瀉、獲苓、豬苓、白術各9克, 桂枝3克。
過了兩天,病人回來復診,說病已經基本好了!
曹問秦:“ 余用經方數十年不得法,君何以知五苓散之能療厥疾? ”
(釋義:我用經方數十年了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五苓散能治這個?。浚?/p>
秦笑著回答: “方有經時,而病理無古今,子不探發病之理,但執仲景方以治仲景病,是無異于對號開箱,安能盡仲景方之用哉。夫肺為水上之源,膀胱為水下之流,肺氣不宣,則膀胱不利,因是有升提之法。膀胱不潔,則肺氣不達,因是有滲利之法。今咳而溺出,是肺氣窒塞,得咳則氣松而水流之象,非人參補氣不可,然水道不暢,則肺氣難期清肅,非五苓散之蕩除不可。二者兼顧,厥疾烏有不瘥。余讀仲景書十載,乃用其理非用其法。”
(釋義:方有經方、時方之分,但疾病的機理沒有古今之分,都是一樣的,你不探究發病機理,拿著仲景的方子治療仲景說的病,無異于對號開箱子,怎么能充分發揮仲景方的用處呢?肺是水的上口,膀胱是水的下口,上邊肺氣打不開,下面膀胱就不通利,因此用升提肺氣的方法可通利小便。反過來,膀胱不通利,肺氣也就不調達,因此用滲利小便的方法可以調肺氣。這個病人一咳嗽就遺尿,是肺氣塞住了,一咳嗽,上面的氣一松動,下面的水就流出來了,非用人參補氣不可,但水道不通暢,肺里面的廢水廢氣也清不掉,非用五苓散掃除不可。下面水管清理干凈,補補氣把上口擰緊,這個病不就好了嗎?我讀仲景的書十年,就是用他的道理而不是具體方法)
曹穎甫聽了點頭稱是!
秦按:按仲景之靈效,足以壓倒一切,故日本漢醫多崇仲景,其所著書,亦多發揮仲景之作,然恒有執仲景方而施治多失敗者,皆在不肯求理。茲舉其目觀者,有醫治泄瀉以為濕必利小便,投五苓散去桂,而泄瀉反無度,不知脾虛之候,愈分利則中氣愈下陷,改投理中湯即瘥。治外感,以為太陽病必疏表,投麻黃湯加浮萍,而壯熱而昏狂,不知作風輕癥,大發汗則熱轉入陽明,改投白虎湯而瘥。若此者,彼縱自詡為仲景之功臣,直仲景之罪人耳。特附及之,以為一般戒。
(釋義:秦伯未按:仲景方的靈驗,足可以壓到一切,所以日本的漢醫大多推崇張仲景,他們寫的著作,也多是發揮仲景的書。但是總是有拿著仲景的方子治不好病的人,都是不愿意追究其機理。舉幾個我看到的例子,有的治腹瀉認為是濕,就利小便,用五苓散去桂枝,反而腹瀉加重,不知道脾虛的人越利小便,中氣越下陷,改用理中湯就好了。治療外感病,以為太陽病就一定要疏散解表,用麻黃湯加浮萍,卻造成大熱、昏厥發狂,這是不知道外感風邪輕癥,大發汗熱就轉入陽明,改用白虎湯就好了。象這些,他們縱然自詡是仲景的功臣,實際是仲景的罪人?。。?/p>
老師與學生
這段公案十分精彩,可其中的人物角色似乎有些不太協調。曹氏生于1866年,秦氏生于1901年,曹比秦大整整35歲。1919年,秦伯未入讀丁甘仁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曹穎甫1920年起在此任教,曹是秦的老師。
1923年,秦伯未還是22歲年輕小伙兒,而曹穎甫已經是57歲的老中醫了!一個老中醫這么謙卑地向小醫生請教,而且這個醫生也不客氣地給老先生上了一課。
這則醫話是1930年或1931年寫的,秦氏是年少成名,志得意滿。1927年就與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軒、嚴蒼山等創辦上海中國醫學院,任院長。1930年,秦氏又創辦中醫指導社。同時主編幾家中醫刊物,當時至少已經出了八本醫書。
1930年曹氏雖小有醫名但不顯著,當時曹氏的詩文、丹青更有名氣,他在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任教時既教國文、又教傷寒。民國時期,上海有一個以詩文會友的社團——“陶社”,參加者多是滬上各界文人儒客,曹穎甫是其中的長者,許多社員均是他的學生。曹穎甫作古后,陶社的社員曾輯曹氏佚稿七篇,題為《氣聽齋駢文零拾》。
1931年曹的《傷寒發微》方出版,才“盛譽醫林”。1937年《經方實驗錄》出版后醫名更著。
“膀胱咳”醫案一事也符合曹、秦兩人性格,曹氏一貫不恥下問;而秦氏雖號“謙齋”,但一生才高頗自負,在東直門醫院時,也擅自改過胡希恕的處方而未予通知(或是疏忽),惹得胡老大動肝火。
從秦氏另一篇醫話“心汗”來看,當時秦氏研究過張璐的《張氏醫通》,其卷四[諸氣門下 咳嗽]云:“膀胱咳。五苓散加人參?!鼻厥习螂卓戎畏☉米杂诖藭?。
20世紀30年代之后,秦氏醫書似乎不再具體引用此醫案,大概是覺得不妥。到1956年,曹氏的《金匱傷寒發微合刊》出版時,秦在序言中寫道:“……末了,我要說的,過去[仲景學醫與同郡張伯祖,時人以為識用精微過其師]。但是我在中醫方面,除掉業務之外,雖然也做了一些事,自己覺得沒有很好的繼承衣缽,而且仍有不同的意見經常會暴露出來,對于曹師的表揚更是談不到了。偶然和次公談及,他也認為有同樣的感概,這是我們非常慚愧的。”對老師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治膀胱咳的另一法
明清還流傳用“茯苓甘草湯”治療膀胱咳,但朱進忠《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中說“屢用未見其效”,后來偶讀方隅所著《醫林繩墨》小便不禁條,云:“婦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脈散加歸、術、柴、黃芩?!?/strong>才始有所悟。乃擬:柴胡9克,當歸9克,白芍9克,麥冬9克,黨參9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陳皮9克,青皮9克,紫菀9克,黃芩9克,方一首,作為心肺不足,三焦氣滯,郁而化火的方劑,試用于臨床常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