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所想,老子之所思,老子的理論,都在《道德經》的文本之中。欲讀懂老子,必須在研究文本上下功夫。津津樂道于老子的身世和行蹤,那是在研究歷史,對理解老子的思想和理論沒有多大的幫助。
老子理論來源于《河圖》《洛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同為傳統文化的主干。故五經同解,是讀懂《道德經》的不二法門。
《道德經》講宇宙生成,其中包含了原始的科學原理,也有物理公式,老子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解釋了這一切,我們應該熟悉老子的話語方式,理解老子的論證方法,掌握老子所闡述的科學內容,才能理解老子的真實思想。
要辨別《道德經》中有關宇宙生成的內容,必須注意老子所使用的關鍵詞,比如“天下”、“天地”、“天地之間”、“天下式”“天地根”等。找出其中的關鍵詞,就能區分出哪些是有關宇宙天地的論述,那些是屬于社會生活層次的話題。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其中的“道生”就是重要的提示詞,道之生首先指宇宙天地之生,道之生的內容就屬于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論。道生的一、二、三,與《河圖》中“天生之”的一、二、三、四、五,其內容和順序是一致的,都屬于宇宙生成的步驟。正因為《河圖》之生的意義是明確的,其思想內涵從古代傳承至今,不曾斷檔,故以《河圖》之生,確定《道德經》之生的意義,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2.“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5]老子明確地告訴我們,“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指作為“天地之間”的橐龠的脹縮運動,“天地之間”定義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屬于整個宇宙的運動,這是宇宙的最初運動。所以,可以確定橐龠的脹縮運動屬于宇宙第一運動,這個運動也是宇宙運動的源動力。
3.“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25]這是指某種特殊的運動方式,老子明確指出這是“字之曰道”的,是促使“有物混成”的運動,屬于天地生成過程中的道的運動。大遠反,提示了運動的方向,運動的形式,和運動的作用。由于這是結束“無物”狀態的運動,也是使物質“有物混成”成為玄牝的運動,此運動在橐龠的脹縮運動之后發生,所以說這是宇宙第二運動。
4.“曲則全,枉則直”[22],老子明確其屬于“為天下式”的運動,這種使玄牝產生“周行而不殆”的運動,屬于玄之又玄的運動,屬于宇宙第三運動。
5.關于“橐龠”這個名詞,老子用以指整個宇宙空間,決不是什么樂器,更不是什么風箱。“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把“天地”形容為大氣囊,確定了整個宇宙的性質、形態和運動。
6.“塞其兌,閉其門”中的兌和門,指橐龠壁障上的缺口。正因為“天下有始”,才發生了“塞其兌,閉其門”;說明“天下有始”之前存在著兌和門(缺口);而與天下有關的兌和門,只能是作為宇宙天地構成的那個橐龠上的缺口,這是合理的解釋。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混沌狀態下的橐龠的壁障上存在缺口,通過缺口發生著氣體的內外流動,有缺口的橐龠內處于混沌狀態。關閉了缺口,也就開始了宇宙生成,結束了混沌。
7.“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6],“天地根”屬于提示詞,提示了谷神和玄牝都指存在于天地間的物質的不同形態,混沌狀態下的物質被稱之為谷神,生成后的星球體被叫做玄牝。使谷神向玄牝轉化的途徑,被稱之為玄牝之門。
8.作為“天下母”的,自然是指生成天下的關鍵因素,非此不能生成天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52]的,指內部充滿塵埃的橐龠,是生成天下的物質之母,為宇宙的本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25]的,是“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運動,道的運動為宇宙的本原。“可以為天下母”的道,作用于“以為天下母”的物質條件,而生成宇宙天地。“天下”一詞定義了性質,“母”字定義了作用,“天下母”說明了生成天下的必要條件。
9.“曲則全,枉則直;……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22]“抱一”和“天下式”互為提示詞,“抱一”為圓,“天下式”亦為圓,都指太極之式,其所說明的“曲則全”就是指一種圓周運動形式。
10.“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這“惟恍惟惚”的象物精信四個方面的內容,都屬于道的層次。人們不能直接看見道,只能應用象術理論,把天地間的自然現象,和萬物的生命運動,提取為看似恍惚的象,把提取出的象代入相應的數術體系中,以認識道的存在!
理解了提示詞的重要意義,對老子所論述的內容,就容易有明確的認知。