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簡介 邯鄲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因邯山至此而盡得名。邯鄲是戰國時期
趙國都城、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8000年文明史、3100年建城史和158年建都史。“邯鄲”作為一個城市名字,沿用3000年而未改,成為漢字中的專用名詞,也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
城市地理 邯鄲,位于河北省南端,地處東經114°03’—40’,北緯36°20’—44’之間,西依太行山脈,東跨華北平原,北通環渤海經濟圈,南鄰
中原城市群,與晉魯豫三省接壤,轄4區1市14縣,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963萬。
城市經濟 邯鄲
區位交通條件優越,居
晉冀魯豫四省要沖和中原經濟區腹心,在四省交界區是唯一的特大城市,與
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四個省會城市的距離均在200公里左右,與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離均在500公里以內。邯鄲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為我國三大經濟圈所環繞,東進與長三角經濟圈相接,南下可與珠三角經濟圈聯系,北拓與環渤海經濟圈近鄰。邯鄲是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便利,縱穿中國南北的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和107
國道與橫貫祖國大陸東西的
長治-邯鄲-濟南-青島鐵路、青蘭高速公路和309國道交匯于邯鄲,境內形成了“五縱五橫”的干線公路網絡,
邯鄲機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干線機場,目前已經通航。在四省交界區域中,只有邯鄲具備鐵路交叉、國道交匯、高速縱橫過境和航空港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條件。
邯鄲產業基礎雄厚。農業綜合生產條件優越,是全國小麥、棉花、玉米等5種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小麥、棉花常年產量達200萬噸和8萬噸,素有“北方糧倉”、到40億噸和4.8億噸,被譽為現代“鋼城”、“煤都”。邯鄲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為全國重要的冶金、電力、煤炭、建材、紡織、日用陶瓷生產基地。邯鄲商貿物流發達,形成了一大批輕紡、汽貿、建材、鋼鐵等流通企業,建成了一批輻射全國的大型批發市場。現在邯鄲已成為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區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居河北省第三位,2010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完成2342.2億元,全部財政收入243.9億元。
旅游資源 大量的考古成果證明,距今10萬年左右,在邯鄲西部的
漳河流域就有人類的繁衍生息,這一發現填補了河北省南部沒有舊
石器文化遺址的空白;早在8000年前,這里就孕育了我國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以黍、粟、家雞、核桃的發源地而成為“中華農耕文明之源”;邯鄲境內的洺河、漳河、滏陽河流域還保留了相當于夏王朝的文化遺址200余處;到商代,作為商王朝的“離宮別館”,早期城市開始崛起;春秋時期,是晉國的重要工商業城市;戰國,作為趙國的國都,歷經八代國君,長達158年之久,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雄據中原,使邯鄲進入了鼎盛時期;秦統一中國后,為天下三十六郡治所之一;西漢時期,與洛陽、臨淄、宛、成都共享“五都”盛名,后因連年戰亂走向衰落。東漢末年,邯鄲以南的鄴城開始崛起,曹操建都鄴城后,勵精圖治,逐鹿中原,構筑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格局;此后,鄴城又成為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隋唐以后,邯鄲東南的大名城成為區域政治中心,唐朝為“河北重鎮”“畿輔八府”之首;宋朝為京都開封的“陪都”,也是元大名路,明、清大名府,民國大名道的治所,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一直是我國北方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之一。
抗日戰爭和
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是
八路軍129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邯鄲磁州窯與景德鎮齊名,千年窯火綿延不斷;邯鄲還是馬氏祖姓和楊氏、武氏太極拳發祥地,是著名歌唱家鄧麗君故鄉。
城市前景 邯鄲空間廣闊,環境良好,這里有“四湖疊影、五河繞城、河湖相通、碧水縈回”的秀美水景,這里有宜居、宜業、宜游的良好環境,這里正在加快發展、加速轉型,按照“1+6”中心城市布局,發揮“1+4”產業聚集平臺優勢,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方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力打造精品鋼材、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物流、新型化工、熱電、農產品深加工、煤化工、美的白色家電等十大新型產業基地,加速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人民幸福,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較大影響力的區域中心城市、北方江南水城”。
邯鄲,一座充滿實力、活力、競爭力的現代化大都市正在崛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